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 肖詩菲 羅利亞
2019 年1 月,國務院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從2019 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以下稱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2019 年4 月,職教“1+X ”證書制度試點啟動,20 萬學生參與“1+X”證書試點;2019 年9 月,第二批“1+X ”證書制度試點啟動。
“1+X”證書制度中,“1”為學歷證書,“X”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探索實施“1+X”證書制度,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培養新型應用型人才的特性,是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舉措,對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的職業能力有著重大意義。
“1+X ”證書制度的實施主體為職業院校,“1+X ”證書制度是把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教育結合起來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該制度的核心就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因此,制度的推進落實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息息相關,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只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革,才能支持這一制度的運行。
會計專業作為傳統熱門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開設有這一專業,“1+X”制度的實施,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以下幾點影響:
會計專業發展與時俱進,所培養的人才必須是時代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既能服務當地產業發展,又能跟上潮流不被淘汰。“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會計要從核算職能轉變為管理職能,并參與決策。“1+X”證書制度的提出,打破了原有的專業和學制的界限,X 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它可以是本專業的技能深化學習,也可以是跨越現有專業的學習內容選擇。這種模式下再不是精確到某一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向全面發展的會計領域應用型創新人才發展。
傳統的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畢業要求中除了相應的學分制管理外,還需要學生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證書。從過去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到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等等專業證書,到現在“X”證書的引入,拓寬了學生能取得證書的范圍。部分具備其他相關專業特長的學生能在獲得會計專業核心技能的同時,取得一些能被社會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因此“1+X”證書制度對拓展學生的就業創業本領,拓寬學生的職業面向有著重要作用。
實施“1+X”證書制度,對“X”證書提出了要求,也不能脫離“1”這個學歷證書基礎。目前會計專業學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實施“1+X”證書制度的過程中,應當將基礎的理論教學、傳統的操作實踐教學和“X”證書有機融合起來,使學生在有限的在校時間內,既能按照完成基礎的學歷教育,又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相應的經濟管理類職業技能進行實踐提升。使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發揮協同作用,保證學生在取得核心專業技能的前提下,同時獲得社會認可的各類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均采用學分制,普遍存在重學分數量,輕學分質量的問題,學生可通過補考、畢業清考等方式獲取畢業資格,在職業能力鑒定上,并無統一的嚴格標準。“寬進寬出”反映了現階段高職學生的人才培養現狀,即重視學歷教育,忽視職業技能培訓。
以會計專業為例,學生在校期間,除接受規定的學歷教育以外,高職院校普遍規定以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現已取消)、初級會計證書、計算機證書等作為畢業條件。然而與會計職業相關的證書還包括中級會計師證書、注冊會計師證書、注冊稅務師證書、注冊資產評估師證書、管理會計師證書、各類國際會計師證書等中高級證書,但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導致與專業相關的證書考取難度大,在校學生能通過此類更高一級的職業證書少之又少。
目前職業院校與產業的合作大多停留在一紙合作協議,除了少數的訂單班外,真正的深度產教融合較少。“產”與“教”對接不緊密主要表現在企業和課程標準、社會需求與職業標準對接不夠緊密,對人才的培養針對性不強。而教育鏈落后于產業鏈,也不能很好地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使產教融合缺乏良好的產業支撐。等等問題直接導致了就業結構性矛盾較嚴重。
以會計專業為例,在目前的人工智能背景下,傳統的會計核算功能逐漸弱化,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仍停留在培養“賬房先生”的層面上。會計專業產教融合的“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普遍存在。學生到企業相關財務崗位實習,也只能做一些低技術含量的工作,而企業的高級財會人員時間有限,不能深入院校參與一線實踐教學。沒有企業的深度參與,對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只能停留在培養傳統的財會核算人員層面上。
教師隊伍的實力直接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選拔大部分仍然還是“重學歷、輕技能”,許多年輕教師從高校畢業直接走上一線教學崗位,缺乏企業實踐經驗,教師本身達不到“雙師”要求,這就導致了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較弱。加上部分老教師長期在教學崗位工作,對產業發展前沿了解不足,教學內容滯后。缺乏實踐能力、落后于產業前沿的教師隊伍往往在教材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出現重理論、輕實踐、滿堂灌等現象,與培養專業領域應用型創新人才這一目標背道而馳。
針對現階段高職教育中重學分數量、輕學分質量的現狀,高職院校應當重視職業證書培訓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我們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可以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和轉換,比如對取得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學生,可以免修部分課程,從而實現學習成果的轉換。
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強化實踐教學,積極與當地政府、企業建立產教融合供需對接機制,比如發展現代學徒制,大力開展共建訂單班、聯合班、產業學院建設,打通產業與教育的融通渠道,依托本地產業平臺和龍頭企業建設校外實訓基地,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在“1+X”證書的落實上,院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結合本地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大力開發各類職業培訓課程,拓展授課對象,面向本校學生和本地社會人員進行培訓,從而實現職業教育和產業的有機融合。
在“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應深化課程改革,精簡專業課程,在原有的專業核心課程基礎上,剔除與職業培訓重復的部分,優化課程設置,形成“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專業培訓課程”的課程體系,將職業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課程體系。在原有的學分模塊中,提高選修課程學時,以便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的就業需求,自行選擇專業提升甚至跨專業的各類專業選修及職業證書培訓項目。另外,還可以開放和開發各類職業培訓課程,鼓勵學生按照自身需求定制部分課程。
師資隊伍建設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落實“1+X”證書制度的關鍵要素。一方面對于缺乏實踐經驗的老師,嚴格落實下企業實踐的相關管理制度,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將實際教學與產業前沿相結合。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引入企業專家,結合校內教師授課,實現“企業導師+校園導師”雙導師隊伍。另外,還可以推動企業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比如通過會計專業教師對外提供咨詢服務、社會培訓、引入自辦代理記賬項目進入校園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1+X”正式制度的實施,對職業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傳統的會計專業轉型帶來了新的挑戰,也提供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