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旖旎(湖南科技職業學院)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是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2015年6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后,“雙創”被正式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半p創”教育是有別于傳統教育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它積極引導學生在各個領域開展創新活動,更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為了響應“雙創”號召,傳統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勢在必行。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設置借鑒了普通本科的設置,從大一到大二依次開設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然后大三安排學生進行畢業設計的寫作和校外實習。這樣的課程體系設置既不能體現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更不能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中,學生學習廣度達到了,深度卻遠遠不夠。很多課程學生都是走馬觀花的涉獵表皮部分,缺乏深入思考,更談不上掌握實操技能和技巧。尤其市場營銷這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一旦脫離市場來學理論,就會淪為“紙上談兵”。
此外,在現階段的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還大量存在“灌輸式”的授課模式,課堂還是傳統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種單一的講授式教學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這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
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一直是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之一,許多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都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等實踐教學的途徑,但收效并不明顯。一方面學生崗位能力的欠缺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學生自身也不理解校企合作這一形式,誤解為企業對廉價勞動力的利用,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職業素養的養成根本無從談起。此外,部分合作企業難以為學生提供穩定和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這也嚴重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度。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考核仍然采取“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形式,其中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例一般達到70%,可以說還是以卷面成績為主要考核依據。這種傳統的考核形式很容易導致學生死記硬背基礎理論知識,從而忽視了創新意培養,這與實踐能力的提高與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評價,源自于學生的畢業實習報告,教師的主觀判斷也占據了很大的比例,評價結果有失公允。
“項目+產品”這一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讓學生完全參與到學習過程,通過親身體驗給學生帶來新的感覺和刺激從而加深記憶和理解。落實到市場營銷專業,就是要做到產教融合,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到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產,實現“教、學、做、產”四位一體,讓企業走進校園、讓學生有真實項目可做。在做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變“現”,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了實現這一育人目標,構建一主線(綜合素質)、一核心(職業能力)、一強化(實踐能力)、一突出(跨界能力)、一精髓(商道即人道)的“五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要適當借助企業的力量,不僅僅滿足于“就業型”人才的培養。應該在企業的共同發力下,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追求職業理想的需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生產過程和崗位工作任務,建立“拓寬基礎、做厚核心、突出跨界”三層遞進課程體系和“跟崗認知、貼崗實訓、跨崗實戰、頂崗實習”四段實踐教學體系。
1.校企通力合作整合課程,核心技能與崗位職業標準對接
校企合作開發真實項目,企業與學??缃缃M建項目導師團隊,跨專業、年級、班級跨建項目團隊,通過項目引領的方式培養學生從事相關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與素質培養,實現精準對接崗位、精選真實項目、精育服務區域產業發展人才的創新型戰略人才培養。
2.開發和引進真實企業項目,將“做項目”作為課程之一,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產”
引入真實的營銷策劃方案制作、產品推銷、新媒體運營策劃等項目,學生在企業導師和學校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制作具備可行性的方案,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將理論知識變為可被企業采用的真實產品。
在項目的開發、實施過程中對項目導師的培養與遴選實施“六個一”工程,即“對接一個企業、結拜一個行業專家、掌握一套崗位業務流程、學會一種商業模式、完成一個項目運行、提出一個實踐教學改進方案”,并根據項目實施績效對其進行管理與考核,多措并舉培養骨干教師和兼職教師,打造一支“專兼結合、雙崗雙薪”項目化導師團隊,實現教學團隊的整體優化。
根據企業的運行管理機制,構建“雙線”考核機制;在課程中引入企業績效考核與項目管理辦法,相關課程考核學分與學生項目實踐業績直接掛鉤;將項目對接四段式實踐教學體系,將項目按30%、50%、70%、100%比例融入跟崗認知、貼崗實訓、跨崗實戰、頂崗實習四段式課程評價。摒棄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技能輕素質的評價模式,打破傳統單一考核評價機制的局限,實現對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雙向考核。
“項目+產品”這一全新的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備獨特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它是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各大高職院校要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實踐不斷更新,為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供科學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