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保平
互聯網金融原生于美國,但是在我國長期存在的體系制度缺陷和金融供給矛盾給互聯網金融在國內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互聯網金融在國內正在經歷著高速發展并不斷優化。以銀行業資本逐利為驅動力的金融環境下,國內銀行更多的將金融資金支持給予了國有企業和大客戶,而小微企業等體量較小的經濟體卻沒有受到相應的金融支持。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給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提供了一種適宜的解決方案。
在改革開發四十周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金融制度體系逐漸發展逐步完善,目前包含了四大部分:金融組織、金融市場、金融調控和金融監管。這一系統構成了國家起主導作用的金融制度,在這一體系下,政府對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和優質企業有很大的影響,造就了我國的市場資源配給中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和優質企業具有的優先級。這種制度將宏觀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穩定等方面作為首要目標,而不是單傳的利潤或者經濟收益,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歷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當下這一金融制度限制了小微企業、經濟欠發達地區及農村地區等區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服務,通過網絡化的個性化金融服務定制、點對點及利用大數據分析的金融服務,大大提升了金融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當下金融市場有原先的單一服務供應商,變成有金融方案、金融服務等多種金融相關合為一體的金融解決方案[1]。互聯網金融利用多個領域的靈活融資能力,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方式,滿足了金融市場的多樣性需求。
隨著互聯網的逐漸發展,與之相隨的金融業也逐漸融合,通過互聯網下驅動的技術進步和創新精神給金融業提供了一種新的業態,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等大大降低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這一變化實現了網絡金融數據與信息的深入結合,有利于對金融活動的風險預測、控制及資產配置等模型的構建及模擬,從而使金融服務更加高效[2]。如果將實體經濟比喻成一個具體的生物,那么中小微企業就是基礎單元和“微細胞”。中小微企業長期面對著欠發達地區的各種社會需求,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創業及中小微企業有著重要的影響,能夠有效的應對其很難獲得金融支持的窘境[3]。在互聯網經濟的體系下,享受景榮服務的企業個人不在因為創業類型、經營規模等因素而受到制約,尤其是區域性的空間限制的因素規避,更將突出金融活動本身的目的性,從而更有機的推進金融服務提升。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不僅是將多樣的金融服務于海量的小微金融需求的對接,而更是一個新興的服務業發展。這一發展也踐行了我國當下的經濟發展由投資驅動轉為需求驅動,通過互聯網的信息交流共享對接方式對金融業的對接,形成一套新的經營。當下互聯網巨頭,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都已利用自身的資本進軍金融業,形成了具有合法合規的全牌照的大型互聯網集團企業,市場的經營壓力和資產本身對財富的追逐,更將為這一互聯網金融服務發展的進程加速。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融合了金融和信息技術的優勢,并將二者結合,形成了“1+1>2”的聚合效應,信息的傳遞技術加速,降低了市場搜尋和投資的成本,有機地將我國13億多的人口,及廣闊的地域,不同的區域都融入這個體系當中。由于交易的信息不對稱性下降,資金通過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場框架下的配給,輸送到更多的細化的資金需求方,在這一過程當中不斷有效發現的價格信息將進一步促進之后的投資行為。而互聯網金融本身的靈活性可以使每一個投資者隨時隨地的進行交易,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擴大了金融覆蓋的廣度和深度,推動了資金價格本身更進一步趨向均衡化[4]。當前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更涉及到在經濟新常態下進行經濟轉型升級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進行供給冊改革,加快對落后產能的“去杠桿”,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行業發展。互聯網金融在輕型資產中的強大融資能力,及在依靠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下的資源配置優勢[5],將更有利于讓更多的金融資源與新興產業及各小微企業完成對接,從而促進我國當下經濟環境下的產業轉型升級,繼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金融已經走過了發展的初級階段,經歷了誕生現在進入高速發展期,將會對經濟發展發揮其巨大的推動作用。互聯網景榮的發展和壯大,將為傳統金融體系形成劇烈反差,加快提升金融配置資源的效率,從而倒逼以國有銀行為主體的傳統金融業進行產業升級及改革。互聯網金融的積極作用,使得宏觀層面上國家的政策層面對其發展保持鼓勵的態度,在很多具體領域都都明顯的支持性政策傾斜,而技術推動和小微企業對金融支持的強烈需求則提供了其發展的契機,不可否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是在現在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的發展[6]。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對我國金融市場提升創新力,改變現有的低效率,進而對金融市場的某些不足對實體經濟拖累的現狀有所改觀。但是要注意到的是現有的金融業在互聯網大環境下有一定的風險性增多問題,在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同時不能放下監管,明確法律規定,加強監管政策落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法律規定允許的前提下,打通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之間的金融高速對接通道,將成為未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一項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