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旨在測算我國環境稅最優稅率,以水污染稅為例,采用Logistic模型建立水污染測算模型,計算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2017年的最優稅率,對比當前全國各省市制定的稅率發現,當前稅率總體上低于最優稅率,當前水污染損失遠遠超過各省市治理污染的成本。應該根據不同省市污染物元素含量進行差別征稅。
關鍵詞:環境;稅率;測算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許多環境污染問題頻繁產生,在如此密集的環境污染問題中,水污染問題是其中最為嚴重也是最為普遍的,特別是在工業生產飛速發展的今天,工廠排放工業廢水的污染現象比比皆是。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西方的許多國家接受了庇古所提出的對污染源征收稅賦,以消除廠商排放污染物給社會帶來的負外部性,開始對工業廠商排放的廢氣、廢水通過征收污染稅,如芬蘭、瑞典、美國對廢氣排放征收了二氧化硫稅,德國、荷蘭、丹麥對廢水開征了水污染稅,荷蘭針對噪音污染最先開征了噪音稅,丹麥在水污染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針對污染廠商排放的污水量作為其征稅的依據,德國的水污染制度是西方國家中最為完善的,德國堅持以污染源頭負責的原則,誰污染。誰就得替自己的污染買單,德國的污染不能直接排放到湖泊里去,必須要通過污水凈化裝置,而污水凈化裝置由廠商購買,價格十分昂貴,德國的污水治理的效果斐然。
我國學者在21世紀開始對環保稅進行關注,隨著研究的深入,關于環保稅的最優稅率的問題也隨即成為了眾多學者關注的熱點。對于環境保護稅的最優稅率的研究在廣大學者中,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從理論和政策角度的研究,劉鳳良(2009)從雙重紅利的視角分析,并且比較中西方國家的政策制度、稅收管理模式、經濟與環境水平,從西方環境稅稅率的變化來借鑒到中國。
第二種是建立模型來測算環境保護稅最優稅率。而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測算最優稅率不管是在我國,還是在西方國家都是適用的。樊勇(2014)運用水污染經濟模型,測算出河北省的最優水污染稅率,當前稅率遠遠低于此。李香菊(2015)通過建立完全壟斷的廠商與政府兩階段的博弈模型,發現政府收入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污染損害率與環境稅稅率的關系。
第三種是環境稅稅率實施的研究,唐明(2018)建議在環保稅征收初期不宜過快提高稅率,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提高環保稅稅率,并且設置環保稅征收的最低限額;蘇明等(2016)建議應該在環保稅的征收過程中,給予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
二、水污染稅率測算模型
稅率測算模型的基本原理是稅率=應納稅額/稅基,水污染稅稅率測算的關鍵在于如何確定外部成本(應納稅額)。通過上述對我國水污染稅雛形以及庇古稅理論的分析,本文擬在庇古稅最優稅率理論和環保稅法的背景之下,結合Logistic經濟損失模型構建水污染稅率模型,具體測算模型為:
水污染稅稅率=工業水污染經濟損失/污染當量數 ? ?(1)
1.水污染測算理論依據
2.工業水體經濟損失的測算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2017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本文選取了工業污水中主要含有的化學需氧量(COD)、總磷、總氮作為模型考察的主要污染物,按照《地表水環境標準》,參考王丹舟構建的廣東省水污染稅稅率模型,將COD定為不超過35mg/L,總磷不超過0.3mg/L,總氮不超過2.5mg/L。對于α、β值,該值參考于朱發慶的東湖水污染經濟損失研究,污染物的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不隨地點、時間所發生改變,所以該值可以適用于全國。根據參數α和β的取值情況,估計出我國水資源所占的大致比重,給不同使用功能下的α和β賦權:漁業占5%,飲用水源占50%,旅游占15%,農業灌溉占30%,得到新的參數。根據最后的參數,將其代入到公式(2),分別得到三種不同的污染物的污染損失率,將這三種不同的污染損失率代入到公式(4),得到最終的所有污染物的復合污染損失率 。將各省份的平均水價與其對應年度的工業用水量相乘,得到我國各省市的水體經濟價值,將計算出各省市水體的經濟價值代入到公式(5),得到我國的工業水體經濟損失。
3.污染當量值的計算
通過查找相關的資料,搜尋得到主要污染物的當量值,如表9。并且在《中國統計年鑒》查到2017年全國COD、總氮、總磷的排放量,根據它們的當量值,計算得到水污染各個污染因子的污染當量數,根據公式(1)計算得出2017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最優稅率。
三、測量結果
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當前對水污染征收的稅率如表1所示(部分不同污染物征收不同稅率的省份以污染物最高稅率作為表中數據;部分差別征收水污染稅的以最高定價作為表中數據;部分年度修改稅率的以2019年稅率為準),將兩張圖的數據進行對比,可以發現我們目前對水污染征收的稅率存在著總體較低的水平,沒有一個省份達到最優稅率的標準,尤其江蘇、上海設置的稅率遠低于自身的最優稅率,所以按照當前環保稅稅額征收標準,“污染者付費”治污功效很難有效實現,污染的負外部性也得不到真正內化,該稅率標準對企業“倒逼治污”的束縛力還不夠強。
四、政策建議
面對不斷嚴峻的環境污染的問題,我國各省市設定的環境保護稅中對水污染征收的稅率總體上低于最優稅率,面對這一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低稅率、中稅率省、市、自治區應該大幅提高對水污染征收的稅率,高稅率省市(除了上海、江蘇)應該小幅增加稅率,而上海、江蘇可以保持其目前的稅率,在隨后的年度中逐漸提高水污染稅稅率,這樣可以減緩增加環境保護稅對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2.根據不同省市污染物元素含量進行差別征稅。如今,大部分省市都是把各地污染物排放的當量數作為征稅的標準,雖然污染當量值已經顯示了各污染物對環境危害的不同程度以及環境治理的不同成本,但該污染當量值反映的是各污染物危害程度和治理成本在全國范圍內的平均水平,不足以體現不同環境承載能力的個體區域環境情況和污染治理的個性化要求,同時也未充分考慮地方工業經濟類型對當地環境會產生的差異化影響。對于像河北、遼寧、黑龍江、湖南、廣東這樣的化學需氧量(COD)排放偏多的省市,可以不按照污染當量作為征稅依據,應該以污染因子作為征稅依據,將COD與其他污染因子制定不同的稅率,這樣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各地區的差異性來制定出最適合的政策。
參考文獻
[1]劉鳳良,呂志華.經濟增長框架下的最優環境稅及其配套政策研究———基于中國數據的模擬運算[J].管理世界,2009(6):40-51
[2]樊 勇,籍冠珩.工業水污染稅稅率測算模型的構建與應用[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09):85-95
[3]李香菊,劉浩.區域差異視角下財政分權與地方環境污染治理的困境研究———基于污染物外溢性屬性分析[J].財貿經濟,2016(02):41-54
[4]唐明,明海蓉.最優稅率視域下環境保護稅以稅治污功效分析—基于環境保護稅開征實踐的測算[J].財貿研究,2018.29(08):83-93
[5]蘇 明,邢麗,許文等.推進環境保護稅立法的若干看法與政策建議[J].財政研究
作者簡介:楊超(1994年-),男,漢族,安徽六安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