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虎生
【摘要】新型舉國體制以實現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為最高目標,以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為基本方針,以現代化重大創新工程為戰略抓手,以創新發展的體制安排為核心實質。新型舉國體制具有鮮明的政治優勢、競爭優勢、協同優勢和戰略優勢。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有利于破除傳統體制的弊端,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凝聚社會最大共識。
【關鍵詞】新型舉國體制 科學內涵 特征優勢 構建意義 【中圖分類號】D620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這次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實現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國足跡,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新型舉國體制是新時代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重要法寶,也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勢的創新體制。構建新型舉國體制需要把握三個維度:明確其科學內涵、厘清其特征優勢以及理解其構建意義。
第一,新型舉國體制以實現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為最高目標。2016年8月出臺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指出要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為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提供強大支撐。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實現國家發展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制度表征和實踐方式。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貫徹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風險能力,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表現和實現方式。新型舉國體制以實現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為最高目標,具有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意義和能夠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意義。
第二,新型舉國體制以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為基本方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協同攻關”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和重要法寶,直接體現為“集中力量、協同攻關”的基本方針。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強調“科學統籌”和“優化機制”。“科學統籌”是指黨進行統一籌劃安排,對資源進行調配和整合,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充分體現了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重要作用。“集中力量”強調把全社會的資源和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集中于既定的戰略目標領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越性。“優化機制”是指政府加強機制協同、克服機制弊端、深化機制改革、解放科技和生產力潛能,從而提升整體效能,充分體現了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念決心。“協同攻關”是指協同“政產學研用”,協同政府和市場更好發揮作用,合力攻克某一項世界尖端領域或國家級重大項目,充分體現了新型舉國體制的鮮明特征。

第三,新型舉國體制以現代化重大創新工程為戰略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搶占制高點”②。任何重大工程的科技突破,都可能引發新的產業變革,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就要求我們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現代化重大創新工程為牽引,在重要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不斷提升重大創新工程建設效益,協同實現整體性能最優、綜合效益最大。政府也要積極作為,加強支持、協調和引導,用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搶占制高點。新型舉國體制以現代化重大創新工程為戰略抓手,充分體現出黨和國家勇挑重擔、銳意創新的姿態。
第四,新型舉國體制以創新發展的制度安排為核心實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③。舉國體制意為舉國家之力攻克某一項世界尖端領域或國家級特別重大項目的體制,本質上是一種制度的創新安排。在不同時期,舉國體制在保持基本內涵不變的情況下應時代之所需呈現出新的特點,發揮著不同作用。新型舉國體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原有舉國體制的創新發展。從根本上說,新型舉國體制是國家治理體制的新變革和新的政治體制安排,表現為制度性的組織方式,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性。
第一,新型舉國體制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大優勢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核心優勢,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新型舉國體制也愈加合理,顯示出更為鮮明的政治優勢。一方面,黨的領導不斷增強。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不斷提高,可以廣泛地調動、組織和協調各種資源,成為新型舉國體制在各個領域推進的堅強領導力量。另一方面,集中力量辦大事更為有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路徑、體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為新型舉國體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新型舉國體制兼顧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具有競爭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新型舉國體制具有使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的競爭優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遵循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要求加快形成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需要政府切實轉變職能,大幅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維護健康穩定的市場秩序,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
第三,新型舉國體制提倡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具有協同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更加強調“要圍繞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來謀劃和推進”④。“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模式是指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用戶在創新體系中協同發揮優勢作用,形成強大的組織、生產、學習、科研、實踐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和多元參與的創新合作工程。新型舉國體制使政府參與其中,能夠更好發揮組織和服務作用;使企業參與其中,能夠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高校參與其中,能夠更好發揮其立德樹人的育人作用和人才輸送的重要作用;使科研機構參與其中,能夠更好發揮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使用戶參與其中,能夠更好反饋市場信息,明確創新需求,提供創新方向。明確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用戶在創新體系中不同的功能定位,能夠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形成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構建功能互補、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完備高效的協同創新格局。
第四,新型舉國體制凝神聚力于加強科技創新,具有戰略優勢。2016年8月出臺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要求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在戰略必爭領域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新型舉國體制凝神聚力于加強科技創新,致力于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這是一項對我國科技創新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要求明確國家目標和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領域,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攻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攻堅克難的戰略科技力量,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當前,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更需要新型舉國體制聚力于加強科技創新,發揮戰略優勢,明確科技創新的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的科技難題,為開展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供有力保障。
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有利于破除傳統體制的弊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的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新型舉國體制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創新體制,在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方面具有鮮明優勢。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舉全國之力、聚四方之才的應有之義,是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有利于破除傳統體制的弊端,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促進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題中之義,有利于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⑤。實現更好發展就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型舉國體制建立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以實現國家發展為最高目標,致力于運用市場方式解決國家科技創新工程中的重要問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其中來推動科技創新和協同發展,與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實質相通。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現實要求,有利于將資源有效整合到戰略性重大基礎領域,兼顧目標實現與經濟效益,能夠促進資本配置成本的降低、全面提升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客觀需要,有利于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自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以來,一大批重大成果相繼問世,一大批重大科技工程建設成績顯著,國家重點領域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實現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新型舉國體制聚力于加強科技創新,發揮科技創新提高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作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提倡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形成了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通過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激發科技所蘊含的巨大潛能,有利于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步伐。
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現實要求,有利于凝聚社會最大共識。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新型舉國體制作為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創新治理體制,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的現實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和實踐探索,凝聚著中國人的理想、奮斗和共同追求,關乎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幸福安康,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凝聚社會最大共識的底色。構建新型舉國體制能夠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挑戰,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更好發展,凝聚社會最大共識。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重點項目“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統戰工作的歷史進程與歷史經驗研究”(項目編號:19GJJB001)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人民日報》,2015年11月4日。
②習近平:《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切實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人民日報》,2013年10月1日。
③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人民日報》,2016年6月1日。
④習近平:《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人民日報》,2014年8月19日。
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責編/孫娜 美編/楊玲玲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資深研究員謝茂松:新型舉國體制之“新”體現在與市場經濟、全球化、數字文明這三個“新”的結合上,由此也使中國的國家治理進入到精細化治理的新階段。要對“新型舉國體制”有深刻的理解,就離不開歷史的視野。要在歷史的縱深,尤其是在文明史的通貫的整體觀中才能通透理解“新型舉國體制”,正確認識新型舉國體制與中國農業文明時期的前舉國體制,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舉國體制之間的歷史連續性與創新性。
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林建華:新型舉國體制,“新”就新在將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與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機結合起來,從以行政配置資源為主轉變為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新”就新在從產品導向轉變為商品導向,從注重目標實現轉變為注重目標實現與注重效益并重,不斷激發和釋放科技主體的創新活力;“新”就新在更加注重遵循客觀規律、弘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資料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