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亞瓊 羅述蘋(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
2019 年5 月26 日,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共有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萬人參加。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逐漸高度重視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在這樣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經濟環境的巨變使得企業對于專業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會計人才而言,個人的專業知識水平、信息技術操作水平以及風險判斷能力等都是需要去加強提升的。作為以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的獨立院校,面對市場和行業的發展,培養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是高校面臨的一個現實且關鍵的問題。目前,高校的會計學專業并未開設證券投資類課程,就算有開設相關課程也是放在選修課而非必修課,然而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快速發展給各領域會計人才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跨專業的會計人才更受企業的青睞,既能進行真賬實操又能進行投資理財,并具有財務分析能力的人才更具有就業競爭力。文章基于大數據時代下投資型會計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結合高校相關課程,探討投資型會計人才培養的新思路,希望能夠對相關研究活動帶來一定借鑒價值。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會計行業來說,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運用,為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給會計行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傳統的會計核算正在被逐步取代。基礎的會計工作或者技術含量較低的部分崗位可能都會被代替,而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大大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也能保證工作質量。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從會計從業人員的角度來說,適應時代的發展是不得不去面臨的挑戰,從業人員需要“一專多能”。由此,會計人員需要主動去進行轉型,在現有專業能力的前提下,會計人員不僅需要有理財、管理能力,還需要提升對于信息的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
在傳統會計行業發展中,財務部門主要提供財務信息,業務部門主要提供業務信息,部門之間信息相對獨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部門間的溝通更加有效,信息的流動性增強,企業可以將業務流程、財務流程、管理流程等進行有機融合。會計工作人員將能夠挖掘出更多非財務信息,能夠更好地實現業財融合,為企業的生產經營與決策提供更有效的數據支持。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企業對于會計人才有了新的需求,這也對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作為高校需要改變傳統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理念,要在現有基礎上創新育人機制,將專業的核心課程與企業的需求對接,培養社會和行業需要人才。尤其是對于會計專業的教學而言,教學重點更是需要由重核算向重分析、重管理方面轉變?,F在大多數“證券投資學”和“證券投資分析”的課堂,只是把投資理論教授給學生,把投資軟件操作技能教給學生,并沒有細化到怎么樣用財務報表的數據來對企業的經營情況、盈利能力進行分析,從而更理性的投資證券。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對于相關課程要加強聯系,將行業需求與課程體系相連接,學生需要在把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拓展相關的領域知識,延伸知識體系。
目前高校的會計專業和經濟類專業大多是區分開來的,會計專業所開設的證券投資課程大多屬于基礎課程或者作為選修課程。上課所使用的證券投資教材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知識篇,基本分析篇,技術分析篇,組合管理篇等。從一門課程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但是在教學中,一方面,如果按照這個思路按部就班授課,學生往往覺得課程枯燥,達不到教學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是基礎課程或者選修課程,課時安排不足,很多知識點在課堂上沒有辦法細講,因此在課程上學生的收獲效果也不理想,在進行實操時,學生的實操能力也并沒有得到加強。因此我們需要思考,面對新時代市場的需求,學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高校的相關課程如何進行合理安排,課堂上要如何安排講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市場對于會計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企業不僅需要具有專業能力的專業人才,還需要會計人才能夠有數據分析能力和戰略眼光。通過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能夠對大量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撐。但是,目前高校的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以會計學相關知識理論為主,在數據的處理,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課程還是比較欠缺的。部分高校雖然有開設實訓實習環節,但是由于設備的局限,學生在實操方面依舊很難將所學理論應用起來。
隨著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對具有投資能力的會計專業人員需求更大。但是由于證券市場復雜多變,信息量較大,因此,有效地篩選和處理信息顯得由為重要。高校在進行證券投資類課程教學中大多還是采用傳統教學,主要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對于證券交易流程以及投資方法的涉及的并不多,而部分老師由于又沒有證券投資經驗,因此在教學中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為學生答疑的時候,更多的還是以書本為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理論與現實脫節的想象。
證券投資類課程是屬于實操性比較強的一門課程,但是大部分院校都是以理論課為主。因此,在課程考核方面,依舊是以閉卷為主,而且考核的內容主要還是以書上的基礎理論知識為主。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時主要還是以記憶為主,并沒有感受到實操的重要性和有趣性。另外,在考核方面,卷面成績占比通常在60%—70%左右,另外的30%—40%的分值主要為平時成績,而平時成績中,實操部分分值所占的比重通常也很小,這使得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很容易忽略實操的部分,那么學生的財務分析、風險控制、投資策略等情況無從考察,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能力鍛煉是會受到一定限制的。
傳統的證券投資類課程往往著重于證券領域理論知識的教學,通常是利用大量的技術分析指標以及走勢圖進行分析和預測,但是卻忽略了在進行投資對象選擇時,還可以從財務報表的角度多重分析目標企業是否值得投資,是否能深入對其進行風險評估等。因此,在教學內容改革中,需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方法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分析軟件搜集和整理證券市場信息,進行理性投資。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基于投資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高效需要積極開設信息化相關課程。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操能力,一方面,在現有實訓平臺上可以讓經濟或金融專業的學生與會計專業的學生一起參加實訓,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提升綜合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舉辦證券相關賽事,提供相應平臺給學生進行鍛煉,增強學生對數據信息的分析能力。最后,建立校企合作平臺,鼓勵會計專業學生利用網絡平臺貼近現實業務,在現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延伸知識體系,學以致用。
現今的高校大多都在教室已經配置了多媒體,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和網絡的作用,帶領學生進行相關操作。一方面,在授課中涉及到證券投資對象選擇時,可以從多方面去判斷,尤其對于投資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方面,教師可以側重從財務報表分析的角度出發,教學生如何從網絡平臺提取有關財務數據,進行財務分析,判斷企業是否可以作為投資對象。另一方面,在授課中也可以通過利用同花順等證券交易軟件,實時演示證券如何進行交易,在技術分析時,也可以通過軟件中顯示的各項指標,讓學生判斷證券價格走勢狀況。通過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學,可以打破傳統的財會和證券相分離的狀況,也可以使課堂生動有趣,使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證券投資類課程兼具理論性強和實踐性強的特點。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可以將注重過程和結果相結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實踐能力。在考核中,可以適當將過程考核所占比重加大,將平時成績所占比重加大至40%—50%,過程考核的內容可以在現有層面上進行進一步細化,比如,鼓勵學生參加模擬炒股大賽,比賽成績作為過程考核的一部分;讓學生進行行業調查并撰寫報告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接觸社會。在這種模式下,促使學生走出課堂,能更多了解市場現狀,也能將課堂所學運用到實際當中。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會計專業的學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成為投資型會計專業人才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求,也能實現自身價值。站在高校的角度,高校需要重新定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俱進。一方面,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教學質量。在轉變教學方式中,需要側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讓學生開展自發性學習,進行知識的自我探尋及思考。另一方面,應根據大數據發展特色,對財會教學內容進行新的定位,以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是與時俱進的,確保學生學習的質量??偠灾?,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培養投資型會計專業人才有助于學生未來求職,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也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對于滿足企業需求,社會需要都是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上必須要邁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