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以粗放式增長為主,主要體現在通過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來實現經濟的增長。這一階段,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相對較低,大量未接受職業培訓的農民工即可滿足用人企業要求。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一些實踐操作類崗位,具有專業技術背景的熟練操作工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具有專業技能水平的職業學校畢業生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結構轉型,深入推動城鎮化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徒制度是將學校教育和工作實踐相結合的一種人才培養方法,主要是通過師傅在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手把手”地對徒弟進行言傳身教,教授徒弟相應的職業技能。學徒制這一模式不論是在我國還是西方國家均有悠久的歷史。在舊中國,各種作坊,商鋪中有大量的年輕學徒,這些年輕學徒通過長時間的在師傅身邊觀察學習,經過漫長的鍛煉和積累,最終成該行業的專業行家。但這種傳統的學徒制,更多的是雇主對于學徒的一種剝削,為了最大限度的壓榨學徒的時間和精力,師傅在技藝的傳授過程中往往還有所保留,避免出現“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現象發生。
近幾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以理論研究為主的本科教育發展勢頭迅猛,而以操作實踐為主的職業教育發展則遇到了瓶頸。為了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實用性人才,國家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來現代學徒制這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現代學徒制度以校企合作為核心,注重技能的傳承。財經職業院校發展現代學徒制度首先要突出高職教育"職業性"這一特征。職業性主要是指教學過程中要與企業需求、產業需求相對接,培養學生掌握特定實用知識技能。以財經類院校為例,大部分學生畢業之后會進入到銀行工作,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安排了銀行技能培訓、金融職業禮儀、銀行信貸實務等應用性操作性極強的課程,而這些課程在本科教育中基本不會作為專業必修課出現。這些課程的開設使得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對基本的銀行業務有了了解,具備了一定的職業素養。
絕大多數財經類職業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借鑒了本科院校課程設計模式,低年級開設公共基礎課程,中年級開設專業課程,高年級開設實習實踐課程。本科院校由于學習時間較高職院校多一年,且學習重點在于理論學習,所以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不適合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職業院校。因為這樣的課程設計對于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工作的針對性不強,學生會產生所學知識與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無法銜接的問題。
目前,財經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即從學校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擔任教師。在此過程中教師沒有在行業中經過歷練,在教學過程中難免出現紙上談兵,隔靴搔癢的問題,而與行業實踐脫節是高職教育中最應避免的錯誤。達不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目前,財經類高職院校畢業生雖然就業率較高,但也存在著就業層次不高,畢業生離職跳槽頻繁等問題。企業對學校培養的畢業生滿意度不高,而學校也不能及時的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嚴重的制約了財經類高職院校的發展。
現代學徒制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強調的是人才培養的綜合性和一體化,這就克服了傳統財經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財經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通常活躍在金融貿易行業的第一線,這也決定了現代學徒制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走在時代的前沿,是最具有現代性特征的。
財經類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后,面臨的是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接觸到的是形形色色的客戶,這一切都說明了如果教學不深入實踐結合實踐,那么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是不能應對如此復雜的工作任務的。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要主動地深入實踐,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積累學習。
現代學徒制連接了學生和就業者兩個身份,兩種角色。現代學徒制度是學校和企業進行合作,聯合對學生進行培養,幫助財經類職業院校的學生實現從學習到工作,從學生到職員的平穩過渡,在畢業踏上工作崗位之后,能順利在第一時間適應工作環境,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態。
財經類職業院校學生畢業要從事的經濟金融類行業所需要的人才層次呈現出明顯的分化。總所周知,經濟金融行業就業門檻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偏高,高職類學校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相對較大。所以財經類高職院校要定位于培養一線營銷類人才,技術熟練工(如銀行柜員)等理論水平要求相對較低。
高職類院校教學的核心是要與實踐相結合,所以要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將現代學徒制度完美的融合進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企業引入課堂,請富有行業工作經驗的企業師傅走進課堂,向同學們分享各種生產實踐經驗,提高學生對于工作、實習實踐的興趣,補充單純書本學習的抽象,提高學徒的可塑性。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標的社會組織,大量沒有工作經驗的在校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實踐,必然會對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造成影響,甚至給企業造成負擔和損失。所以現代學徒制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要經過合理的設計,平衡各方需求,在企業盈利不受到損害甚至能有助于企業發展的情況下,學校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