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邵云

“讓一個孩子喜愛體育,不是難事,而讓每一個孩子都喜愛體育,需要教師生成智慧”。說得真好!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認識兒童、發現兒童并促進兒童發展。細細品讀徐老師的文章,感受徐老師的課堂,教育的大智慧處處展現。
智慧之一:“游戲者”即兒童,游戲是兒童的活動方式,也是兒童的學習方式。徐老師緊緊抓住了陶行知兒童觀的靈魂“活”,巧妙地運用“車輪滾滾跑”這一團隊游戲,將規則與創造、個體與伙伴、技能與情感統一在一起。這樣的學習、活動方式是快樂的、開放的、有效的。孩子們成為快樂的游戲者,在游戲精神的引領下,練習更主動了,心情更愉悅了,從他們臉上洋溢著的燦爛笑容中,能感受到他們是幸福的。
智慧之二:孟子曾說:“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意思是說教師要采用點播式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本案例中,學生第一次跑完出現諸多問題后,徐老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該怎么做,而是有針對性地指出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商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主動探究、相互幫助,思維真正地沸騰了,學習也真正地發生了。
智慧之三:俗話說:讓孩子在無意識中接受教育,教育的意義才能真正體現。老師面對小A這樣一名特殊的學生,沒有放任,也沒有對其特殊對待,而是通過游戲吸引法,讓他參與團隊活動,在充滿信任的團隊氛圍中,讓小A多角度了解自己,對己不放棄,對友不拋棄,隊員間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從而與他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更好地融入了班級大集體,這樣潤物無聲的教育更顯教育的大智慧。
我堅信,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護甚至捍衛孩子的主動性。徐老師無論從游戲的預設,還是對課堂生成的智慧應對,抑或是團隊活動時所提的要求,都能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前提,教師表現很“無為”,而這恰恰是給予了孩子主動思考、合作探究的空間。兒童站到了課堂的正中央,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這正是教育大智慧的充分體現。
商榷之處:
1.本案例是圍繞小A這一特殊的孩子展開,教學過程中雖也有個人心理和行為變化的描述,但不是很突出,若能在案例中加強對小A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變化過程的闡述,文章的主線脈絡會更加清晰。
2.“案例反思”中的三個標題,格式不是很統一,如果把第三個標題“創設條件,感悟互助與合作的快樂”改成“從個體到團隊的融合”,這樣會更加規范有序、凸顯重點、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