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我國現在的文化產業變化良多,這期間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整個產業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業界形態也與曾經大不相同,尤其是傳媒業所受到的沖擊十分顯著。如今做文化產業,必須要思考的更多,換一個角度,用未來導向的目光來看待當前的文化產業發展,這樣才能實現文化產業的持續性與創新性。總的來說,就是我們要樹立怎樣的觀念和采取怎樣的商業模式,向著未來邁進,獲得市場競爭中的一席之地。
在20世紀50年代,國外第一次提出商業模式的概念形式。伴隨著之后互聯網的誕生,商業模式隨之改變,有關理論也同步發展。到1990年,電子商務一步步成熟,這使得商業模式受到了企業和相關領域研究學者的密切關注。不過,直到在90年代末,商業模式才真正走入大眾學者的視野,并得到重視。
在國外學者的觀念中,商業模式是價值創造、價值提供以及價值分配的架構模式。而我國國內則認為商業模式可以用來對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并有利于利潤的獲取,價值的實現。當前大家普遍認可的定義為2011年《商業模式新生代》中的定義,也就是企業在內外部資源明確的狀況下,怎樣對價值進行創造、傳遞以及獲取的基礎原理,其包含的要素主要有目標顧客、盈利模式、價值主張、核心資源以及重要合作伙伴關系。
我國目前的文化產業數量和項目都呈現十分繁榮的增長態勢,但并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夠適應產業變化的。一些沖動之下的跟風產業,缺少核心優秀內容,會被率先淘汰掉,還有一些項目資源好,但是沒有理念和商業模式支撐運作,也是無法適應發展潮流的[1]。這些產業種種問題的產生和最終的失敗,都是其錯誤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所導致,下面筆者就來為大家一一羅列。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新媒體和廣告是聯系在一起的,也有人說互聯網的紅利時代已經翻頁了,其實并不是這樣。假如說互聯網是新媒體,但是新媒體并不是只有互聯網廣告制作的作用的。新媒體主要分兩階段:第一階段,以廣告為主的新媒體發展;第二階段,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新媒體發展。現在許多新媒體并沒有單純的依靠廣告維生,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多的事物。現在的BAT采取的主要模式為廣告、廣告+電商以及廣告+游戲。這樣模式下的新媒體,其收益除廣告外的絕大部分來自其自身電商模式。所以,可以看出,第一階段的新媒體是做廣告的,但不會也不能一直做廣告。就現在新媒體邁入的第二發展階段而言,紅利時代或許才剛剛拉開序幕。
媒體融合不應該將目光限制在報紙、電視和新媒體的融合上。媒體融合應該將重心放在新媒體上,新媒體才是未來的發展朝向。目前,過去的傳統媒體都是一派虧損的現狀,許多媒體在融合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去挽回傳統媒體,而并沒有充分發展新媒體,這對于資源的配置是十分錯誤的。除此之外,及時媒體融合思路沒問題,假如沒有融合到位,也會影響項目的發展[2]。總而言之,最正確的融合形式,應該是在融合的過程中迭代,而將兩者單純的糅合在一起并不是融合。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許多地方的旅游業得到了大力發展,但也有很多旅游地將旅游業和觀光業畫了等號,結果就是旅游業成了看花海、逛樹林的活動行為,他們認為這樣可以算作是旅游業的發展。但是,這樣的旅游業,游客最多只是拍拍照、游覽一下,而沒有更進一步了解的欲望,消費心理不強。面對該情況,旅游業應該考慮的是,怎樣讓游客愿意停下腳步?怎樣讓游客來了還想下次再來?風景怎樣拍都拍不完?以此來留下游客,讓其產生消費欲望,在旅游的過程中配上吃喝玩樂,才能算是構建起了旅游可持續發展產業鏈,這和單純的觀光門票收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一些互聯網平臺雖然注冊的人數多,但是卻大部分是賣家,買家寥寥無幾,這樣的平臺就算用戶再多也是無用的。藝術品平臺就時常出現這種狀況,雖然平臺上有許多藝術品,但是卻少有人購買。其一部分原因是當前的藝術品市場不景氣,藝術品價格呈暴跌趨勢。可以說,假如藝術品平臺只是單純的賣藝術品,而不注重開發藝術品的衍生產品,那么久很難和消費者之間建立消費聯系。藝術品本身對于一般消費者有著隱性的門檻,如果缺乏相應的衍生產品的宣傳,就難以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缺乏購買認同感,也無法獲得盈利。
我們可以發現,現在不光是拍電影、建平臺亦或是其他商業活動,與傳統之間的差別之處在于,虧損的公司或許更值錢。之前愛奇藝連續十幾年都是虧損狀態,但是2019年的總市值卻超過了200億美元。有人會疑惑,為什么虧損還會這么值錢?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的未來是光明的,受到重視的。投資人最在乎的不是一個公司現在能賺多少錢,而是這個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否廣大。現在做平臺和以前的差異之處在于:論質量、論增長以及論積累。也就意味著不管你做什么類型的平臺或是電影,都要會花錢,會適當保持虧損狀態,尋求兩者間的平衡,才能實現公司價值的最大化[3]。
我們在上文中羅列了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錯誤思維理念和行為做法,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并且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呢。下面,筆者就來舉出一系列建議和舉措。
互聯網產業最賺錢的毫無疑問是高科技公司,其形態就是文化產業。過去,我們最賺錢的行業是IT行業,現在最賺錢的則是互聯網行業,互聯網文化產業是以IT為基礎的,但是不光依靠IT ,其還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平臺。平臺是十分重要的橋梁,平臺中雖然包含著IT技術,但要將文化產業作為主要運營的業務,就需要引進更多的文化產業進來,和其進行合作。這時,可以見證跨界現象的產生,且未來跨界現象只會多不會少。總而言之,互聯網的科技賦能是十分重要的階段[4]。例如,娛樂機器人的發明可能會成為未來的重心。有人不明白娛樂機器人與文化產業之間有何聯系,你們可以這樣想,娛樂機器人要具備講故事的功能,而故事的下載,是需要付費的,機器人要具備唱歌的功能,而唱歌也是要付費的,這也就是文化產業和機器人的融合關聯,我們總會有各種方法來聯系兩者。
活動經濟就是舉辦活動來吸引游客前來旅游。活動中包含了觀光和體驗,也可以將觀光元素融入到體驗中。現在的旅游人士都喜歡拍照,愿意為了拍照而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體驗,所以可以說,拍照也是體驗的一種。目前的旅游種類十分豐富,如體育旅游、夏令營旅游、音樂節旅游、商務旅游以及研會旅游等,這些都是活動經濟的素材。活動經濟的主要吸引群體為年輕人,所以,要克服以往的硬件設備思維,創造出具有獨特吸引力的地方活動品牌,讓年輕人一聽就知道,參與度更高。
當前的平臺我們主要可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平臺是大平臺,諸如阿里巴巴與騰訊等;第二類平臺則是中平臺,中平臺注重的專業性,諸如京東、抖音等;第三種平臺是小平臺,諸如微信公眾號等。當前的主要發展趨勢是,無論是大平臺、中平臺亦或是小平臺,他們最渴望且重視的就是內容。為何?這是因為平臺的競爭往往也是內容的競爭。如,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發展都進入了瓶頸期,所以他們對自身進行了創新升級,騰訊推出的“創造101”節目是與偶像經濟公司合作開展的綜藝類節目,團體中的偶像能夠為其作線下代言和廣告演出。同時,其采取的另一種商業模式就是將海選推薦和騰訊會員開通相捆綁,使得會員的人數暴增,“平臺+思路”在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平臺+”在以后的發展中會變得十分常見,因為只靠平臺廣告是遠遠不夠的,連接的構建更重要。例如,你在看短視頻的時候,它并沒有讓你買什么,但是人們才看到視頻中好用的商品時,就會受到吸引,也想要購買。這就是新媒體電商,將內容做成垂直,使其變成商場,就是“平臺+”[5]。商業模式從原本的“平臺為主”轉變為“平臺+為主”是順理成章的發展趨勢,后面可能還會出現“物聯網+”、“大數據+”以及“醫療健康+”等。
資本運作并不只限于投資和融資,投資和融資是文化產業主要的核心,業務和投資融資之間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資本運作能夠從兩方面著手:第一,大公司自己并不做商業模式,而只是做投資與并購的工作;第二,輕資產與重資產相剝離的形式,也就是輕資產變為運營方,進行項目的復制。我們現在開展一個項目需要大量的投入,各個種類的文旅項目上積存的資本過多,所以許多文旅項目并不賺錢。假如將輕資產與重資產放一塊,又會導致缺乏上市條件的結果,資產被牢牢套住。假如借助重資產與輕資產相互剝離的形式,就能將輕資產變成運營方,也能對運營項目進行復制。
總而言之,以上就是筆者基于未來導向,對文化產業商業模式進行的創新探究相關建議,希望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如今,發展文化產業,只有掌握時代發展軌跡,樹立未來導向,擁有商業模式意識,并通過科技賦能、活動經濟、“平臺+為主”理念以及資本的合理運作等手段,才能推動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