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黎黎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1]。”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步入轉型發展的新軌道,電子商務作為信息技術與商業活動相結合的時代產物,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融入國民經濟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新經濟轉型迫切需要創新驅動、社會發展需要變革思維[2]。“互聯網+” 被大家廣泛看作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演進。
因此,對高職院校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也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需要,才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高職院校的電子商務的人才培養是以崗位對接為導向,其主要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具有實際的實操能力。所以,應緊跟時代的需求,對人才培養模式就要轉變思維,采用多樣化的培養模式。
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可以從這個國家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強弱體現出來的。我國想要打造出一個創新型的國家, 就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通過人才將知識與技術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而達到這一要求。隨著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部署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蔚然成風,高職院校要做好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工作。
“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的充分融合,對就業產生的影響“互聯網+電子商務”模式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組織架構、運行機制、模式創新等現實問題,處理好相關問題將對于實現互聯網高質量就業起到關鍵性作用。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 即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優勢, 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3]。要適應這樣的發展理念, 求職者應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服務思維、數據思維等。而培養具有這樣思維素質的技術性人才,就需要高職院校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時,更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的鍛煉,素質的提高,以便大家將來就業時,能夠快速融入到企業中去,為企業更好地產出。
創新創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引導高職院校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將人才培養、 社會服務、創業實踐緊密結合,從注重理論知識傳授 向能力素質培養的轉變,提高職業化大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
按照“職業技能與電商產業有機融合”、“人文素養與專業素質并重”的專業發展要求,構建高職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探究適應電商專業科學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4]。立足于電商產業發展對電商人才素質的總體要求,結合電商行業市場崗位的要求,校企合作培養“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崗位核心能力和專業拓展能力,達到高職院校電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便實現學校人才與社會經濟發展和電商產業需求的有機對接。
2013年9月,我院與武漢去創吧公司的合作,在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專業大三學生傳播了創業前沿的思想與知識,如:“互聯網+”的商業形態、商業模式畫布、TED演講、眾籌、游戲化思維、思維導圖等,學生也受益匪淺,極大的開拓了視野。最大的亮點是公司將創業過程中大量的實戰經驗帶入課堂,選擇他有代表性的創業孵化成功的創業者們走進課堂,一一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創業經歷和體會。學生對他的課程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收貨頗豐,其中幾位有創業想法的同學也準備躍躍欲試,畢業后就投入實戰。
我院對2016級近400名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創業方面也進行了一番調查。據統計,男生占答題總數的48.6%,女生占答題總數的51.4%;有創業打算的同學占68.45%,還有少部分同學已經在創業的路上;其中,56.74%的同學打算在淘寶平臺創業,15.27%的同學想今后開創自己獨立的網站。在創業時間選擇上,有44.27%的同學認為創業需要建立在積累社會經驗和資金方面,人際關系穩定后再創業。可以看出,學生對創業環境還有待滿足,資金方面還需要社會的大量支持或合作。
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素質教育,高校要重質量,有效的整合,用系統的方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結合電子商務專業特點,制定完備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標準,制定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服務、保障和激勵政策,從而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為電子商務專業學生今后就業和創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