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山東現代學院)
山東當地的職業院校,以特色辦學的辦學理念為宗旨,指引了學校的辦學方向,并彰顯了當地的職業院校發展特色。在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時期,只有規范學校的辦學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全校教職員工的思想意識才能夠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為了服務于當地的區域經濟,并且堅定的執行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的思路,輸送大量的高素質高品質技術人才才是職業院校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職業院校在大量的人才需求缺口存在的情況之下,努力的樹立區域經濟發展與學校自身發展相結合的理念,從而為當地輸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在提供技術人才培訓機構的同時,還會加強科研創新,核心技能規劃,技術研發和咨詢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務,構建合理的服務平臺。
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利用職業發展院校,為激烈的社會競爭提供了特殊的職業發展保障,人才的驅動成為重要的社會經濟發展力量,而人才的需求也偏向于多樣化。職業院校為了能夠作為人才培養基地,邁進了高速發展的新時期,在這一過程中職業院校對市場經濟需求的認知,如果不夠清晰,熱門專業重復的現象非常嚴重,那么就會對一些技術特色的應用缺乏有效的作用。然而正是恰恰在這樣的一種形式之下,人才的供不應求和供大于求的現象都存在服務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職業院校的認知不夠清晰,導致很多專業心平氣順,保障性不足,就不能為區域經濟服務,職業發展院校同時還應該包括有科研能力和公關能力,在教學能力方面根據實際的實戰調研,職業發展院校的教師也應該注重校企聯合的特殊優勢。目前的主要現狀就是職業發展院校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關于人才培養和區域經濟進步的公關優勢,教學能力優勢等都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科研能力更是出現了很多的薄弱環節,市場服務其實不夠清晰,人才培養效率差,對學生而言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就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層次。職業發展院校在長效的發展過程中,結合自身的優勢和吸引力探討可以發現,由于職業發展院校存在著自己的特點,吸引力和表現力的巨大差異直接影響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也就不利于當地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人力資源培養和人力資源提供的情況之下,其他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先行動力。
在市場經濟的變革之下,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對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提出了非常緊迫的要求,職業發展院校的服務能力,因此也被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職業院校的發展仍然缺乏大膽改革創新和不同程度的魄力,職業發展院校雖然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科研創新實力卻往往不足。導致無法為地方區域企業提供有效的社會保障。職業發展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基礎是比較薄弱的,這導致了對于地方經濟的依賴是很明顯的,但是對于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就不是非常密切,職業發展院校的學生一旦走出校門,就往往對于一些最基本的常識有嚴重的認知缺失。市場經濟的活力不能被很好的調動,市場經濟體制,也不能夠發揮資源配置的良好作用,職業發展院校的學生在推動市場經濟機制發揮良好作用的過程中動力不足。按照常理來說,職業發展院校應該是專業人才提供的最基礎基地,而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活躍分子是專業人才的直接需求方,二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對于經濟發展來說,職業發展院校的發展較為滯后,機制不夠健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不是非常緊密,這就導致了職業發展院校的很多專業都幾乎是形同虛設。職業發展院校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橋梁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服務價值也因此大打折扣,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損失。
人才培養是職業發展院校在新舊動能轉化實際所依據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任務,對于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來看職業發展院校具有促進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緊密聯系的作用。新的歷史時期,職業發展院校如果想要重視人才的發展就必須要從多維度入手,實現經濟,教育,社會的三方面協同發展。職業教育首先要優化專業配置,對于高級人才的培養實施工作實踐戰略,其優勢是直接影響了職業發展院校的招生和就業工作。職業發展院校通過優化專業配置給予學生的培養和就業,更多的指導性意見在先進的專業配置與地方經濟息息相關的前提之下,精準的定位當地的辦學目標,適應一定范圍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具體的教育世界需要經濟發展開路人才的數量和類別,包括人才素質的設置都應該予以動態的調整,量化專業的建設目標,并確定階段性的重點任務,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作為職業院校人才儲備的提供源頭和力量。
在市場經濟條件之下,社會的競爭不斷加劇,經濟發展對于專業化人才的依賴性越發明顯,經濟社會導向之下的職業教育必須要堅定不移的以結合性的模式來縮小與企業之間的差距。職業教育崗位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在進入到社會崗位之后就立刻產生知識結構的滯后性,只有為當地地區經濟積極的服務職業教育,才能結合專業化教育的需求,完善課程特征,完善課程結構,設置合理的調配教學與學習就直徑的比例,不僅從時間比例上予以傾斜,而且還應該積極的引入一些先進的技術和儀器。通過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以雙師制的合作模式促進了職業崗位上的大放異彩,職業教育充分的利用和整合了可利用性的資源,從而能夠實現學生立足于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綜合審查性能力并促進其職業素質的自主提升。學生只有更多的參與活力,才能夠在職業崗位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并進行綜合審查,發現其在知識結構,能力,素養,素質表現水平方面存在的不足,就能夠進行結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有針對性組織訓練,在強化訓練的同時引入高級科技,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利用微課和慕課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得到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也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教師是職業教育,實際要求落實的干預者,在教育的普及化和大眾化的發展任務之下,職業教育應該精準的定位,山東當地新舊動能轉化的態勢,通過多渠道的引入人才,考慮到山東當地的工業化發展需求,在專家的指導之下擴大師資力量的隊伍,并且優化師資力量的結構。新舊動能轉換標志著中國經濟處于一種艱辛的過渡時期,將新舊動能轉化為重點議題進行討論,需要強調當前中國的發展態勢經歷著多元化的轉化,經濟發展的提速和換擋,經濟供給側改革的調整和陣痛,經濟下行壓力所帶給國民經濟的沉重影響等等,應該作為職業教育師資力量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加以研究。職業教育的內容是動態成長的過程,職業教育教師的成長也是一個動態成長的過程,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日益迅速,新舊交替,使得市場經濟中的很多實用性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職業教育的師資力量應該鼓勵教師走出校門出臺一系列互惠互利政策的同時,給教師提供了全新的事業和培訓基地,教師應該分析社會發展動態和現狀,分析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課堂之上給予合理的現場引導方法。
職業院校服務于當地經濟,在現實操作過程中,由于很多方面都參與了經濟的發展和需求,因此從學校入手加強對于教師的積極培訓,同時結合企業的新舊動能交替發展,將職業教育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變化不斷的強化。通過深化改革,深化教育模式創新和師資力量鍛煉方面的創新就能夠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服務當地區域經濟,促進山東當地區域經濟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