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浩 閆雨薇
【摘要】中國古代婚姻家庭法中有不少優良傳統:重視孝道;強調家庭和睦;注重婚姻責任;司法實踐中允許家庭救濟,互助等。這對于當今的婚姻家庭關系仍舊有影響。但是中國古代婚姻家庭法是在自然經濟基礎下形成的,與當今法治觀念有相悖的地方,我們應當深度挖掘其內涵,對優良傳統進行改造并繼承發展,使之服務于當代法治中國的建設。
【關鍵詞】婚姻 家庭 法律
一、中國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儒家思想自漢代以后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思想,它重視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調仁愛待人,受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古代婚姻家庭法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重責任、重和諧。正所謂“家和萬事興”。
(一)重視家庭教育,強調對子女的教育、監護。
《三字經》中說養不教,父之過。”重視父親對子女的教育義務。在家國一體的古代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把齊家作為治國的前提。《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家庭在國家治理方面起重要作同。這種重視家庭教育的理念體現在法律制度上即長輩對于晚輩的監護責任,法律賦予了家長對子女進行教育、約束及懲罰的權利,同時這種權利又成為了父母的法定義務,父母必須對自己子女進行必要的教育。
(二)對家庭犯罪的特殊規定。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對于家庭成員犯罪均有特殊規定。家庭成員犯罪根據“親親得相首匿”的規定,允許其他家庭成員包庇犯罪分子并且不追究其包庇責任。即使在刑法嚴酷的秦朝,對于“公室告”的案件不予受理,重視對家庭和睦的維護;家庭成員共同犯罪的案件中,家庭成員為從犯,家長為首犯,無論家長是否造意,在定罪量刊時,從犯減一等;北魏孝文帝時創制“存留養親”制度。按照儒家倫理道德,子女必須盡養老終的義務。“存留養親”即犯人直系尊親屬年老應侍而無家丁,死罪非十惡,允許上請,流刑可免發遣,徒刑可緩刑,將犯人留下照顧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實際執行。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法律家族化的體現,致力于維護家庭穩定。
(三)中國古代婚姻家庭法尤為注重孝道。
“不孝”自夏商時期就是重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敬父母是古代法律規定中最基本的責任。西周時期,親親尊尊作為重要的立法和司法原則。“親親”即要親近該親近的人尊重該尊重的人,它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本質在于家庭成員各司其職,使得家庭和睦共處。《北齊律》中將危及封建王朝根基的十種罪名集中起來作為重罪十條。其中第八條即不孝,將不孝作為重罪。之后隋朝《開皇律》、唐朝《唐律疏議》均將“不孝”作為十惡的一種,從重處罰,不得赦免。《唐律》還將不用心孝順父母的行為以“供養有闕”罪進行處罰,可判徒刑兩年。
(四)中國古代婚姻家庭法重視夫妻關系的和睦。
古中國是以維護夫權為主的夫權社會,它對妻子進行了一系列的限制,但是仍舊注重夫婦關系的和睦。西周時期就確立了“七出,三不去”的婚姻法律制度,“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舍、盜竊,妒忌、惡疾”這七種情況下,丈夫可以休妻。同樣在下列三種情況下不得休妻:“有所娶無所去;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后富貴。”這三種情況下是禁止休妻的。對夫權進行限制,有利于家庭的穩定。此外,自西周以后,一夫一妻制確立,一夫只能有一個妻子,只可有一位正室夫人,其余配偶均稱妾,在多妾制的古中國家庭,妻子的正室地位對于維護家庭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
古代家庭以自然經濟為主,其中“男耕織、夫倡于前、婦隨于后、歲時伏臘、互相慰藉”,這種“夫婦一體觀"在中國傳統法律中同樣得到了確認。
二、對中國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繼承
通過上述對中國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簡要說明,結合當今法治中國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分析:
(一)借鑒對子女的教育
當今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愈顯不足,留守兒童數量逐年增長,這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性問題。中國古代強調“養不孝,父之過”,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化。2017年我國出臺的《民法總則》對監護制度進行了補充,它規定父母為未成年子女的當然法定監護人,強化了父母的監護職責。但是缺乏強制性處罰。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處理父母怠于履行監護職責的案件往往力不從心。
(二)借鑒對婚戀道德觀的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得到解放,在婚姻家庭方面的表現就是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婚姻法》簡化了結婚的程序,取消了婚約制度和婚姻儀式,實行結婚登記制度。在離婚問題上,實行“夫妻感情確以破裂”的標準,只要夫妻關系確以破裂既可登記離婚又可起訴離婚。這種結婚及離婚方式既方便簡潔又尊重雙方的意愿,但是它使得離婚成本越來越低。近年來,我國離婚率逐年上升,年輕人成為離婚主力軍。而且,由于國家政策的調整,有部分人群為了享受優惠政策假離婚。上海住建委曾公布房貸新政,單身本地戶籍人士買一間住房不僅享受最低首付款比例,稅金方面也有優惠,半個月內民政局協議離婚人士大增,甚至進行了限號離婚的笑柄。我們可以借鑒傳統婚姻法中重感情的“夫婦一體”觀念,在婚姻家庭法中注重感情以及雙方對家庭的責任,夫妻雙方都應承擔對家庭的責任,都有義務維護家庭和睦,使家庭在構建和諧社會及建設美麗中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總結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法律在創新。法律要根據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這種創新應該建立在對優秀法律制度的繼承的基礎之上結合當前現狀,使其推動家庭關系朝良好方向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重視家庭建設。如何繼承傳統中國婚姻家庭制度,使其服務于當代社會,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吳秋紅.責任、和諧:中國古代婚姻家庭法優秀傳統的史鑒價值.【C】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110-114
[3]《中國法制史》.編寫組.中國法制史.【D】高等教育出版社
[4]馬蘭.儒家家庭倫理思想在當代中國家庭倫理建設中的價值研究.【B】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楊蜜.中西古代婚姻比較研究.【C】綏化師專學報.2004年:115-117
[6]徐鳳俠.論中國古代婚姻家庭之法律思想.【D】濟寧師專學報.2000年: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