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軍
循環經濟顧名思義就是物質可以循環流動使用的經濟體制。循環經濟的本質就是實現物質的再生利用,做到物質的循環使用,在這個基礎上發展經濟,這是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要求做到節能減排,資料利用最大化、重復循環利用、資源再循環,循環經濟生產的基本特征就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在交通運輸業中,以資源的集約、持久、替代使用為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生產、運輸裝備等領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對于交通運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交通運輸業飛速發展,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能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交通運輸設施區域布局不合理,不利于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交通科技和裝備水平不高,影響著運輸效率的提高;各種運輸方式分工不科學,協作不緊密,不利于優勢的發揮;交通運輸業的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等。其中,突出表現能耗高、污染重等方面。在能耗方面,交通運輸業是資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費型行業,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運輸行業的能耗規模逐年增加。在環境污染方面,主要體現在機動車尾氣和噪聲污染,尤其機動車尾氣,是城市空氣主要污染源,嚴重危害著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
交通政策的制定必須要考慮資源、環境與交通發展的關系,以及有限資源的合理使用和環境容量的可擴展性。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運輸市場價格對資源的需求情況,以及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將可能產生的各種成本都納入定價的考量范疇;要特別重視發揮經濟、法律手段在其中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對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裝備的使用實行政策優惠,反之淘汰和嚴格限制,盡可能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率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做到交通運輸在有限的環境容量下發揮最大功能,促進資源、環境、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極低,交通運輸行業每年要浪費大量的燃油資源,同時機動車排放出的尾氣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制定合理的交通運輸規劃,通過各種有效措施節約資源、降低排放量,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強城市步道和公共自行車網絡建設,合理布局交通系統等;與此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通行條件,提高運輸效率,基礎設施建設除傳統的主體設施以外,還要注重交通監控系統、交通信息系統、交通環保系統等輔助設施的建設,充分發揮綜合交通系統的作用,促進交通運輸業的良好發展。
科技創新在交通運輸行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今是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要密切關注交通運輸領域技術變革的新動向,加快交通資源的循環利用技術研究,積極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科技開發,切實推動能源和材料替代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可再生能源和難再生材料的使用,進一步促進交通資源的節約循環利用。
發展好交通運輸行業循環經濟,必須要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大幅提高交通資源利用綜合效益,尤其對于運輸線位、運輸樞紐、跨江跨海通道線位等資源,要優化設計方案,做到統籌集約綜合利用,以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對于公路來說,破除重修時要盡可能利用原有路面和瀝青,實現瀝青、水泥混凝土、鋼材等主要廢舊材料的綜合循環利用。對于報廢汽車、輪船等材料,要做到再生利用,可以將其有利用價值的零部件拆除下來用于生產其他材料,廢舊輪胎可以回爐重新生產其他橡膠制品。對于港口岸線資源要進行合理有序開發,發展集約化、現代化和專業化港區,使港口岸線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提升。
交通運輸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公眾的支持和共同參與,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要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加強輿論導向,大力弘揚循環經濟理念,使企業和個人充分認識交通運輸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戰備意義,提高全民節約集約循環利用交通資源的意識,為交通運輸行業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公眾對資源環境保護的推動力和壓力,是我國資源循環發展的重要基礎。提高全體社會居民的參與意識,促進公眾參與交通環境保護,是目前改變交通運輸資源粗放利用現狀的重要內容。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必須改變急功近利的做法,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引導全民建立起交通運輸循環發展的社會基礎。同時,倡導綠色交通消費,一是要倡導居民綠色出行,消費綠色交通產品,二是要在交通消費中注重對各類垃圾的妥善處理,不造成環境污染,三是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注重環保,節約資源,推廣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最終實現全民以行動參與交通運輸循環經濟發展的大建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