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當事人選擇通過電子方式訂立合同已然成為一種常見的選擇,由于立法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沒有新的法律規定或者法律規定不夠具體明確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對現行法律條文的解讀規避電子合同訂立過程中的法律風險就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文章通過一個電子合同糾紛案例展開,對格式合同中管轄權約定的效力問題以及如何在電子合同中設置送達條款進行淺析,討論電子合同的法律風險防范。
[關鍵詞]電子合同;法律風險;格式合同;送達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0190
1案情概述
2015年10月28日,章某向杜某借款5萬元,雙方通過中國云簽網補簽了一份借條,約定年息24%,借期一年。杜某于10月28日當天以現金方式交給章某本金5萬元。約定還款日到期章某無法歸還欠款,杜某于2017年1月9日以民間借貸為由訴至人民法院。
一審期間,杜某提供了中國云簽電子合同電子數據、中國云簽網驗真報告、公證處對電子合同的公證書,證明中國云簽網的電子合同真實有效。章某一審答辯時否認實名登錄中國云簽網平臺補簽借條及在借條上簽名。 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蘇01民終8119號民事判決書。
一、二審法院認為杜某提交的證據無法證明章某實名注冊過中國云簽網,也無法證明該電子合同為章某所簽,故案涉電子合同的真實性無法確認,所以杜某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并以此為由駁回了杜某的訴訟請求。上饒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贛11民終1540號民事判決書。
據中國云簽網介紹,電子合同的具體簽署過程包括以下步驟:①2016年8月8日杜某通過云簽微信公眾號申請創建了一個賬號,并向平臺提供了杜某本人的身份證號和手機號。②平臺對杜某的信息和手機號的真實性進行了第三方認證。③2016年10月28日14時36分5秒,杜某在平臺創建了一個章某的接收方賬號,并向平臺提供了章某的身份證號和手機號,平臺認證了章某的身份信息和手機號,隨后平臺向章某手機發送了注冊成功的提示短信并告知默認密碼。④同日14點51分28秒,杜某通過手機短信驗證簽署了一份合同,平臺向章某手機發送了第二條短信,內容為“收到來自杜某的借款合同簽約邀請”并附了登錄地址。⑤章某通過短信發送的登錄地址打開中國云簽平臺,通過默認密碼登錄,簽署了該合同。 同注釋1。
案件審理過程中,中國云簽網平臺沒有提供證據證明簽署過程第③步和第⑤步為章某本人提供或本人操作,在簽署程序上無法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導致杜某和章某簽訂的電子合同產生效力方面的法律風險。
2合同效力
21合同效力的定義
所謂合同效力,是指依法成立并生效的合同,對合同當事人產生享有合同權利、履行合同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法律約束力。
合同一旦成立并生效,合同相對方依照法律的規定及合同的規定所產生的義務具有法律的強制性,一方拒絕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以及擅自變更和解除合同都是不被允許的,合同相對方違反合同義務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合同是締約方之間的合意,因此其效力一般情況下只在合同相對方之間具有效力。合同相對方只能向對方行使權力和承擔義務,不能要求合同締約方之外的第三人承擔合同義務。
22合同效力狀態的分類
我國《合同法》規定了合同有效、無效、效力待定和可變更可撤銷四種合同的效力狀態。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①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②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③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④損害社會公共利益;⑤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①因重大誤解訂立的;②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③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的。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前兩種情形即重大誤解和顯失公平,合同雙方當事人都有權請求法院予以變更或撤銷,第三種情形只有受損害一方可以請求法院變更或撤銷。合同一經撤銷即不在發生法律效力,但已經履行的部分仍然有效,這與合同無效是不同的,合同一旦認定為無效則自始不發生法律效力。
《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合同法》第四十八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效力待定的合同需要合同權利義務的承受人在一定期限內予以追認,追認后的合同為有效合同,合同權利義務的承受人不予追認的合同為無效合同。
3格式條款
31格式條款的定義
所謂格式條款,是指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0%BC%E5%BC%8F%E6%9D%A1%E6%AC%BE/5852872?fr=aladdin。我國《合同法》對格式條款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限制:第一,提供格式條款一方有提示、說明的義務,應當提請合同相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并按照合同相對方的要求予以說明;第二,免除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當事人主要義務、排除對方當事人主要權利的格式條款無效;第三,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和第四十一條。
32電子合同中約定管轄的格式條款的效力
目前各網絡平臺通過格式合同中約定對平臺有利的管轄條款的情形普遍存在,近年來也發生了多起消費者對此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案件。比如走秀網案件,陳某2012年在走秀網訂購了一款高檔手表并支付部分貨款,后走秀網拒絕履行合同,陳某在自己居住地所在的法院起訴走秀網,案件受理后走秀網提出管轄權異議,認為陳某作為走秀網的會員,其在注冊的時候已經點擊同意了網站的用戶協議,因此應接受包括爭議管轄條款在內的所有用戶協議條款。管轄權異議的二審法院申請后認為,雖然陳某同意了網站的服務協議,并且其中包含了“任何爭議將由走秀網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有管轄權的法院管轄”,但該協議屬于格式條款,網站不僅沒有以合理方式提請用戶注意爭議管轄約定,而且該條款嚴重不合理的加重了消費者在管轄方面的負擔,屬于對消費者不合理、不公平的條款,故應當認定為無效。 參見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2)滬一中民一(民)終字第698號民事裁定書。
《民訴法解釋》第31條規定,經營者使用格式條款與消費者訂立管轄協議,未采取合理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消費者主張管轄協議無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十一條。該條文明確了格式合同中協議管轄條款的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護弱勢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既符合協議管轄的寬松化趨勢,又體現了訴訟平等原則。但該條也存在適用范圍過窄、無效理由不夠明確的問題?!睹裨V法解釋》第31條僅僅局限在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適用范圍過于狹窄,不利于充分發揮該條規定的作用,也不利于對弱勢合同訂立方的保護。另外,第31條規定的“以合理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在實際操作中不夠明確,尤其目前網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格式合同提供方如何操作才能達到法律認可的“合理方式”,是一個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張曉敏:《格式合同中協議管轄條款的效力評析》,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4月15日。
4電子送達地址確認條款
自2017年8月18日起,我國先后設立了杭州、北京和廣州互聯網法院,互聯網法院的設立,是司法主動回應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需求的產物,旨在為民眾提供更為高效和便捷的涉網糾紛在線解決渠道。 與之相應的是網上立案和電子送達等訴訟必要環節的革新,電子送達增強了送達體系的功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關于電子送達的規范并未形成體系;第二,《民訴法》僅開放性列舉了幾種電子送達方式,實踐中哪些電子送達方式不被法律認可尚未明確,導致電子送達渠道是否暢通以及正規存在疑問;第三,電子送達能否獨立于傳統送達方式以及是否優先于傳統送達方式,立法者沒有給出明確的規定。
筆者在實務認為可以采用在合同訂立時設置送達地址條款的方式,由合同訂立方協商、提供定期更新的電子送達地址并承諾認可送達效力,保證未來如果出現糾紛無法協商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法院或仲裁委可以按照合同約定的電子送達地址送達法律文書。當然如何與現行法律規定相適應,還是一個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
5結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合同已然成為人們交易中的訂立契約的一個常見的選擇,法律對合同效力的規定是在訂立電子合同過程中進行法律風險防范的理論依據,其中網絡平臺等格式合同提供方更加需要法律對格式條款接受方即弱勢合同訂立方的特殊保護,以防出現導致合同無效的情形,隨著互聯網審理模式的便捷,如何配合互聯網法院的電子送達程序,實現便捷訴訟,筆者考慮在電子合同中增設電子送達條款作為送達方式的完善、補充有待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熊秋紅為什么要設立互聯網法院[J].人民論壇,2018(2).
[2]王天航淺論互聯網法院優勢與存在問題[J].法制博覽,2018(4).
[3]張曉敏格式合同中協議管轄條款的效力評析[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55
[作者簡介]韓浩宇,男,漢族,碩士,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律師、專利代理人,研究方向:房地產法、公司法、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