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炳玲 陳仙鳥 周佳倩
摘要:溫州福德灣礬礦遺址歷史悠久,礬礦生產長達600余年。也由此衍生出因采礦、煉礦而興盛的福德灣村。近代以來,當地礬礦業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如何振興逐漸衰落的礬礦生產現已成為最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對如何推動其涅槃重生,走向長久有效的新生之路提出了一些切實建議,并希冀通過各方面共同努力,摸索出一條為礬礦發展量身定做的新生之路,期待古老礬礦的華麗轉身。
關鍵詞:工業遺址;福德灣;礬礦;傳統生產技能
溫州福德灣礬礦遺址,是礬礦煉礬舊址的發祥地及核心保護區之一,是礬礦生產的重要基地,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溫州福德灣礬礦遺址掩映在一個東西走向的葫蘆形盆地之中,盛產明礬,素有“礬都”之美譽。其所處的福德灣村,更是一個因采礬、煉礬而生、而盛的村落。
一、古今多少事——歷史中的福德灣礬礦遺址
福德灣礬礦業幾經起伏,幾度興衰,開采方法由原始的手工開采到利用火藥機械開采,運輸方法從人工肩拉手扛到利用礦車運輸,礬山福德灣礬礦業見證了我國礦山業從古代到近現代技術的進步,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轉變歷程。福德灣久經風雨變遷,但依舊完整保留了部分歷史時期的礦洞、建筑設備、民居等工業遺址,留下了豐富的工業文化遺產和寶貴的人文歷史遺跡。
明弘治《溫州府志》中記載:“礬,平陽赤垟山(今蒼南礬山)有之,素無人采,近民得其法,取石細搗提煉而成,清者為明礬,濁者為白礬。”到永樂年間,明礬已被用于紡織業染色。康熙二年,由于礬脫水而造成了農田的污染,百姓上告,被迫停業,而后康熙帝派官員實地考察后,下詔:“赤垟山煉礬,恩準孤貧渡食,礬漿水必匯入海。”此詔立碑于福德灣白馬宮,后隨著長時間的酸雨侵蝕,碑文上字跡逐漸斑駁模糊,該碑后也被稱為“無字碑”。乾隆九年,寧波人來礬山建立了第一座明礬冶煉廠,此時明礬的提煉從家庭式移動小作坊發展為規模較大的工廠。明礬的提煉與對外運輸越來越廣泛,由通過臺北臺南的漁船運至日本。
新中國成立后,礦山收歸國有,福德灣私營大小礬礦廠和私營個體采礦點,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1月1日,“浙江省平陽明礬廠礦聯合公司”正式成立,建礦初期整個礦區的生產總產值約占溫州地區工業總產值的38%。在社會主義改造下福德灣礬業得到較快發展。
二、平地起波瀾——福德灣礬礦遺址發展困境
時代在不斷進步和發展,對曾經美譽為“世界礬都”的福德灣礬礦有了更多的與時俱進的要求,礬礦工業隨之迎來了更多的困境,其發展也受到了諸多的挑戰。
(一)“三廢”污染治理在程,生產滯緩
開采后的礬礦,就進入了“水浸法煉礬工藝流程”。但明礬提煉生產的過程卻帶來了“三廢”污染問題,即煅燒產生的廢氣(礬煙)、溶液結晶留下的廢水(礬漿)、溶解過濾后的廢料(礬渣)都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巨大污染。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局提出要求溫州礬礦公司停產整改,落實環保工作。目前廢水、廢渣都得到有效處理,但廢氣還無法得到完全解決,廢氣吸收可以采用氨循環吸收法,但因氨來源未落實、且成本高而未能采用,或采用明礬母液吸收有害的二氧化硫轉化為硫酸,但也因能耗大、腐蝕問題而無法繼續實施。所以廢氣污染問題的解決還有待技術的提高。目前治理“三廢”工作依舊在路上,解決礬煙問題急切,礬礦產量受之影響較大,生產滯緩。
(二)閑置勞動力多,企業發展壓力大
溫州礬礦公司最鼎盛時期有三千多的工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大躍進時期為了工業化發展,加大產能,但當時的機械化程度低,要想提高產量只能通過增加工人數量。這也就導致了后期引入大型機械后,過多的國有工人不能辭退,工人及其家屬工累計共有一萬余人。如今,除去自然退休的職工外,溫州礬礦工廠仍然有一千多名職工,然而實際需求僅不過三百多人。閑置工人的工資及保險費用成了溫州礬礦及政府的一大負擔,公司不得不拿出部分收益進行償付,進一步使公司逐漸趨于虧損狀態,從而無力實施新措施促進生產。
(三)特色旅游開發不足,宣傳吸引力低
溫州礬礦遺址尚存大小數十個礦洞,如雪花窟是當地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礦洞。由于資金短缺,礬洞一直處于待開發階段,那段關于古人采礬、挑礬的悠悠故事只能藏匿洞中,而無法登上群眾舞臺。這也使得那些企圖參觀當地礦洞之貌的外地游客無法得到最佳的體驗,旅游價值降低,游客的回頭率和滿意率也大打折扣,名招牌沒有打響。
三、豈云憚險艱——福德灣礬礦遺址的保護與開發
為能夠改善溫州福德灣礬礦遺址的發展現狀和困境,為引起當地企業、政府以及社會人士對蘊含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工業遺址的重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開發礦洞,打造特色旅游
轉變經濟發展方向,從傳統工業發展向第三產業旅游服務業轉變。福德灣礬礦遺址中尚存的采礦遺址如雪花窟、雞籠山礦洞群等礬礦遺址礦洞,經過數百年的開采,早已在山體內部形成了一個“地下迷宮”,縱橫交錯。以礬礦的采集地——礦洞作為溫州福德灣礬礦遺址的一個特色旅游,不僅可以增強對溫州礬礦工業遺址的保護,使隨時面臨坍壞、消失的礦洞得到一定的保護和修繕,從而更長久更妥善地保存溫州福德灣礬礦工業文化,讓更多慕名而來的游客能夠親身體驗到舊時期工人勞作的艱辛和付出。而且在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社會經濟效益,實現有效反哺,從而使工業文化遺產在新時期擁有可延續的生命力。
(二)模擬礬礦工廠,展現傳統工藝
溫州福德灣礬礦業經過數代人的傳承,將明礬生產工藝凝練為四個主要步驟,即煅燒、風化、溶解、結晶。每一步都需要老師傅憑借經驗進行指導和判斷,這就是溫州礬礦工業生產保持著“半人力,半機械”生產方式的主要原因。因此,以示范性的小規模生產來帶動溫州福德灣礬礦遺址的轉型發展,在增強舊工廠安全措施之后,開放煅燒爐等大型冶煉現場,模擬一些微型礦洞、母液池、稀釋池、反應池等作業區,以礦車軌道連接,配合現場講解如何操作,增強公眾對傳統工業文化的理解與興趣,展現礬礦工業從開采到最后凝結為成品的一整條生產線。既可增強游客體驗感,形成礬礦遺址的旅游特色,而制作礬塑成品又可經展示進行售賣,增加當地效益。
(三)結合傳統信仰、民風民俗,開展多元文化活動
舊時礬礦工人在下井前都要喝酒壯膽、祭拜神明以保平安,為有序進行祭祀,建造了南山坪宮。南山坪宮作為礬山的一個宗教信仰遺存,其祭祀禮儀仍比較完整保留下來。以此為切點,將南山坪宮中完全由民間自發組織的祈禱祭祀活動以地方文化表演的形式表現出來,展現地方獨特的祭祀活動風格。并結合農歷九月初六以“窯主爺”生日作為活動時間的礬山明礬節,開展迎神祭祀、文藝演出等各類活動,擴大其工業文化影響輻射面,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福德灣礬礦遺址,自覺參與到保護與開發的隊伍當中。這不僅能增加當地的旅游趣味,吸引游客參觀,增加當地村民、企業和政府的收益,同時也為民間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開辟了新途徑。
四、結語
福德灣礬礦遺址的“再生”,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歲月中留下的深刻烙印,見證了不斷變革進步的社會生活,保護開發這些工業遺產對于福德灣提升文化品味,彰顯獨特個性,依托其以得到長足發展具有特殊價值和重要性。我們相信在政府與企業的努力下,在借鑒國內外工業遺址保護的成功經驗的條件下,在走綠色環保的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的道路上,這座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世界礬都”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一個驚艷的回眸重生。
參考文獻:
[1]王瓚,蔡芳.弘治·溫州府志(第三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蒼南縣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蒼南文史資料·礬礦(第十九輯)[M].浙江:蒼南縣文史委員會出版,2004.
[3]丁偉.英國煤礦遺址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