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虹
摘要:弗洛姆通過剖析西方現代人異化的生存狀態,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同時,弗洛姆提出構建重生存的健全社會以幫助現代人實現積極自由的生存狀態。
關鍵詞:異化的生存狀態;積極自由的生存狀態;健全社會
弗洛姆哲學體系中除了闡述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的區別外,還闡述了以實現人的積極自由為最終目的的健全社會的設想與構建。健全社會的構想彰顯出弗洛姆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
一、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生存方式與異化的精神狀態
資本主義制度下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狀態是弗洛姆哲學體系中的考察主體。弗洛姆認為,雖然十九世紀的人們擺脫了宗教對人們的精神束縛,但二十世紀的現代人卻套上了另一幅精神枷鎖—精神異化。為了研究現代人異化的精神狀態,弗洛姆考察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生存方式。弗洛姆認為,現代人異化的精神狀態本質上是重占有的存在方式的產物。人對生活有兩種不同的體驗方式:占有和生存。而這兩種體驗方式是以社會取向為標準的。占有取向的生活方式是以物為中心,即對物質強烈的占有。資本主義制度下,對物質的強烈占有欲已構成現代人的特征。換句話說,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塑造了現代人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生存方式。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潤最大化成為了現代工業社會的價值取向,而私有財產成為了人自身的象征。人與世界的關系淪為了人對外物的占有。占有從最初滿足人的需求的手段演變成了現代人追求的最終目的。現代人只有通過占有外物才能體驗到自己的價值及存在的意義。因此,現代人的價值感與精神狀態是通過對物質的占有而體現的。而這種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生存方式還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人與人之間不再以“愛”來維系關系,而是冰冷冷的相互占有關系。弗羅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夠體現人主觀能動性的主體活動。但在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存在方式中,“愛”變成了控制和占有他人的冷冰冰的手段。“愛”在這種冷冰冰的占有關系中喪失了生命力和創造性。現代人的主體性也在這種以占有為目的的生存方式中消失殆盡。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生存方式進一步加深了現代人的孤獨感與對現實的無力感。因此,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生存方式對西方現代人的異化的精神狀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弗洛姆對現代人異化的精神狀態的揭示實際上是對整個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
二、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與積極自由的精神狀態
弗洛姆認為,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里,現代人把生存體驗與物質占有經常混為一談。因此,弗洛姆明確區分了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與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存在方式。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存在方式逐漸銷蝕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而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則更多地強調人活在當下的主觀體驗。人當下的主觀體驗是鮮活而又轉瞬即逝的,因此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是生動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占有與生存實際上是植根于人性的兩種本能需要。首先,占有是人維持生存需要而依賴于外物的一種強化形式。其次,除了占有外物維持生存外,人還有要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本能需求,這一需求是人在解決了生存的基本要求后的更高需求,是人尋找意義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是弗洛姆所倡導的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存在方式在滿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外,并不能幫助現代人找到意義從而完成自我實現。因此,弗洛姆對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存在方式是持批判態度的,他倡導的是能夠體現人自身力量的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把能夠帶給人愉悅主觀體驗的創造性活動放在首要位置。創造性活動是源自人的主動性,是與人的外部行為相一致的,而人的主觀體驗也因此是真實和幸福的。在重生存的存在方式中,人的主體性還外延到了人際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體現在分享的快樂中,而不是冰冷冷的占有關系中。因此,人的生存狀態也呈現出積極自由的狀態。弗洛姆通過比較兩種生存方式,批判了以物質占有為核心的存在方式,肯定了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
三、基于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的健全社會
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是符合人性的存在方式,能夠為人帶來愉悅與自由的主觀體驗。因此,弗洛姆提出了構建基于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的健全社會。根據弗洛姆的觀點,愛與理性是生產性人格應該具備的兩種最重要的能力。他們能夠推動人完成自我實現。弗洛姆指出,理性的力量可以幫助人認識事物的本質,而“愛”則可以消弭人與生俱來的孤獨感,與他人建立積極的關系。如前所述,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重視人的自我實現以及與世界融為一體。因此,理性有助于人更客觀地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只有基于理性的認識,人才會基于自身的力量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創造性人格中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愛”。這種“愛”并非用來控制和占有他人,而是用來沖破與他人之間的隔膜去理解他人的“生產性的愛”。只有“生產性的愛”才能幫助人擺脫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和無力感,從而實現與他人的融合。“生產性的愛”強調他人與自己的完整性和獨立性,是給予而非獲取。因此,“生產性的愛”在為他人帶來積極自由的同時也促成了自己的成長。在弗洛姆的哲學體系中,“愛”是重要的哲學概念,也是弗洛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武器。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利潤最大化主宰著社會的方方面面,整個社會以占有為取向,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重占有的生存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愛的關系被敗壞,“愛”被視作了一種可以交換的商品,而不是一種能力。隨之帶來的是人全面異化的生存狀態。而病態人格—囤積性人格和破壞性人格成為了現代人異化生存狀態下的產物。弗洛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對現代人異化的精神狀態的剖析之上。他認為,只有建立一個鼓勵重生存體驗的健全社會,現代人才能擺脫異化的精神狀態,實現真正的積極自由。在健全的社會里,現代人才能具備理性和愛兩種能力,從而具有完善的人格,即生產性人格。
四、結語
健全社會倡導以生存體驗為核心的存在方式,以實現人的積極自由為最終目的。只有在健全社會里,現代人才能徹底擺脫異化的生存狀態,從而具備完善的人格即生產性人格。
參考文獻:
[1] Fromm,Erich.The Art of Love.London:Thorsons,1995.
[2] Fromm,Erich.To Have or To Be.New York:Continuum,1999.
[3] Fromm,Erich.The Fear of Freedom.Oxon:Routledge,2001.
[4] Fromm,Erich.The Sane Society.Oxon:Routledge,2001.
[5] Fromm,Erich.Man for Himself.Oxon:Routledge,2003.
[6]薛蓉.弗羅姆與馬克思的批判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張奪.社會批判與人文關懷:弗羅姆自由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