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
摘要: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期間,村松梢風數次來到中國游歷,受益于前人來華的經驗和自身喜愛冒險的個性,更加深入地進入了中國社會的“市井”層面。村松梢風以他者的眼光觀察到了當時社會文化的大量細節,反照了自身在中日、中西文化之間尋求自身的文化地位。通過對村松梢風筆下中國形象的分析,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了解戰爭時期知識分子如何在自我意識和國家意識形態如何定位以及中日兩國的民族交往和相互認知。
關鍵詞:村松梢風;市井中國;文化定位
村松梢風是大正年間登上文壇的日本作家,他在35歲以后數次游歷中國,寫下的大量的關于中國之行的游記和相關小說。在我國對于村松梢風作品的介紹和翻譯幾近空白,直到2018年上半年才先后出版了《魔都》、《中國色彩》兩部由上海復旦大學的徐靜波教授翻譯選編的部分作品。這也是自1924年《魔都》出版后在中國的首次問世。由于“形象是加入了文化的和情感的、客觀的和主觀的因素的個人的或集體的表現”,在不脫于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范疇的情況下,村松梢風筆下的中國形象,從“市井”的這個橫截面觀察,有助于我們從他者的身上關照自身,重新認識百年前新舊之交下中國民族的文化和人文內涵,以及中日兩個民族在新舊、中西文化的交匯下做出的文化選擇和身份認同。
一、現代與傳統——對市井生活的體察
(一)初見中國——上海的“魔都”形象
村松梢風十分喜愛上海,曾六次到達上海。1923年3月21日,村松梢風乘坐長崎丸出發,經一晝夜到達中國首站——上海。他對上海的第一印象是“一個臨江而建的純粹西洋風的大都市”。
上岸后,到處是西洋建筑,街市上巡邏的印度警察和中國傳統的喪葬隊伍照見了新舊之交下生動的上海日常畫面。初次到達陌生的城市,村松梢風既興奮又害怕。他開始了解在華麗、盡情享樂的城市背后是上海的黑暗面:在帝國主義的強權下,上海租界被劃分為上海法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兩者的行政體系截然不同,互不干預,中國政府對租界沒有權利進行管理。沒有統一的領導導致了租界混亂不堪的治安管理、發生了各種駭人聽聞的犯罪故事,加上作者幼時聽過的關于中國人的怪異傳說,都令村松梢風感到害怕。逐漸地,在認識了上海的本來面目后,作者不知不覺被這種充滿了罪惡和秘密的美麗吸引。
(二)深入市井——娛樂化的城市文明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自開放為通商口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初步發展,引進了西方先進思想和技術,促進了上海由傳統向現代都市的轉變。當時的上海是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際化的大都市,是全國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在村松梢風到達時,上海的城市設施和設備基本完善,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導致了人們相應的精神需求的增長。上海城市娛樂形態開始醞釀新的突破,形成了以“戲院、游樂場、電影院和舞廳為代表的城市娛樂方式”,先后完成了活動空間和活動形式的變革。
村松梢風在上海的體驗以娛樂為主。當時的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民眾娛樂場所是“大世界”和“新世界”,村松梢風也經常涉足這些娛樂場所。村松梢風如此描述:“講什么都包容在一個地方,極其通俗,極富大眾氣味而且是大規模的,這里既反映了全中國的傳統,又體現了現代中國的眾相世態,有美麗,有丑陋,有矛盾”。在村松梢風筆下,當時的娛樂場規模大、營業時間長、演藝種類齊全、地方色彩濃厚。大世界含括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各種地方戲和現代的戲劇、電影等。當時流行的娛樂場所還有跑馬場、跑狗場、跳舞場、賭場等。村松梢風流連期間,浪蕩其中。都市的中心,把娛樂發展到極致,盛象之下掩蓋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頹廢不振的風氣在社會上廣泛蔓延。這些大眾娛樂和下層民眾的實際生活形成鮮明對比。
(三)探訪傳統——古舊風物的衰滅
除了上海,當時中國的其他城市也受到了現代文明和政局變動的沖擊,傳統文明在沖擊中慢慢被侵蝕、改變。村松梢風游覽了上海附近的名勝古跡,足跡遍布南京、蘇州、杭州等地。相比于現代摩登的上海,蘇州、杭州等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更加豐富。從村松梢風的筆下可以看到,當時這些城市正在建設中,電力供應、道路建設等都不足。城市的現代化建設與傳統的風物建筑不相適應,當時的政府并沒有意識到兼顧保護歷史遺跡和城市發展建設兩者的關系。在局勢動蕩的時期,很多古建筑日衰敗、荒蕪,無人修繕。當時的城市建設還存在著一味向西方學習,簡單粗暴地拆除本國建筑,完全照搬西方建筑的問題。而村松梢風在看到這些現象時,不僅僅是對過去文明遺跡的惋惜,在緬懷過去輝煌的中國文明時,還對中國被列強侵略導致國家衰敗懷著深深的同情。村松梢風對中國未來的復興抱有真摯的希望。“我并不是徒然在懷戀昔日的文化,想到主要是由于外國的武力侵入和經濟上的壓迫導致了舊中國文明的沒落,不免有痛心疾首之感。當中國的國民時代到來時,中華民族必將再致力于本國文明的重建了吧。我翹首期望著這一天的到來?!贝逅缮绎L對中國抱有溫情的人道主義的立場。
“四·一二”政變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進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設,對古物建筑大加破壞,拆城墻、修道路,加上軍隊的入駐,革命氣氛愈加濃厚。不僅如此,南京城內對娛樂行業的控制也非常嚴厲,從事相關行業需要由政府頒發的從業證書,禁止娼妓和賭博一定程度上肅清了南京當時艷靡的社會風氣。中國企圖破舊立新,但革命的信念過于狂熱,不夠理智,缺乏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思考,在一味追求西方文明的進程中遺失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身為局外人的村松梢風對當時進行革命的中國人民也表露了關注和理解,以旁觀的視角來提醒對傳統文明的保護。南京政府當時耗巨資修建中山陵,極力宣傳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而與中山陵相隔不遠的明陵卻破敗不堪,對于先祖過于怠慢忽視。結合當時中國實際的社會情況,也只有村松梢風這樣的旁觀者更能看到當時社會存在的弊端。
二、新舊之交——市井中的眾相世態
(一)艷麗的中國地方色彩
村松梢風在《蘇州游記》中曾說:“我喜歡中國骯臟的街道,勝過在漂亮的大街上行走。因為在這樣的街巷中,一眼就可清楚地看到中國人的生活實相,這才有意思?!贝逅缮绎L來中國前并沒有很深入的漢文化學習的經歷,來到中國后驚訝之余懷抱著對中國單純的喜歡之情。村松梢風在中國的游歷非常深入,憑著浪蕩子的閱歷,對很多中國文化和傳統進行了接觸,與很多不同職業和階層的中國人都有交往,對中國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狀態多有了解,因此看到了很多其他作家看不到的中國色彩。
村松梢風在上海的大世界、新世界等娛樂場所已經見識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傳統的評彈、相聲、戲法、武術、各種地方戲,京劇、昆區、梆子等,還有他后來喜歡聽的大鼓等,體會了很多民間趣味。
村松梢風好交友,在各種場合的聚會中品嘗了各地的美食,也了解了南北的不同風味。村松梢風認為中國是徹頭徹尾的需要用舌覺來品味的菜肴。村松梢風在中國游歷的范圍非常廣闊,除了上海和江南一帶,還到過東北一帶、北京、天津、濟南、青島、南到中國臺灣、廣東、中國香港。由于中國國土遼闊,地域特色十分明顯。以同樣是給村松梢風留下深刻印象的廣東和北京為例,作者體會到的是不同的風俗人情。他認為北京美麗、優雅,卻毫無現代化設施,市民恭敬溫良。廣東的疍民在水上生活,頗有古民遺風。
(二)對中國國民性的解讀
國民性指的是一個民族總體的民族特性,包括了國民的品質和個性。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學者就有意識的用近代西方文明的視野反觀自己民族的特性,并希望通過改造自己民族的國民性來實現日本的現代化,其中日本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在本國影響深遠,中國也從日本借鑒了對于國民性的批判和反思。村松梢風在中國的游歷期間,從和中國人的交往中,思考并產生自己對中國人國民性的看法。
村松梢風到中國后,交了很多中國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還和底層社會群體有交往,近距離看中國的這些經歷使他有在觀察和了解中國國民性的時候,不是從哲學的高度概括,而是將融化于國人性格深處的優缺點用溫情的筆觸表現出來。在村松梢風的眼中,中國人善于忍耐、順從,性格堅忍不拔;熱愛和平,不喜武力,缺乏斗爭和進取意識;個人主義,冷漠,自私,愛占小便宜;善良,善于交際,紀律性不強。
村松梢風看到的中國國民性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日本國民性的反思。中日兩國的國民性格都是在都長久的封建皇權下形成的,但是日本人對自己的國民性多以自豪的態度自居,而中國的文人,如魯迅等,卻是以批判為主。
村松梢風看到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艱苦的生活,當作者同情并走進底層人民的生活時,卻發現了由于長久地壓迫,他們性格也表現出與之相適應的特點。乞丐為了爭食,變得善于狡辯,利用弱者的身份理所應當地向他人索取;仆傭在傳統社會中沒有工資,私下拿回扣成為一種常態;廣大勞動人民成為冷漠的看客,對別人的苦難無動于衷等社會狀況。
三、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身份選擇
村松梢風筆下的形象演變與他自身的思想、心態的變化緊密相連。在1932年上海事變之前,他對中國文化有著很深的認同。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影響,長久形成的對中國的集體想象深深影響了作者;另一方面,當時日本面臨著中西文明交融下如何定位自身地位的問題,村松梢風從他者的目光打量中國,企圖尋求自身的文化定位。“一旦當我踏上了中國的土地時,我心頭會立即強烈地涌起一陣從未有過的來到了夢寐向往的原鄉之國的情感,說來也真令人有點不可思議?!?/p>
(一)對中國文化的浪漫想象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靠著學習西方的技術、政治、文化,國力迅速強大了起來,打敗了積貧積弱清朝,使得日本的民族自信心迅速膨脹起來。日本在中國攫取很多特權,日本文人也得借此機會踏上中國的國土。大多數作家都難以接受現實中國與傳統典籍中文明古國形象的嚴重不符,在很多作品中流露了對中國落后的失望,使得對傳統中國的集體想象破滅。村松梢風不同,他從一開始并不是抱著對古文明的朝奉心情來中國的。村松梢風后來以第三人稱撰寫的自傳《梢風物語——番外作家傳》中說他是受了芥川中國之行的影響,但主要是他自己想去上海尋求自己人生的新的道路。當時日本國內也掀起了到中國旅游的熱潮,國內也相繼出版了大量以中國游歷為題材的作品,村松梢風搭上這股風潮,作品先后多次出版。
這時的村松梢風對中國的社會現狀和苦難都表現出人道主義的同情。但不可否認的是,村松梢風將中國當成了一個極度自由的、不需要負道德責任,任人游樂的大型游樂場所。他在煙館、妓館、茶館盡情享樂,享受著侵略國一方的“最惠”待遇,繼續壓榨他所同情的下層的悲慘的人民。這時的村松梢風僅從個人立場表達了他對中國的喜愛,沒有將中國的現狀和日本國家利益對立起來。他作為一個異國文化的注視者,懷著平等的態度與中國文化對話、交流。
(二)被戰爭同化的自我身份
文學作品中的集體想象與歷史有關。三十年代后,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氣焰日益高漲,對外擴張政策實行的同時對知識分子的管控日益嚴厲。鎮壓無產階級文學,扶持右翼文學團體,鼓吹戰爭的合法性。
1932年上半年,日本國內實行法西斯化,瘋狂鎮壓工農運動和日本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對外,發動了一二八上海事變,在東北地區建立滿洲國的傀儡政權。1932年下半年,村松梢風再次來到中國,這時他對中國的態度已經發生改變。在《熱河風景》(1933年)中他寫到曾短暫的到達山東濟南,他去拜見了當時日本駐濟南的西田總領事,并聽日本官員講述了濟南事件。濟南事件是日本1928年5月3日發動的對中國軍民的一次血腥屠殺,村松梢風對此事的態度完全站在了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主義立場上,喪失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放棄了之前的人道主義立場,并且顯示了他被軍國主義主義思想同化的事實。
四、結語
通過村松梢風筆下的“市井”中國形象的描繪,以個人的經歷為基礎,可以一定程度還原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真實細微的文化景觀,并且通過異鄉人的真實經歷感受戰爭前后中、日當時普通民眾的交往和民族意識的變化。村松梢風筆下的市井中國的形象是經過作者主觀選擇、賦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結果,他筆下中國形象的演變和他對中國的態度與中日關系的變化有關。村松梢風展示了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文明國度時期的形象,也展示了中西文化、中日文化下自我身份的確證過程。盡管由于知識分子獨立意識發展不充分,后期被軍國主義的“共同體意識”同化,但也展示了多元文化對人性的復雜影響。
參考文獻:
[1][日]村松梢風.魔都[M].徐靜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
[2][日]村松梢風.中國色彩[M].徐靜波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4.
[3]20世紀日本文學史[M].葉渭渠,唐月梅.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1.
[4]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7.
[5]劉建輝.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M].甘慧杰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