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川子
【摘要】巴渝舞為舉世聞名的古代軍事舞蹈,合實戰、體育、娛樂、音樂、歌舞為一體,由生活于古代渝水亦即渠江流域巴中等地的巴人板楯蠻族群創作并世代傳承。在把巴渝舞的發展過程,融入了很多動因,包括祭祀、慶祝活動以及對異性的追求等等。
【關鍵詞】巴渝舞 起源 發展
在我國古代民間舞蹈藝術發展中,巴渝地區為舞蹈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巴渝歌舞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既保留了古代歌舞的部分特色,同時又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加入了新的元素。本文將從巴渝舞的起源和發展方面做一些探討。
1 巴渝舞的起源
1.1 起源于生產生活和戰爭
巴渝舞作為一門舞蹈藝術,追求其產生的源泉也應該從巴渝地區先民的生產和生活中去探尋。根據有關巴渝先民的史料可以看到,古代巴人與商、周等眾多強大的部落一起生活,處境比較艱難,為了生活和生存,他們除了進行農事生產之外,還要聚集成為一個整體,形成合力,以保證在戰爭時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要達到這種目的,就需要做到動作整齊,步調一致,于是他們請來巫師,進行指揮,凡是在播種、戰爭之前都要進行演習,這種演習就是舞蹈與戰爭有機結合形成的。最早的巴渝舞也是以這種形式出現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巴渝人在生產生活和軍事過程中,不僅解決了他們自己的衣食住行及自身安全,而且還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巴渝舞。
20世紀末,鄧廷良對巴渝舞中武舞的產生進行了深度考查,他認為:“巴渝舞不是周初時的‘大武舞”,兩者具有相當多的不同,特別是在內容、形式和民族屬性等方面。楊先國的文章《“巴渝”及“巴渝舞”小議》在分析根據巴渝舞中的“巴”“渝”二字,對其產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析,認為“賨人”與“板循蠻”是川東北同一民族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稱呼,是不同于長江以南廩君蠻的民族,因此《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的舞蹈“原是賨人(板楯蠻)的民族民間舞蹈,被劉邦在賨人士兵中發現,引入漢宮,后來才根據產地取名為‘巴渝舞的”。
1.2 因渝水而得名
在所能查到的文獻中,我們發現對巴渝舞有描述的最早文獻是《尚書·牧誓》。《牧誓》中對于跟隨武王伐紂的八個部族進行了介紹,雖然其中沒有提到巴人,但“彭、濮兩族實為巴人”,因此,當時的戰爭中巴人應該也參戰了。在戰爭之前進行的誓師大會上,巴人和各個部族的武士“執仗而舞”,這是“巴渝舞”首次登上歷史舞臺,也是我們目前能夠找到的跟巴渝舞相關的最早記載。《史記·司馬相如傳》載《上林賦》中“巴俞宋蔡,淮南干遮”句,其中引用了郭璞的一些表述,在巴西的閬中地區有條河,稱為渝水,那里居住的部落稱為僚人,都是一些爭強好勝、剛勇好舞的人,后來漢高祖征定了這一地區,然后將其中的舞蹈也引入了宮廷之中,被稱為巴渝舞。而最早的這種巴渝舞的舞蹈形式,在商朝就已經出現了,劉邦將其稱作“武王伐紂之歌”。據《尚書大傳》中所記載,武王伐紂的時候,兵臨南郊地區,扎營住宿,當時的士兵在夜里跳著舞等待天亮。在戰爭中,當獲得勝利,士兵們也是通過跳舞的形式來進行慶祝。而且巴人作戰勇猛,即使跳舞也充滿斗志,對于敵人也是一種極大的震懾,最終戰勝了殷人,被稱之為“武王伐紂,前歌后舞”。
晉朝人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有記載,說是閬中地區有條渝水河,在河邊居住的都是一些未開化的蠻人,并且好舞斗勇,在戰爭中喜歡跳舞,當時劉邦稱之為“武王伐紂之歌”,而后令宮中的舞伎進行學習,后來就成了現在所說的巴渝舞了。秦漢的時候,人們將巴渝地區的人們叫作“板循蠻”,是說他們平時經常用板循,他們也是在川東和峽江的傳統民族之一。
以上的這些引論來自漢晉時對于巴渝舞的一些記載,雖然有些不同,但是大致內容相差無幾。這也證明巴渝舞是在如今三峽地區居住的一些少數民族僚人創造的。
2? 巴渝舞的表現形式分析
2.1 節奏
節奏是舞蹈的動律,一般是由某種強烈對比的東西根據某種規律的循環反復形成的,可以認為舞蹈都是在節奏的基礎上存在的。在巴渝舞表演中,節奏的掌控是靠鼓來完成的,巴渝舞伴奏的鼓叫“巴象鼓”,又名“八仙鼓”。在表演時,都是從鼓聲開始的,東漢張衡記載表演巴渝舞時“盤鼓煥以駢羅”,而班固在《漢書·禮樂志》中稱巴渝舞之舞者為“巴俞鼓員”。鼓聲的節奏性比其他樂器更強,在記載巴渝舞蹈的史料中,也不外“忽聞岸上踏歌聲”“鼓為以樂諸神”“擊銅鼓、弄鞘刀”等等,這些內容都表現了巴渝舞踏歌鼓樂的特點。
2.2 音樂
音樂在舞蹈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舞蹈是音樂的形象化表現,缺少了音樂的舞蹈,仿佛失去了靈魂,在音樂中欣賞舞蹈更加能夠感受到舞蹈的內涵。在巴渝舞的發展中,特別是在漢代,巴渝舞享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左思在《三都賦·魏都賦》中的“明而耀歌”之句,李善對其解釋為這種稱贊的歌曲也就是巴人的歌,何晏則對其解釋為,巴人在在唱歌時,還相互之間拉起手來進行舞蹈。由此可見,巴渝舞的音樂也有著極高的成就,其中最為突出的特色就是相引牽連手,叫嘯歌號。
2.3 動作
動作是經過表演者通過對舞蹈的理解而升華的人體動作,其也是舞蹈得以表現的具體手段,舞蹈演員通過舞蹈動作來表達舞蹈中的情感,因此,動作也是舞蹈表演的關鍵因素。因為巴渝舞產生于戰爭,所以其中的舞蹈內容大多都和戰爭有一定的聯系,所以,舞蹈中很多動作都是拿著盾甲,并且以一種在戰爭中的劈殺動作為舞蹈,巴渝舞基本上都是在戰爭開始之前進行表演,對于士兵有一定的鼓舞作用。據《晉書·樂志》介紹:“巴曲,有矛渝本歌曲、弩渝本歌曲、行辭渝本歌曲、安臺渝本歌曲總四章”。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巴渝舞表演時的道具主要是戰爭時使用的各種武器,它的表演也跟戰爭中的誓師和布陣等因素相關。巴渝舞所展現的內容與戰爭非常緊密,同時還帶有濃重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
3 巴渝舞的舞蹈服飾分析
巴渝舞者有著它不同于其它舞蹈的服飾。杜佑在《通典》中寫道:“當江南之時,巾舞、白紵、巴渝等,衣服各異。”從云南晉寧、廣南、開化等地墓葬中出土的銅鼓上刻繪的紋飾中,我們可以推演出“巴渝”舞舞者服飾的一些特點。晉寧銅鼓上的舞者裸露上體,廣南、
開化銅鼓上的舞者則身披羽飾,三個地方的銅鼓紋飾舞者的腰間,均系有前短后長的三叉形遮幅。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巴渝舞舞者的服飾特點。探討巴人的服飾,需要從他們密切生活的場所和源自自然的生命意識里尋找足跡。巴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也培養了創造性的智慧,創作了帶有自身民族特性的服裝。巴渝舞服飾裝飾帶有很強的個性,是巴渝人生命本能的表現,通過服飾等傳達出他們對于生命的熱愛,也是巴渝文化的一個反映。
在服裝材料多樣化的今天,汲取巴渝文化元素,設計巴渝舞舞蹈服飾,除卻歷史因素和社會因素,服裝的造型設計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3.1 從自然環境中提煉服裝素材
大自然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人類在大自然中生活,也是大自然的一個成員。向大自然學習是人類生活的需求之一。自然萬象不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且還時常使我們驚嘆其生動、豐富、嚴密的組織變化。選取古代巴國許多動植物的組合形態和細胞圖案中的單體和組織形式,體驗并歸納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將它應用于服飾圖案的各項造型活動。達州的市花臘梅,處處種植的銀杏樹,鐵樹和芭蕉樹,根據這些植物的自然形狀,進行整理、概括、提煉,而不是這些形狀肌理的簡單羅列。分析圖案的單元形,進而設計圖案,將自然形象的寫實模仿升華為圖案化。既是對自然萬物之美的肯定,也是對生命崇高價值的肯定。
3.2 運用抽象元素設計服飾
象征即是以某一具體的形象表現某一抽象概念,以表象聯想為心理內容。如面具臉譜象征戲劇,五線譜象征音樂一樣。運用巴渝地區的動物、植物的紋樣,進行概括、提煉、結構、重組,作理想化的虛構。其次,用象征和寓意,表達一定的情感和意義。寓意,即寓意于形,我國傳統的寓意圖案,用諧音把不同的、本來沒有內在聯系的事物組織在一起,賦予形象一定的情感內容。在進行巴渝舞舞蹈服飾的設計時,可以提取動物中兇猛的皮毛元素,體現兇猛的氣勢,如豹子、老虎的皮毛。表演唱《巴山人》中,演員的服裝設計就是提取了川東特色元素進行的裝飾組合。
3.3 從遠古圖騰中取得靈感
服飾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某些方面受到各個民族早先圖騰和宗教的影響,圖騰的印痕在服飾上可窺一斑。“蛇”圖騰在巴人巴地盛行一時,“大蛇花”是土家族中非常重要的圖案藝術,在土家族長蛇跟壽紋都有著美好的寓意。一般而言,民間美術總是反應當時人們對于求生、趨利、避害三種功利傾向。也有記載古代巴人以“白虎”為圖騰。《蠻書》卷十引古版《華陽國志》記載,巴人在祭祀的時候,會敲著鼓,在白虎相對應的時刻進行祭祀,后來巴人也被成為虎夷。由此可以推斷,蛇與虎的紋樣圖案在巴渝舞服飾上,定會得到很大程度的運用。
4 巴渝舞的發展
4.1 民間巴渝舞的發展與流派
因生產生活、祭祀和戰爭等起源于民間的巴渝舞,一直置身于民間的土壤里,不斷發展壯大,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成為了巴渝地區舞蹈的精華。如《四川通志·輿地·風俗》記載萬州地區在正月初七的時候,會敲著小鼓唱竹之歌,后來逐漸流傳,現在重慶一帶的民間花燈、龍燈等等,這些慶祝儀式都是源于巴渝舞。
4.2 宮廷巴渝舞的發展
西漢建立后,劉邦將巴渝地區的巴渝舞帶入了宮廷當中,讓樂人進行表演。在宮廷表演中,巴渝舞又經過了文人及樂師等人的改變,最終形成了四章:《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臺本歌曲》《行辭本歌曲》。在重新編舞之后,巴渝舞也取得了更好的發展,出現了一邊唱歌一邊跳舞的形式,還有一種是舞者跟鼓手一共36人的形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的巴渝辭曲都還保留這最初的巴渝風格,當時人覺得流傳的詞調比較老,在魏初時分,皇帝讓王粲針對其中的辭進行了重新編創,粲向巴俞帥李管種玉歌曲意,試使歌,聽之,一考校歌曲,而改之為《矛渝新福歌曲》《弩渝新福歌曲》《安臺新福歌曲》《行辭新福歌曲》。《行辭》對其中有所記載,在黃初三年的時候,將巴渝舞的名字改成了昭武舞,到了西晉,又改成了宣武舞,并且讓專人重新創作了辭,為《惟圣皇帝篇·矛俞第一》《短兵篇·劍俞第二》《軍鎮篇·弩俞第三》《窮武篇·安臺行辭第四》。四篇之后還加了一段“亂”(辭)。從隋唐發展到宋朝,巴渝舞的命運也經歷了多種變數。據《二十五史·隋書·音樂志(下)》記載:隋文帝當政時,采用了牛弘建議,認為《矛渝》《弩渝》等舞曲,“既非正曲,悉罷不用”。在唐朝時,巴渝舞重新被宮廷采納,登堂表演,并且還有眾多新作面世。但是好景不長,到了宋朝,巴渝舞再次遭到厄運。據《宋書·樂志》記載,宋朝被統治者認為巴渝舞是蠻夷的東西,是不能夠在朝堂之上進行表演的,于是就禁止巴渝舞在宮廷中的表演。從此之后,在宮廷大雅之樂的舞臺上,再無巴渝舞之身影。
5 結束語
巴渝舞作為一種流傳數千年的藝術形式,有過輝煌的時刻,但是衰落的也比較早,經過眾多專家對史料研究、探討,我們能夠從中得出巴渝舞起源與民間,跟戰爭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此后經過不斷的發展,以宮廷舞的形式和民間舞的形式一直在發展流傳。在發展中,雖然名字幾經更換,但是舞蹈中所蘊含的精華依然存在。在宮廷大雅之舞被禁演之后,巴渝舞在民間依舊還在傳承。近現代三峽庫區的“羽人舞”“盾牌舞”“踏踢舞”及武陵山區土家族的“擺手舞”,經過一些學者通過考證,認為它們都是由巴渝舞演變而來。巴渝舞以其“舞蹈活化石”之美譽流芳百世,為我國舞蹈藝術留下了一道絢麗的奇葩。
參考文獻:
[1]馬璐瑤.兩漢巴渝舞名稱及功能考述[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88-92.
[2]馬璐瑤.魏晉時期巴渝舞考述[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8,28(03):33-37.
[3]孫亮亮.巴渝舞文化的異化與重構研究[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6,19(01):32-34+58.
[4]曾錚.“巴渝舞”的歷史淵源[J].音樂時空,2014(09):50.
[5]趙玲.古樂的沉浮——試論宮廷巴渝舞的傳承與發展[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8(01):17-22.
[6]項奇奇,孫德朝.文化分層理論下巴渝舞文化剖析研究[J].軍事體育學報,2018,37(02):107-109.
[7]紀瑞祥.巴渝舞道具藝術初探[J].美與時代(下),2017(10):88-90.
項目來源:本項目獲得2019年度重慶市社科規劃培育項目《“巴渝舞”歷史文獻整理與舞蹈形象研究》(項目編號:2019PY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