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修俊
導言: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創新,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小企業作為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主體,承擔本行業的生產、研發和銷售業務。然而,由于自身原因,也存在著一系列的管理問題。大問題是內部管理流程不順暢,經營成本過高,生產經營效率低下,最終導致產品競爭力不強,增加了經營風險,利潤水平不高。內部控制管理是近年來在我國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和事業單位實施的一項內部管理制度。
企業面臨的問題之一是風險評估不夠科學。企業能否科學地進行風險評估和防范,是保證企業經營安全的關鍵。但現階段我國企業在風險評估過程中仍存在許多不足。企業風險識別能力差,加之缺乏專業的評估人員,將導致企業無法及時發現風險問題。此外,在制定風險應對方案時,大多數企業都不到位,缺乏可測量性和現實意義,不利于企業規避風險,不能保證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特別是對于許多新成立的企業來說,由于決策者和管理者缺乏管理經驗,最初的精力大多集中在如何增加利潤上,往往忽視風險評估工作,導致一些風險,企業管理者往往無法解決。
監督是預防腐敗、促進發展的有效手段。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監督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是由于監管對象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監管制度的不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對象局限于財務會計,會給其他人員和其他經濟活動帶來問題。同時,企業監管不到位,監管制度缺乏明確規定,會導致員工不重視和配合監管工作,采取應對態度,監管意識淡薄。在實踐中,企業管理者通常更注重經濟效益和財務工作。他們把財政部門作為監督的主要對象。他們監督和評估他們沒有死路可走,但忽視其他部門或監督較少。與其他部門形成鮮明對比,會導致員工不滿。形成惡性循環。監管制度不是一種可以口頭傳達的規范。由于人員素質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監理制度的文化非常重要。很多企業會忽視這種書面工作的檢查和落地,會導致員工認為監督工作只是一個“面子工程”, 不需要耗費精力去約束自身行為。
要營造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環境,需要克服以下兩個障礙。一方面,企業組織結構的集中和分權。除部分大型企業外,中小企業組織結構普遍存在權力集中的現象。企業的實際管理權一般由企業管理者的一人控制,不能形成制衡和拉動的功能。權力過度集中的現象時有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免會出現錯誤,造成員工的傷害。同時,在活動決策過程中,權力的集中化會導致決策不合理,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缺乏專業性和可行性,從而阻礙企業的未來發展。因此,現階段我國企業需要加強內部控制管理,不斷優化管理環境。
企業應該刪繁就簡, 摒棄蕪雜, 回歸本質, 制定直擊企業生產經營痛點、深入企業管理需求的、且真正“精細化”內部控制管理流程。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發展和管理要求,制定具有自身特點的內部控制程序,省略一些重復性、相似性和無效性的環節,設計可操作性更強、被企業全體員工廣泛接受的新過程。通過重新規劃,在流程精簡過程中實現成本的提高。節約成本,有效降低內部控制實施的難度和壓力,使內部控制管理能夠有效地服務于生產經營活動,大大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從而實現企業的自我約束。此外,企業應將成本控制納入內部控制管理流程,設計成本預警機制。當內部控制消耗成本超過標準時,系統自動發出警告,督促相關人員及時調整,確保內部控制管理與成本控制相互關聯、協調統一。
企業應堅持對內部控制管理相關人員進行持續的教育和培訓,逐步加強教育和培訓工作,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最大限度地提高實習生的工作要求和實際需要。企業應定期組織員工進行內部控制基礎知識的全面培訓,確保員工充分理解和掌握內部控制理論、法律法規、操作技能等。培訓人員及時安排在內部控制管理崗位,通過實踐檢驗培訓結果,評價現階段員工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通過自我評價和績效考核,發現并反饋了現階段員工在心理、專業技能或實際反應方面的不足。制定新的培訓計劃,對從業人員進行二次培訓,通過不斷的培訓、實踐、再培訓和再實踐、循環和逐步進步,使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新的內部控制理念和文化不斷更新。
為了避免內部控制體系與企業實際管理需求脫節, 當務之急, 企業應該及時對現有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進行優化完善, 保證內部控制管理體系的實效性和超前性 (前瞻性、預測性) , 使之緊貼企業發展實際, 最大化服務于企業經營管理, 實現企業管理水平提升。企業應當尋求專業組織或者團隊的幫助,對現有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綜合評價和評價,充分挖掘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在專業團隊的指導下,以企業戰略發展規劃為指導,以內部控制理論和法律法規為基礎,圍繞當前企業的實際發展和管理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對內部控制管理體系進行了重構。對新的生產系統進行兩次評價,以量化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通過檢查、評價、調整和改進,優化和完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為體系的順利實施和有效發揮做好充分準備。
企業應加強內部控制體系自身的監督環節,提高內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加快建設剛性約束較強的外部監督機制,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控制管理,確保內部控制管理的規范運行和有效實施。企業在建立內部控制和監督體系的過程中,應充分明確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綜合監督與專項監督的聯系與區別,通過合理的方式設計、使各種形式的監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形成網絡輻射,實施全過程的內部控制和管理。覆蓋監督,提高內部控制管理的公開性、公平性和透明度。同時,要加強信息平臺建設,為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有效運行提供充分的環境,努力將獎懲機制和競爭機制引入監督體系,以促進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有效運行,全面向上推進內部控制。
綜上所述,在這些不同的優化方法的影響下,可以降低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問題的發生率,以滿足高效管理的要求。因此,在今后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水平的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其存在的問題和相關的優化途徑,開展相關的討論和研究工作,以豐富企業管理工作的內容,逐步提高市場競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