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
綠色稅收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提出的概念,是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可作為國家實行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之一。綠色稅收的提出有一定的歷史性和時代性,早在2015年5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綠色化”概念,把推進綠色化作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同年10月,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又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提上新的議程;十九大中強調要推進綠色發展,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伴隨著這些“綠色”理念的提出,稅收和綠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綠色稅收目的是防止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落實節能環保政策,通過綠色稅收來促進環境保護,充分發揮綠色稅收的調節作用,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的關系,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綠色稅收概念的提出,與自然環境的惡化有關,隨著工業的發展,資源浪費情況和環境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自然環境的惡化和污染危機引起了人們對環保問題的思考,在我國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仍舊是高效能、粗放式發展,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為實現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亟需轉型,在這種條件下,具有環保特點的經濟概念被相繼提出和使用,如綠色產品、綠色會計、綠色國民總值,把“綠色”作為形容詞和其他概念組合,體現了人們的綠色思維和理念,反映了人們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將環境資源的消耗和補償納入經濟學范疇,促進了稅收理論的發展。
綠色稅收又稱為“環境稅收”,是對投資于環境保護或防治污染行業進行的稅收減免政策,同時對環境污染行業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稅種,是綠色和稅收的有機結合,顯然,綠色稅收鼓勵人們積極地進行環境保護,對環境損害者進行征收高額的稅款,能夠起到調控和導向作用,是政府利用稅收手段,來實現環境目標、籌集環?;?,鼓勵環境保護的稅收措施。綠色稅收內容寬泛,既包括為環保特定征收的稅,也包括各種稅收措施。
所以,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污染和漢堡的稅收法令制度和開展稅收的方針和準則,既包括了優惠政策,又包含了相關稅收的策略。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但是現實社會,僅靠市場機制很難取得良好效果,必須依靠政府力量來協調和調控,政府通過制定經濟、法律等手段,來實現對環境和資源的有效干涉,通過綠色稅收政策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所以,從根源上講,綠色稅收是為了環境保護和保護社會的公共利益,以解決嚴峻的環境問題為目的,以稅收為抓手,通過綠色稅收來調節市場,讓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平衡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結構優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效果。
綠色稅收對環境保護有重要意義,綠色稅收是一把雙刃劍,既是對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行為征收賦稅,是十分有效地懲罰性稅收措施,同時又對環境保護、防治污染、資源優化配置等行為給于稅收優惠政策。在綠色稅收的調節和帶動下,許多企業開始研發、生產環保產品和產業,促進了環保技術的發展,與之相關的產業也快速發展,如廢舊物資利用、環保咨詢、無公害產品等領域也開始蓬勃發展,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所以,綠色稅收促進了環境保護,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化了產業結構,擴大了就業面,是十分有利的。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要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從全球的高度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綠色稅收政策和理念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作用,將綠色發展理念貫通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把綠色稅收作為稅收調整的重要任務,根據我國國情、國際實際,有步驟地推進稅制綠化,綠色稅收政策在國內發展的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勢必會引起范圍更廣、內容更加豐富的稅制改革,生態文明建設勢必更加健康、有序、合理的發展。
綠色稅收制度的制定是我國稅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是中國稅制整體上適應了綠色發展的要求,如從201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環境保護稅法》,已經開始了對境內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單位和生產經營者征收環保稅,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相關制度的健全,財稅政策體系逐步形成,市場經濟對環保的調控能力逐步增強,相關法律條款的出現,使綠色稅收有據可依,政府通過有效制定稅收標準,稅收范疇進一步拓展,促進了環保事業和資源節約的同時進步,民眾的綠色消費觀念逐步形成,綠色稅收雖然是近年來出現的新鮮事物,但其出現對我國稅收制度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
綠色稅收的出現有一定的歷史性,是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是伴隨著資源和環境問題而出現的,綠色稅收作為宏觀調控工具,對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著重分析了綠色稅收的意義,希望綠色稅收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促進經濟和環境健康發展,提升全社會的環保和節能作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