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倩倩
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育,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強調體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筆者從事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近八個年頭,從開始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得心應手,伴隨著自己初為人父的經歷,逐漸悟得為什么體育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教育為什么“一個都不能少”。特別是平時最讓我們頭疼的“體育弱勢生”,他們可能是我們眾多學生中的一員,也可能是我們教育生涯中匆匆的過客,但卻是父母和整個家庭的全部。所以筆者逐漸地開始關注每一個孩子,并努力嘗試調動速度較慢學生參與游戲的有效方法。
一、集體游戲為主,淡化個人競爭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尊心開始逐漸增強,他們開始關注自己在同學面前的表現。所以,在跑類活動中速度慢的學生表現出膽怯,特別是面對個人競爭時,更是惶恐無措。但是在集體游戲中,群體的力量淡化了他們的負面情緒,激發出了潛藏內心的競爭欲望。
案例:四年級耐久跑游戲“極速漂移”是在規定區域,將全班學生分成人數相等、實力均衡的多個小組。排頭決定行進路線,同組隊員前后相距1~2m。排尾學生以“S”形路線繞過所有隊友到達排頭,新的排尾繼續完成此動作,每完成一次所有隊員大聲喊出完成的次數。在游戲結束時,筆者驚奇地發現平時慢吞吞的“學霸”張弘揚(化名)所在小組完成的次數最多。在筆者總結時,張弘揚湊過他的大腦袋來說:“老師,這次我不慢吧”,而同組“體育小達人”王旭輝(化名)興奮地說:“張弘揚,你這次跑得真快,我看你的衣服都濕透了。”
二、規則適當傾斜,感受教師關愛
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對優秀學生是千種寵愛,即使他們犯了錯,也經常會一笑而過;而對后進生則是萬般苛刻,稍有問題便會小題大做,缺乏耐心,讓本來就缺乏自信的后進生更加畏首畏尾,最終失去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去關注他們內心的想法,多給他們一點兒關愛,便能喚醒他們活潑好動的天性。
案例:在“大漁網”游戲中,往往速度慢的學生早早就被“捕獲”,體驗不到“漏網之魚”的喜悅。在三年級的一節體育課上,筆者嘗試對規則做了適當調整,給了小明在內的7名平時速度較慢的學生一個特權:只要他們不在前三個被捕到,就可以自動獲得一張“復活卡”。為了獲得“復活卡”,他們變身最努力的“魚中小強”。看著他們氣喘吁吁的樣子與臉上綻放的笑容,筆者的內心是幸福的。
三、激勵語言引導,增強參與動力
根據實際情況,善于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去引導與激勵學生,能促進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積極,調動其積極性。
四、強化德育教育,營造和諧氛圍
組織小組競賽類的體育游戲時,時常發生因成績不理想而互相抱怨的情況。這種負面行為讓速度慢的學生感覺被孤立,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
案例:在一次接力游戲中,李文耀(化名)小組成績不理想,他難掩失落之情,將“失敗之責”都發泄在速度最慢的王茂源(化名)身上。“我盡力了。”委屈的王茂源幾近落淚。筆者上前安慰他并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告誡全班:“我們體育課的小組比賽最能培養也最能考驗我們的團隊精神,我們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包容,而不是互相抱怨指責和推卸責任。”“對,李文耀,你忘了王茂源下課時還給你輔導數學題嗎?”班長王明旭(化名)說道。李文耀的臉有些紅了,主動找王茂源道了歉。緊接著我們又重新進行了一次小組比賽的游戲,學生們更加投入,并且頻頻出現隊員們互相鼓勵的情景。
五、預設游戲目標,激發自身潛能
在游戲活動前,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確立如時間、長度、次數等易于量化的目標,明確努力的方向,更易激發運動熱情,發揮出自身潛能。
案例:游戲“農夫與伐木工”中,在活動區域放置正反數量相等的標志碟,一組學生將正放的標志碟反過來,另一組學生則相反,游戲結束根據標志碟的正反數量決出勝負。游戲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確定自己計劃翻動標志碟的數量,再一次游戲時,根據自己上次游戲完成的實際數量做適當的增加,這樣做讓學生的比較對象變成自己,讓他們每次游戲都能全力以赴,特別是速度較慢的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練習目標,在完成目標和超越自我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獲得最好的教育。我們一線體育教師對待速度較慢的學生應該“慢”下來,呵護他們的成長。當有一天我們回想自己教過的孩子,應無愧于那一句句親切的問候和一張張稚嫩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