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秀芬 張晉(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當前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思維、生產、學習方式,并與社會各業快速融合,促進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新管理模式頻現,對商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商科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模式的持續優化和創新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培養適合云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已成為產業界和教育界的共同話題。這無疑為高職院校建設云時代商科智慧學習工場提供現實而迫切的依據。
“智慧學習工場”概念于2017年10月提出。教規建中心函〔2019〕29號指出:“新商科智慧學習工場(2020)(A)”是基于商科類學科專業集成和全要素資源場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構建,是將傳統商科類學科專業內整外跨,在多場景下實訓課程供應鏈的“真實”實驗室中,在導師和專家的輔助下,以商科學習者能力本位為成長主線,使其不斷提高、自我成長,獲得一定能力和素養,是具備產教融合、開放連接的空間結構、自我進化的創新生態等屬性的商科教育內核平臺。其涉及到的建設內容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商科課程研發、師資隊伍建設、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科研能力提升和就業服務等六大方面。
產教融合政策最初提出是為解決我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技進步需求上存在的嚴重的結構性矛盾。隨后,從國家“十三五”規劃到教育“十三五”規劃,從《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到《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產教融合始終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被反復強調,直至2017年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標志產教融合全面邁向新階段,產教融合從職教政策上升為國家戰略。
國務院《“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云計算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引領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正成為各地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推進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因此,通過經濟管理類專業群商科創新性人才培養實踐教學中心科技共享云平臺建設,借助互聯網+、云計算技術,探索、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滿足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經濟管理類專業現代職業人才培養,切實提升和強化人才在企業信息化、智能化、虛擬化和現代化運營中所具備的職業能力,加快新型人才培養步伐,服務于四川省區域經濟發展。
在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國家重大戰略環境下,企業需要的人才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現代企業更需要實踐型、復合型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基于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僅依托高校的學院式培養,或企業自身的職業式培訓,都無法滿足。因此,人才培養的產學研協作成為必然趨勢。產學研協作的主體是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它們在政府、中介機構、金融部門的支持下,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相互配合、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活動,并實現“1+1>2”的合作目標。從產業發展的層面看,人才培養的產學研密切協作成為必然的長期發展趨勢。這就為本項目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產學研協作平臺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
目前,我院經管類專業實訓基地有:素質訓練實訓室、ERP沙盤實訓室、會計手工實訓室、會計稅務仿真實訓室、會計仿真實訓室、談判實訓室、商貿物流實訓室、水吧實訓室、電商模擬實訓室等,各專業實訓室比較分散,實訓項目單一。根據經管類實踐教學的發展規律,在完成了課程級、專業級實訓教學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云時代商科智慧學習工場”開設綜合實訓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形成特色專業建設與綜合實訓的有機結合。進行特色專業平臺的打造,實現實踐教學的統一管理。在教學內容上實現學科體系到行動體系的轉變。
修訂培養方案、強化學科建設等措施,在辦學中堅持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相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學校培養與行業培養的結合,突出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強調知識的運用和專業技術的應用,強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完善,師資隊伍實力雄厚,教學科研成果豐富,實訓條件優越,學生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就業率高,人才培養效果顯著,為商科創新性人才培養實踐教學中心建設奠定基礎。
學生在擇業上遇到職業崗位往往沒有學科、專業界限,因而必須要構建學習的相關性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聯系的認知能力。新商科智慧學習工場將復雜的知識結構分三個層次的方式開展實訓,底層:通識課程的學習,認知自我、了解他人并掌握基本的企業運作流程;第二層:專業層的實訓,使學生提高專業能力,滿足企業對于不同崗位專業人才的用人要求;第三層:緊跟區域文化地方特色相關的商業層,學生通過這一層面的綜合實訓,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與創新創業能力,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用人需求。這樣就將分散的學習目標融入到一個更大業務活動的框架中,構筑了新商科學習生態圈,實現了業務聯動、數據連通,幫助學生整合知識結構,將新知識遷移并應用于新的情境,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順應社會技術變革、行業動態發展,將商科專業融入式結合,以會計、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商科專業為基礎,把各學科專業擱置的、分散的、碎片化的教學資源整合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打破現有專業邊界、學科邊界、學校與社會邊界,并通過專業間、學科間、校企政研之間的連接,構建多種應用型、復合創新型人才成長“生態圈”,形成一套符合行業產業需求的商科人才跨界培養框架,從而實現商科人才培養的跨界融合。多學科滲透交叉的人才培養模式,既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多樣性能力培養需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更快更好掌握職業崗位所需的技能,讓學生運用“多學科”的眼光發現新的就業機會、創造就業機會。
結合學院新商科人才培養方案,重新整合、開發業財稅等相關專業配套課程資源,包括電子教材、教學課件、習題庫、實訓庫、案例庫、微課、在線開發課課程等新型教學資源。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強化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積極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通過組織選派骨干教師到國內知名高職院校調查訪問,參與學科前沿培訓、學術交流、專題研討、社會服務等多種形式,與企業共同參與新商科的課程體系建設、在線開發課程建設、教材編寫、科研課題開發、技術交流合作,到國內領先企業開展實踐鍛煉等,多舉措多途徑打造高水平、結構化“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好更高的服務。
通過系列的企業和畢業生調查問卷,形成育人大數據庫,通過分析新零售、新服務等不同行業崗位的商科人才需求確定崗位勝任力模型。根據崗位勝任力模型,對標學生的技能訓練數據和教學數據,再對教學數據進行診斷分析,最后通過崗位技能的鑒定,判斷學生職能定位并為其推薦就業方向,以實現學生精準就業和高效就業。
(1)會計專業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領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開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借助新道ARE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由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指派金牌培訓師親臨我院現場帶領學生體驗趣味課堂。結合學院新商科人才培養方案,重新整合、開發《大學生素質訓練》《統計學基礎》《會計信息化》《初級會計實務》《Excel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等相關專業配套課程資源,包括電子教材、教學課件、習題庫、實訓庫、案例庫、微課、在線開發課課程等新型教學資源。
(2)電子商務專業與成都百都科技有限公司進一步深入合作,聯合打造“百度訂單班”。成都百都科技有限公司為我院電商專業開展了專題講座兩場、入學教育一天;針對電商專業學生開展了第二屆百度訂單班的系統培訓;成功選拔了學生30名,經過校企聯合培訓后,全部到企業開展頂崗實習。另外,開展“實訓實戰化”的《現代傳媒與網絡營銷》《網絡客服》等課程改革,探索精選企業實戰項目作為授課內容,有效體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3)市場營銷專業與內江蘇寧易購等企業合作,以項目工作室為抓手,從課程實訓為切入點,圍繞企業的真實需求共同開發實戰型實訓項目、共同編制實訓手冊、共同開展商貿流通類專業為主的人才培養。
(4)物流管理專業與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深度校企合作,就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和學生應用實踐技能的培養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擬定今后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基地、創新創業、實習、就業等方面進行合作。第一屆“新莘計劃”已正式起航,為學生提供了與企業面對面的機會,增進了學生對企業文化和職場的認識。
(5)酒店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一是四川經濟日報報道我系酒店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學生拜師儀式;二是與瑞城名人酒店合作升級,以減免學費、定向投入專項專業建設經費等形式單獨組建“瑞城名人班”。
智慧學習工場是未來學校形態的新探索,它將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推動5G、大數據、VR&AR、區塊鏈等技術綜合集成,推動以數字化智能化平臺為中心,使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進入到智慧教育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