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瓊(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
據查閱相關資料得知,2016年我國跨境電商整體交易規模超過了6.3萬億元人民幣,相較于上年增加了23.5%,截止到2018年,我國跨境電商整體交易規模接近9萬億元。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實施的背景下,跨境電商行業必將持續繁榮,但就實際情況而言,我國跨境電商人才十分匱乏,無法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因此,采取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法,培養優質的跨境電商人才十分關鍵。
體驗式教學方法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教學目標,以教學需要為出發點,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情境和氛圍,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以增強學生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促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所學的知識內容。這種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非常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跨境電子商務指的是分屬不同環境的交易主體,基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結算后,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跨境電子商務是在電子商務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有助于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比如:在“一帶一路”建設下,我國與周邊國家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中就包括跨境電子商務,大大促進了東南亞國家電子商務和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故跨境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現階段,高校尚未針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建立實踐教學體系,跨境電商屬于一個復合型專業,涉及了大量的學科和專業,在硬件條件的限制下,多數高校都會在原有電子商務專業基礎上建立跨境電商專業,但與傳統電子商務相比,跨境電子商務更具特色,故這種專業建立方法會影響人才培養的效果,所培養出的人才,缺少實戰能力,崗位勝任力不強。為此,高校應基于體驗式教學方法,對《跨境電商實戰》進行重新的設計。現階段,《跨境電商實戰》教學體系存在以下不足:
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不符合崗位實際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跨境電商行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行業對人才的實戰能力提出了要求,理論課程教學體系很難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故無法培養滿足崗位需求的人才。
跨境電商不僅涉及到電商專業、還包括國際貿易和商務英語等專業,故跨境電商實戰教學在定位上較為模糊,很多高校在跨境電商運營和服務上搖擺不定,同時,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也因此無法被明確,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1]。
某高校為克服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培養具有實戰能力的跨境電商人才,故基于體驗式教學方法,對《跨境電商實戰》課程進行重新設計,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對課程進行精準定位是培養人才的前提條件,高校通過剖析就業崗位,明確了崗位準入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對課程建設進行定位。高校基于知識和技能層面,確定了跨境電商實戰課程的知識要求和崗位技能,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建設和開發課程,完成了教學項目的構建。以能力為中心是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這里所說的能力不只是操作技能,還包括崗位能力。通過對崗位能力進行分析和實地調查,了解到跨境電商崗位由以下幾部分構成:(2)采購;(2)運營;(3)客服;(4)打包;(5)美工。同時高校邀請業內專家分析這些崗位的工作內容,最后在專家的指導下,構建了跨境電商崗位能力結構。
課程標準對于課程改革而言十分重要,關系到課程改革的質量,高校在開發課程標準時,需要依據社會實踐和崗位要求,以此來協調知識和實踐應用間的關系。課程標準制定應該與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相契合,同時將翻轉教學和實戰體驗作為基礎。
高校應通過社會調研的方式,了解跨境電商的崗位需求,以確定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知識和技能要求,同時與跨境電商平臺進行合作,共同開發和設計課程體系。高校所設計的《跨境電商實戰》教學項目任務包括以下內容:(1)工作任務;(2)知識點;(3)技能點;(4)教學情境和教學設計。高校所設計的教學項目任務與知識點、技能點是相匹配的,比如:在網站注冊,掌握平臺規則教學項目任務中,理論知識點為平臺注冊流程和跨境支付,實踐技能點為申請網點賬號,并綁定國際支付寶,為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列舉了電商平臺賬號申請的案例。在市場調研和產品選擇教學任務中,理論知識點為市場調研和產品類別選擇,實踐技能為爆款產品選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使用后臺數據分析電商平臺上的爆款產品。在國際物流模板設計教學任務中,理論知識點為國際物流和跨境貨物運輸,實踐技能點為掌握設置包郵或不包郵的方法,教師應要求學生模擬電商平臺運行人員,對物流模板進行設置。在商品價格核算教學任務中,理論知識點為跨境商品價格構成及計算方法,實踐技能為對商品上架價格進行準確計算,同時分析商品價格組成,教師應組織學生對爆款產品進行定價。在產品發布和優化教學任務中,理論知識點為商品標題構成和擬定方法,實踐技能點為使用英語,擬定商品的英文標題,為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對商品標題進行擬定,同時設置關鍵詞。
在公司崗位內容分析工作完成后,可以從中選擇實戰內容,然后進行體驗式教學設計,完成教學項目的構建,使知識技能培養要求得到滿足。學習任務在設計過程中,不能對企業真實的案例進行照搬照抄,需要結合人才培養需要,對其進行改造,確保其與課堂要求相符合,并涵蓋與跨境電商有關的技能和知識點,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后,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
《跨境電商實戰》課程設計需要對商業運作問題進行考慮,在跨境電商中,供應鏈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因此,高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方式,為學生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OCALE平臺之中聚集了大量的企業供應商資源,學校可以與這些企業進行合作,促使學生在實戰過程中使用上述資源。學校和企業在合作之前,應該對雙方可以合作的領域和內容加以明確,然后選擇合適的合作方式,確保雙方通過合作達成自身的訴求。此外,雙方還要進行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不斷修正項目,使校內合作內容愈加完善[2]。
《跨境電商實戰》經過項目設計后,需要調整教學進程,以保證二者的協調。課程內容開發起始于崗位分析,而教學項目需要滲透在整個實戰過程中。學生會在電商平臺上進行實戰,由于平臺審核和客戶反饋需要一定的時間,故學生很難在課上完成學習任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有鑒于此,需要與翻轉課堂相結合,采取課前布置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前自學理論知識,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直接參與實戰,并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解決課程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提高教學效率,同時,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會顯著提升。
基于體驗式教學的《跨境電商實戰》課程改革設計,通過與翻轉課堂、微課等教學方法相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高校還要調整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并為學生創造更多定崗實踐的機會[3]。
綜上所述,在體驗式教學背景下,高校應該基于體驗式教學方法對《跨境電商實戰》課程進行設計,以培養出滿足跨境電商崗位需求的人才,促進我國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