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金娥(江蘇醫藥職業學院藥學院)
2018年起,高職教育由國家示范(骨干)高職建設時代、“后示范”時代,正式邁入“雙高”時代,這是國家在高職教育領域推出的又一重大舉措,對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國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為醫藥衛生發展帶來新動能,藥品經營企業、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都有所增加,對藥品經營管理類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猛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強調,要逐步提高面向服務業的職業教育比重,重點加強服務金融、物流、商務、醫療、健康和高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職業教育,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素質的新型服務人才[1]。
與此同時,隨著醫藥衛生事業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醫藥流通市場已經出現新情況,面臨新挑戰: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帶來消費者多元化的藥品需求,無人藥房、AI元素的加入也將改變傳統銷售業態,對該領域畢業生的藥學服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現代藥學服務業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供給側,高職院校必須創新機制,厲行改革,以“為行業發展新業態輸送高質量人才”為目標開展探索。
高職院校的品牌專業是建立在其自身特殊條件上的一種教育品牌模式,在此種模式下,高職院校運用建立品牌專業的形式建立品牌院校,以專業樹品牌,以專業強根基,努力構建品牌專業建設與學校教學質量良性循環的人才培養機制。以“品牌”這一目標創新藥品經營與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多元課程資源建設,產出高水平教學成果,創新實踐實訓教學,打造一流平臺,強化教學團隊建設,優化師資水平,提升高職院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培育專業顯著特色,增強畢業生競爭力優勢。*
目前我國醫藥市場對既具有專業醫藥知識背景,又懂得經營理念且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營銷人員需求非常大。因此,高職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人才即是集合了 “醫藥+營銷+管理”三位于一體的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正是現今醫藥市場大量急需的具有現代藥品經營理念的高素質專業人員。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承載著為各類醫藥生產企業、醫藥營銷企業、醫藥外貿企業及醫藥管理等部門培養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能夠從事藥品采購、藥品營銷、藥品銷售服務、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藥品物流管理、零售藥店管理、醫藥電子商務、藥品監督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現有研究中,關于高職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與品牌專業建設元素融合度研究方面少之又少。當前品牌專業建設沒有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創新性思維、工學結合等思路無法得到充分訓練。為順應時代需求,要把握藥品經營管理專業課程的質量,需要以品牌專業建設理念為指導,促進品牌專業建設與藥品經營管理專業課程改革有效融合,系統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并把它培育和建設成為高水平專業。
專業品牌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專業品牌建設既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升人才核心競爭力的需要。專業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想提升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的市場的占有率和影響力,必須不斷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譽度,這要求高職院校強化專業內涵建設,并突出較強的適用性和前瞻性,以提升專業的示范與輻射作用。以往的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較多停留在技能操作層面,相關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和研究相對滯后。專業實踐水平較低,機制創新環節薄弱,品牌專業建設未能形成共識,主要依靠教學管理職能部門,合力不足,因而在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知識的教育過程中,師資力量總體薄弱,團隊建設成果缺乏特色,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這都要求人才培養體系更加貼近行業、生產、流通方式的發展和變革。
品牌專業建設的首要環節是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高職院校藥品經營與管理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創新點在于創新實踐環節,顯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適應藥品流通領域人才需求側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2017年國務院通知取消互聯網藥品交易資格B證、C證的審批,合法的藥品流通企業可開展B2B、B2C業務,B2B、B2C的市場規模、占醫藥電商銷售總額的比例都有所提升。2017年醫藥電商直報企業127家,銷售總額占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3.7%。2019年初,國內網上藥店693家,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有992家。未來將有更多醫藥電商出現,互聯網流通將成為主要的藥品銷售模式。[2]
職業崗位嚴重依存于經濟運行,高技能人才是影響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高等職業教育在供給側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在人才供給能力不斷提高、總量適應性不斷增強的同時,高端專業人才有效供給不足成為制約藥學銷售、藥學服務發展的主要瓶頸。[3]要堅持品牌專業建設的整體性思維,立足主體建構、知行統一的原則,調研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修訂人才培養標準,創新機制,探索項目化、模塊化教學,實現品牌專業建設思維覆蓋人才培養全過程。
當前,藥品流通領域專業人才需求出現以下趨勢:第一,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學習內容涵蓋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等各環節,為適應市場需求要增加醫藥電商相關理論;第二,“兩票制”的實施有助于加強藥品監管,提升行業集中度,加速行業整體升級,急需更多專門人才;第三,消費者已不再滿足于傳統零售模式,更加凸顯藥學服務,強調個性化供給。根據以上變化,構建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職業標準、能力單元、職業資格、培訓課程等人才培養模塊正當其時。
1.優化課程體系
整合課程資源,在職業標準模塊、能力單元模塊、職業資格模塊、培訓課程模塊分別安排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藥學專業核心課程、可持續發展課程,為相應的教學模塊服務。其中,通識教育課程中增加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可持續發展課程重點增加醫藥電子商務、中醫藥膳技術、職場人格分析、形象設計與管理、口才藝術與社交禮儀等課程。
2.優化課程內容
針對當前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人才創新意識不足、服務能力薄弱的問題,高等職業教育要體現“能力為本位,以發展技能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理念,采用模塊、項目化教學手段,強化實踐操作技能訓練,突出實用性、服務性,實現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第一,增加內容模塊,深化理論知識。根據醫藥行業藥品零售模式的革新,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增加內容模塊,開設有關服務營銷、服務管理、顧客關系管理、電子商務等課程,進一步增強理論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第二,密切關注市場,保證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深入開展市場調研,關注行業發展動態,結合有關企業銷售部門人才口徑與培養規格,實現課程內容的動態調整,通過市場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和重組,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的精準對接。
3.創新教學方法
除了教學內容以外,教學安排的形式也將顯著影響教學效果,為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據服務經濟與網絡社會的新特點,采用與時俱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庫,構建信息化培訓平臺,將傳統課堂與雨課堂、人大MOOC、SPOC等新型課程形式相結合,推進信息化教學改革,助力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
4.搭建課程立交
目前信息網絡技術在藥品流通領域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提升了服務供給能力,行業對同時具備藥品經營管理專業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的服務型高技能人才供給提出更高要求。高職院校打通專業壁壘,創新雙線人才培養模式,搭建服務業類專業與信息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立交橋”,培養復合型藥品流通服務業高技能人才。在課程學習中培養互聯網思維和人機交互思維。
1.創新課內實踐形式
將創新思維教育融入專業實踐教學中,提高實踐課堂獲得感。例如,在“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買動機”課堂教學中,通過情景式模擬ROLE-PLAY,引導學生分組開展角色扮演,模擬真實工作場景,并引入職業經理人現身說法,增加課程內容的吸引力、真實性、趣味性、指導性;在學習“消費者購買行為”相關內容時,通過創設購買場景,開展案例分析,培養學生隨機應變能力、溝通能力、銷售服務能力。
2.建設校外實踐平臺
與行業、企業保持密切溝通,關注科技領域新技術、新方法,在專業學習早期即邀請一線專家深入課堂講授真實案例、行業進展,培養專業興趣。中期選派優秀學生參與相關企業實際運營見習工作,培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理念,初步形成職業價值觀;后期通過搭建政行校企資源共享、聯合培養實踐平臺,開展優勢課程資源共享、學分互認、互通有無,實現學校與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多方共贏、齊頭并進。
為持續提升藥品經營與管理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內涵建設,需要完善社會評價體系與反饋機制,建立教師教學活動各環節質量的保障體系。通過借鑒質量管理PDCA循環思維,建立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完善閉環管理。精心設計教學質量測量、分析制度,強化教學質量信息管理;充分利用教學質量信息持續改進教學質量管理,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充分實現品牌專業建設對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引領與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