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立法、司法等正處于不斷發展與完善階段,法律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成為學術界、實務界關注的重點。基于此,文章以財政法與稅法為例,就兩者概念,法律體系中的差異性、統一性進行了分析,以期加強對財政法與稅法的認識,為法制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財政法;稅法;差異性;統一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015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以及各項改革工作的穩定發展離不開法治。為維護與保障改革發展的穩定,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加強法制國家、法治政府、法制社會的一體化建設,促進法律競爭在各領域各行業中的有效發揮。而財政法與稅法作為經濟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建設與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有必要加強財政法與稅法的研究,加強財稅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助力我國法制與法治建設。
1財政法
財政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與國家財政收支關系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總稱,在市場經濟主體管理、市場經濟秩序維護、財政管理優化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財政定義可知:財政是各級政府部門進行資金管理與調控的一種職能,是國家參與國民收入調控、分配的工具與手段。因此,財政法的調整與管控對象則是與財政活動相關的各種財政分配關系,包括財政收入關系、財政支出關系;財政收支程序關系、財政實體關系;內部財政關系、外部財政關系等。[1]
以財政收支關系內容為基準,進行財政法調整對象的分類,可分為以下幾種:其一,財政管理體制關系,即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行使財政管理權過程中形成的關系。又可細分為“立法權限關系”“財務管理權限關系”“收支權限關系”。其二,預算管理關系,即各級行政部分進行預算及其管理過程中形成的關系,包括預算權責關系、預算程序關系等。其三,財政監督管理關系,即部門進行財政活動監督與管控的過程中形成的關系。其四,稅收關系,即相關部門稅務征稅、稅務管理等過程中形成的財政關系。其五,財政分配關系,即自然經濟條件下,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方面形成的財政管理。其六,國家信用關系,即信用活動工程中,國家政權主體參與下形成的財政管理,如國家債券管理關系。
根據財政法調整對象內容,可知財政法涉及的法律制度相對較多,包括預算法、企業財務管理法、財政監督法、稅法等。其中預算法則是財政法的基本法,能夠實現財政關系中預算分配關系的有效調整,而企業財務管理法主要是指成本法、會計法、審計法等法律法規,能夠實現國家與企業財政關系、企業之間財務管理、企業內部財務關系的調整;財政監督法則是在審計法、預算法、稅務法等結合應用下,對相關部門與單位財政活動進行的監督與管控。財政法關系與其他法律關系相一致的是,都由法律主體(財政活動)、法律客體(主體權利與義務的指向目標)、法律制度內容(主體權利與義務)構成。從其結構與內容來看,財政法具有主體性、強制性、無償性等特征。
2稅法
稅法是對與稅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總稱,是國家權力機關、稅收行政機關進行稅收征納關系調整的法律法規,是征稅與納稅的法律依據,包括稅收法令、稅收細則、征收辦法等。依據稅法功能對稅法體系進行劃分,可分為“稅收實體法”“稅收程序法”兩類型;依據稅法權限對稅法體系進行劃分,可分為“國內稅法”“國外稅法”與“國際稅法”三種類型;依據法律級次對稅法體系進行劃分,可分為“稅收法律”“稅收規章制度”與“稅收規范性文件”等幾種類型。[2]
稅法的調整對象主要為稅的征納關系,即稅務征收部門向具有納稅義務的企業、單位、組織、個體等依據一定比例進行回避資金或實物強制、無償征收過程中形成的關系。稅法關系與其他法律關系相一致的是,都由法律主體(征稅主體、納稅主體)、法律客體(主體權利與義務的指向目標,如稅收指標、稅收行為等)、法律內容(主體權利與義務)構成。從其結構與內容來看,稅收法律關系具有主體固定性、財產所有權轉移、強制性、無償性等特征。對我國稅法制度進行分析,可知納稅人、征稅對象與稅率是稅法制度構成基本要素,除此之外,也包括納稅環節、違章處理、納稅期限、稅收減免等其他要素。
3財政法與稅法的差異性與統一性
關于財政法與稅法的差異性與統一性分析,可從法律制度與學科體系兩個層面進行分析,以為現代財稅法制度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有益指導。
31財政法與稅法法律制度上的差異性與統一性
由上述財政法與稅法相關概述分析可知,財政法與稅法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稅收活動是財政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法律制度中包含稅法。加之,在財政活動中,9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源于稅收,稅法在財政法體系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大,相對其他財政法部門而言,稅法部門的地位與作用更顯著。
因此無法實現財政與稅收的完全分割,在理論研究過程中,可以“財稅法”這一概念對財政法進行界定。其二,稅收法律中,諸多內容與原理與財政法存在統一性。但由于稅法在財政法律法規中存在特殊性,因此稅法與財政法也存在差異性,稅法在逐漸發展過程形成了相對獨立且完善的內部體系,包括稅收程序關系法律法規、稅收處罰法律法規、稅收救濟法律法規等。通過研究稅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財政法歷史軌跡,掌握財政法變化情況。其三,隨著稅法獨立性的不斷增強,人們在研究財政法與稅法的過程中,側重于對兩者進行獨立研究與討論,導致法學中“財稅法學”的形成,并以財稅法解釋財政收入與支持、財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32財政法與稅法學科體系上的差異性與統一性
財政法與稅法在法律體系上的關聯性,推動了財稅法體系與財稅法學體系的構建。其中財稅法體系則是以立法精神為指導,遵守立法統一原則,根據財政法與稅法制度關聯性進行法律體系的完善與優化,強調了稅法在財政法中的重要性。而財稅法學體系,則是以財稅有關法律概念、制度、原則等為研究對象,形成的綜合性法律學科體系,其研究內容與范圍相對較廣,包括財稅憲法、財稅行政法、財稅國際法、稅收基本法、預算法財政分權法、財政投資與貸款法、財政監督法等。財稅法體系與財稅法學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統一性與差異性。例如,財稅法體系是財稅法體系構建的根本,其變化會影響財稅法學體系發生變化;財稅法學的不斷完善,有利于為財稅法體系建設提供理論指導,提升財稅法體系科學水平;財稅法體系屬于行為范疇,財稅法學體系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兩者在構成要素上存在明顯差異;財稅法學體系的內容更豐富,涉及范圍更廣,在研究財稅法體系現象的同時,也研究與其相關的內容。隨著稅法在財政法中重要性的不斷提升,現代財稅法與稅法的內涵發生改變,稅法研究獨立性增強,財稅法學作為財政法與稅法相輔相成概念,成為財政法與稅法研究關注的重點,因此,將財政法與稅法研究上升到財稅法研究,有利于推動法律學科與法律體系的構建。
4結論
財政法與稅法是經濟法中的重要內容,在對兩者差異性與統一性進行分析中,了解到財政法與稅法存在密切關聯性。基于此,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經濟法制度建設實際情況,進行制度反思與法律理論前瞻性研究,能夠促進我國財稅法制度體系的完善,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劍文學科突起與方法轉型:中國財稅法學變遷四十年[J].清華法學,2018,12(4):180-192
[2]翁武耀歐洲大陸法系國家財政法學科的發展與中國鏡鑒[J].財政研究,2018(6):101-118
[作者簡介]梁曉明(1979—),男,湖北咸寧人,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財經、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