彭連
摘 要:《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中學生要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其意義就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質,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興趣。這是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本文闡述了作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與思考。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做法
據調查顯示,在初中語文文言文實踐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學完一篇文言文之后,不說他對文言文詞句的理解和掌握,就是讀也讀不成句,更不用說對內容的深刻理解了。原因就是我們有些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他們大多采用“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將一篇好好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目無全牛”,根本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那么我們語文老師應該怎樣去進行文言文的教學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
一 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唐代“詩圣”杜甫的成功經驗是“群書萬卷常暗誦”,白居易讀書時也是讀到“口舌生瘡,手肘成胝”,由此可見古人是很注重誦讀的,我認為這種方法還值得今天的學子借鑒,因此在教學文言文的實踐中,我是比較重視誦讀的。
不過文言文的時代畢竟離我們太遠,大部分的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如果你不指導一些誦讀方法,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那學生是提不起精神的,即使讀也是無精打采,達不到目的。我們不妨采用下列方法:(1)利用多媒體進行錄音范讀;(2)指導一些正確的誦讀方法,如句讀的停頓,節拍的劃分,感情的把握等;(3)教師聲情并茂的帶讀;(4)選一些優美的樂曲為學生伴讀;(5)按課文內容組織學生分角色誦讀;(6)小組競賽讀;(7)學生接力誦讀等等。在組織學生誦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眼、口、耳、心并用,要讀得抑揚頓挫、飽含感情。只有學生養成了誦讀文言文的習慣,才會逐漸提高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二 注重整體原則,提高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文章應是作者知、情、理、趣等綜合的有機整體。我們在教學文言文的時候不應該把文章這個活的整體肢解成文言詞句的堆積物。因此必須正本清源,樹立一個觀念:文言文,首先是“文”。也就是說要把文言文作為文章來教。“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理解字詞句的著眼點在于更準確、更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說,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我們教讀文言文的時候,首先要求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意,大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個別難詞難句。近幾年高考的文言文試題注重了對學生整體把握能力的考查,有些詞句初看不易理解,但把握了內容也就不難推測判斷出來了。如2001年高考試題的文言文閱讀題中,有這么一句“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只要聯系上下文便可理解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燕軍把墳墓全部掘開,燒化死人。”而不會以為是說“燕軍把墳墓全部掘開,燒死了人。”還有“使老弱女子乘城”中的“乘”字,也可以聯系下文的“遣使約降于燕”一句而知道它的意思是“登”而不是“巡視”。由此可見,整體原則是文言文教學最根本的原則。
三 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課標”更注重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它建議“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文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確實,“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為了培養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和聯想、想象、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我建議學生人手一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導他們如何借助工具書和文中注釋理解語句,指導他們如何對待各種“翻譯書”——過去所有學生只喜歡這類書,一看譯文似乎什么都知道了,也懶得去推斷,自學能力無疑提不高。課堂上,不是死拘詞句,嚼細煨爛的“喂”,而是在誦讀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留下較多的“空白”,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重點和難點則結合講解指導評點,著力培養學生的形訓、聲訓、結構分析和聯想比較等思維能力。形訓就是通過漢字形體構造的分析來解釋詞義,即所謂“以形釋義”的訓詁方法。聲訓就是利用音同、音近的關系來解釋詞義,即所謂“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結構分析是通過詞語、分句之間的語法關系的分析來研究詞類活用、成分省略、句式倒置等,這樣使翻譯更“信”、更“達”、更“雅”,以便對內容和技法的理解更深透。聯想比較即是聯系已知,與新知比較,或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自學文言文的能力就會在主動探究中得以更快的提高。
四 指導學生整理應掌握的文言知識,提高學生積累、感悟的能力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本質的差別就是語言,這是學習文言文的最大障礙。因而就文言知識來說,應學習古今語言有差別的地方,即是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等。同時,要學好文言文,還需要掌握大量的虛實詞。新的《教學大綱》規定高考考查120個實詞,15個虛詞,這對于以前來說,任務是輕了,但如果不讓學生親自歸類整理各項基礎知識,只是走馬觀花式的學一遍,最后也只能是留下一點零散印象。讓學生歸類整理應掌握的文言文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自學文言文。在實際操作中,我要求學生人手一本積累本,指導他們分類歸納整理。例如:學習《鴻門宴》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把多義詞整理如下:(1) “謝”①道歉、謝罪,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②感謝,如“噲拜謝,起,立而飲之”;③辭別,如“乃令張良留謝”。(2)“舉”①舉起,如“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盡,如“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等。其他如虛詞、活用、句式等都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歸類整理。再如學完每單元或每一冊文言文之后,也要指導學生進行梳理歸納。這樣既能使知識系統化、集約化,又便于學生掌握和記憶。此外,還要積累一定的名篇佳句,諸如《師說》、《勸學》等名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等佳句。日積月累,學生的文言知識會越來越豐富,又何愁不能形成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呢?
五 注重實際,加強文言文與生活的聯系
語言學習要有現實語言環境,其實文言環境在今天的實際生活中也還是存在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語言實踐中提高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都是需要實實在在生活的人,自然會對熟悉的東西感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常常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講授。例如舉一些書信落款、遺失啟事等事例來使古文中看似遙遠的 、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真實,學生便不會覺得文言文是那么高不可攀、 深奧難懂,深感身邊就有一些活生生的文言文,如此克服了種種心理障礙,輕裝上陣,即可變難學為易學,厭學為想學,似懂非懂的東西就會到生活中尋找相應的例子來解決,相應的現象來印證,直到弄懂為止。比如,分析《鴻門宴》“刑人如恐不勝”中的“勝”時,我引導學生與常見的感謝信中的“不勝感謝”對比,或者與成語“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對比;講析《師說》涉及的老師職能“傳道授業解惑”時,學生對“道”“惑”開始很陌生,難于理解,我便引導他們與今天教師的職責聯系起來,使之領悟到韓愈提出的“傳道受業解惑”與今天的“教師育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樣,“道”、 “業”、 “惑”及其關系便很明了、 很具體了。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僅為自己的一管之見,也僅為引玉之磚,以期大方之家賜教。
參考文獻:
[1]閆春明. 初中語文古文教學淺見[J]. 學周刊, 2012(7):145-145.
[2]劉紅梅. 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淺見[J]. 中國西部,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