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繼培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對歷史教師知識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歷史教師要具有更精湛的專業學識,要求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素養,要求歷史教師要具有豐富的綜合知識,要求歷史教師要具有使用多媒體教學的知識。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教師知識能力;歷史
2017年頒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的取向、課程評價等一系列問題上,提出了許多嶄新的觀點和實施建議。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才能勝任新課程下的教學任務。本文就新課程標準下對歷史教師知識能力的要求提一點建議,以求同行指正。
一.要求歷史教師具有更精湛的專業學識
21世紀需要大批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這對歷史教師專業學識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歷史學科的特征來說,高中歷史教師既要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又要掌握具體史實,對于教材所涉及的史實應該融會貫通。大到歷史發展規律,小到每個知識點的細節;粗到框架結構,細到具體史實;橫向朝代,縱向專題,方方面面都要掌握。近幾十年來,史學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大,它不僅表現為史學家的視野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拓展,而且表現為史學研究向縱深開拓,以探索歷史的新內容、新層次、新側面。歷史的主體不再是社會各界的“精英”,而是名不見經傳的蕓蕓眾生,史學研究一方面注重多角度、多層次對歷史問題作微觀探析,另一方面也呈現出作整體的綜合化的研究的態勢。歷史敘述的內容不斷趨向全面和豐富多彩。歷史教師面對這種形勢,必須及時“充電”,豐富自己的專業學識。
歷史教師的專業學識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歷史學科的知識,包括豐富的通史和史學理論知識、斷代史、國別史、專史、地方史知識等。二是歷史學和考古學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方面的知識。只有了解這些知識,才能及時充實教學內容,使教學具有新穎性。三是相關學科的知識。當今的歷史教師不能再“隔行如隔山”而對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一無所知,這一點后面還要說到。高中歷史教師要充實自己一是要讀通史,力求較全面系統的掌握史實;二是要學點史學名著,如《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古史辨》等,不求通讀,可以挑選若干篇(卷)來讀。另外還可以讀一些近現代杰出史學家的學術論文;三是閱讀歷史雜志,力求對教材中的史實有多角度的多方位的了解,并能了解史學界的各種觀點;四是遇到問題多查資料,以解決學生因教材敘述不全而產生的疑問。
二.要求歷史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素養
新課程還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素養,一是要有新的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學觀點。新課程標準體現了現代化的課程理念,更注重基礎性,更突出學術性和探究性,注重運用史學研究和考古發現的最新成果,立足于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表達形式的生動化。新課程標準把“學科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目標,這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通過學科素養的培育,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把握唯物史觀的基本觀念和方法,認同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能夠熟練的在歷史學習和探究中運用唯物史觀,并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
二是要有較高的史學理論水平,新課程標準要求歷史教師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的問題,要求教師在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歷史過程上,放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上,“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課程結構的設計、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等,都要始終貫穿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任務”。使學生能夠應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對歷史事物的價值、歷史人物的功過、歷史觀點的正誤,做出實事求是的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古鑒今。做為高中歷史教師如果自己沒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沒有能夠把對歷史現象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用理論解釋歷史現象,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能力,那么來談對學生進行指導,只會是無稽之談。
三.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綜合知識
新課程標準提出“構建多視角、多類型、多層次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新世紀的歷史教師,需要有復合型的知識。教師不僅要有本專業扎實的功底,還要具備許多相關學科的知識,能夠從不同角度闡釋歷史問題。跨學科的綜合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它所要求學生的,主要不是對事物局部或某一側面進行描述,而是注重對事物的整體結構、功能和作用的認識,以及對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整體分析、理解,以期在知識的交融,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中,產生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綜合性,歷來就有文史不分、史政不分、史地不分之說。歷史內容無所不包,涉及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文化、藝術、民族等各個方面。從歷史與政治、地理的關系看,歷史作為綜合性的寬口徑學科,本身包含著豐富的政治知識和地理知識,在與政治、地理結合時表現很強的“親和力”,中學歷史教學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的聯系相當密切,歷史事件發生在一個特定的地區,發生于特定的時代,政治與歷史,地理與歷史有緊密聯系。地理環境構成了人類歷史活動的舞臺,制約著人類的歷史活動范圍和方式。歷史研究中,人地關系已經越來越受到史學工作者的重視。歷史是在一定的空間、時間中發展的,又與一定的政治關系相聯系。各種政治斗爭、各國內部以及彼此之間的戰爭,構成了我國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的主要內容。分析把握這些政治活動的起因、過程和影響,以及有關階級、階層、政黨、派別、集團、個人之功過得失,需要有關的政治常識。
新世紀的學生知識面的拓寬,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程度超過了原來的學生,這也要求教師有各學科的知識。所以,我們必須在這方面引起重視,及時充電,及時學一些相關的社會科學知識、理工科知識、科技衛生知識、音體美知識,如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哲學以及書法、繪畫、雕塑、音樂、宗教、科技、軍事、法律等知識,這樣才能在歷史教學中“左右逢源”,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適應新高考改革的趨勢。
四.要求歷史教師具有使用多媒體教學的知識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做為信息時代的歷史教師,需要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隨著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核心的中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全面展開,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過去單純的“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逐漸向一種全新的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過渡。多媒體將在課堂教學中占據統治的地位。歷史教學中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絢麗多姿的歷史文化更為多媒體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是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利用各種軟件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多媒體資源(文字、圖形、動畫、聲音、視頻),按照教學要求“再造”歷史,再現歷史場景,把教材中靜態文字和圖象變為動態的圖文聲像,并按要求有序地展現,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使歷史教學、歷史教師面臨許多根本性的挑戰,面對挑戰,中學歷史教師只有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在新形勢下有立足之地,這也是新課程成敗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徐奉先:《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歷史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中國考試》2019年第12期.
[3]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