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馬思銘
摘 要:城鄉“兩棲人”主要指的是具有農村戶口,但在城市或城市邊緣開展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個人。論述了城鄉“兩棲人”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分析了“兩棲人”對城市和鄉村發展產生的作用及其轉變方式。
關鍵詞:城鄉“兩棲人”;城鄉差距;鄉村振興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018-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4? ? ? ? 文獻標志碼:A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針對鄉村發展、激發鄉村活力、解決“三農”問題而提出的發展戰略。鄉村振興作為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是基于當前國內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提出的。改革開放為中國農村提供了發展動力,但鄉村發展仍存在后勁不足的問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大片農田荒蕪,農村產業衰退,鄉村經濟難以維持,導致城鄉兩極分化嚴重,不利于國家的平衡、充分發展,也不利于釋放農村的經濟活力以及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二元對立日益嚴重,一部分勞動力不得不進入城市,尋求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收入,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非常有必要。
1? 城鄉“兩棲人”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城鄉“兩棲人”主要指的是有農村戶口,但是在城市或城市邊緣開展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個人。城鄉“兩棲人”具有身份和階級上的雙重性,他們既是農民,也是工人;既屬于原有的農民階層,但與土地之間的聯系已經不再密切。城鄉“兩棲人”的概念和意義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也豐富了城鄉“兩棲人”的概念和內涵。同樣,城鄉“兩棲人”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過程,這一人群的形成也有著許多客觀和主觀原因。
(1)利用“推—拉”理論進行分析,城市和鄉村之間在發展方面存在差異,城市對農村人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發展紅利。鄉村整體發展落后,大批農民不得不舍棄自己與土地之間的聯系,尋求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相對于農村而言,城市有著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勞動力需求、更多的崗位供應、更高的薪酬待遇。對于農村人口來說,城市完善的社會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也是吸引他們的原因之一。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教育資源,讓父母擁有更好的醫療資源,使自己和家庭能夠享受到更好的社會服務,很多農民選擇進入城市。對于渴望得到更多發展機會的農民來說,農村代表荒蕪的土地、辛苦的工作、落后的基礎設施、狹窄的生活空間、不方便的日常生活。但同時,他們也不愿完全割舍自己與農村之間的聯系,不舍得放棄自己目前在農村所擁有的資源和親緣關系。對于他們來說,城市是他們奮斗的地方,而農村是他們的安全堡壘,是他們的退路和歸宿。
(2)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之間的發展存在巨大差異,“城市”是許多農村人口向往的地方,“城市”中有著更加優越的物質條件和更高的社會地位。許多農村人以“成為城市人”“擁有城市戶口”為榮。他們認為,成為一個城市人、進城務工就代表自己擁有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因為在他們的觀念當中,成為一個“城里人”能夠讓他們更加體面,這是一種社會階級的象征,也是個人能力的象征。然而,農民在享受著自己成為一個“準城里人”的驕傲的同時,也不愿意完全放棄自己“農村人”的身份。
(3)與土地有關的問題也是促使農民向城鄉“兩棲人”轉化的一個重要原因[1]。隨著現代化農業的持續發展,更多的新興科技產品與服務參與農村的產業發展,使得土地對農民的需求減少,只需較少的勞動力就可以完成基礎的農業生產,由此會剩余大批農村勞動力,他們進入城市,尋求自我的發展空間。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崛起和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使得土地的經濟收益相比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來說略有不足,從事農業生產的發展空間也較低,土地的補償標準和經營土地的風險性也讓部分農民選擇棄耕或減少耕地面積。與土地相關的因素包括福利政策和保障政策等,這些內容與其他因素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城鄉“兩棲人”的形成和發展。
2? 城鄉“兩棲人”對城市和鄉村發展的作用
對于城市和鄉村而言,城鄉“兩棲人”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就城市來說,城鄉“兩棲人”是更加廉價和豐富的勞動力,他們對參與基礎建設工作有著更高的熱情,對城市的基礎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就鄉村來說,城鄉“兩棲人”也為鄉村帶來了更加及時的社會信息,為鄉村帶來了更多的財富,同時也為鄉村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鄉村“兩棲人”溝通了城鄉之間的經濟、觀念、思想和文化,使城市和農村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和變化,帶動了資金、技術、人才乃至產業的雙向流通。城鄉“兩棲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村的發展水平,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也有利于實現農村現代化發展。
3? 城鄉“兩棲人”轉變的方式
城鄉“兩棲人”對城市和鄉村而言,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城鄉“兩棲人”的地位和處境仍比較特殊。他們面臨著缺少城市政策保障,不能被城市完全接納、無法良好享受城市發展帶給他們的紅利、在階層和地位上無法準確劃分的問題。無論是從城市的角度來說還是從鄉村的角度來說,他們既是“功臣”,也同樣是“異類”,一直生活在夾縫之中。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轉變他們的身份、角色及其他方面呢?推進城鎮化要靠改革,解決城鄉“兩棲人”現象仍然要靠改革[2]。
第一,改革調整分配結構,加強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城鄉“兩棲人”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鄉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合理、不充分。現有的社會資源分配結構使得許多農村人口不得不背井離鄉、進入城市,盡管城市人口更加密集,但相對來說城市可以享受到更多資源。在目前的情況下,必須加強以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社會基礎設施為主的社會資源分配向鄉村傾斜,保障農村人口的基本醫療、住房、養老等權益,同時也不斷加強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保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在提升農村社會資源分配數量的同時,也需要提高農村社會資源分配的質量,使更多農民可以享受到與城市差距不大乃至同等級別的社會服務,化解農村人口對于各項基本需求保障的焦慮心理。同時,需要加強社會再分配的科學性、合理性,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城鄉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在社會轉移分配當中,政府需要注重城鎮居民對農村居民的轉移收支,保障社會公平,加強社會資源合理分配。
第二,加快戶籍、人事制度改革,促進社會合理流動。城鄉“兩棲人”身份無法合理轉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戶籍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社會階層和身份無法進行合理的流動。為了促進城鄉“兩棲人”身份的轉化,相關部門需要制定有利于人口自由遷徙的相關制度。通過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城鄉戶籍制度壁壘,放寬人口流動限制,使得城鄉之間的人口轉移、身份轉換可以更加自由地進行,使得城鄉“兩棲人”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都能找到自己的棲息之所,并扎根于此,不斷奮斗。人社部印發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當中提出,要進一步改變中國目前的人事制度現狀,探索人事制度發展的新模式。戶籍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會使得城鄉之間人口的流動更加便利,這無論是對于想要成功轉變為城市戶籍、在城市內部發展的農村人口而言,還是對于想要返鄉創業、探索鄉村發展新模式的人們而言都是具有極大便利的。同時,通過戶籍、人事制度改革,也可以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防止階層和角色的固化,促進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也讓城鄉“兩棲人”尋找到適合自己生存和生活的位置。盡量避免因為相應的政策和制度壁壘被困在中央,不得其所。
第三,規范政治權力,促進政治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要解決城鄉“兩棲人”這個問題,就一定要規范政治權力,使得政治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3]。加強政治體制改革,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規范政治權力的行使,加強相應的監管和監督,保障社會的平穩發展。特別是對于鄉村而言,要加強鄉村的民主制度建設,保障農村人民的基本政治權利,提升農村人民的公民權利意識,培養農村人民的基本民主素養,加強村委會的各項建設,嚴厲打擊村委會當中的腐敗、違法、違規行為。只有規范地行使政治權利,加強政治發展,才能夠加強政治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釋放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4-6]。
對于解決城鄉“兩棲人”問題而言,需要規范政治權力的行使,促進政治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釋放鄉村發展的活力,為更多的城鄉“兩棲人”在鄉村或是城市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創造有利的條件[7]。
4? 結束語
如今,鄉村振興戰略正在持續推進當中,為鄉村的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方式轉化、科教文衛相關工作的發展等都帶來了巨大的活力和生機。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在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二元對立狀況也在進一步減弱。在這種情況之下,研究城鄉“兩棲人”的形成、發展過程,探索“兩棲人”未來的身份轉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城鄉資源分配、制度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城鄉“兩棲人”可以在農村或是城市找到發展的方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參考文獻:
[1]王亞紅,閆珍,朱巍巍,等.“兩棲農民”土地退出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方式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33(9):1-7.
[2]李麗平,崔中華,王勇.合理解決“城鄉兩棲人”是推進城鎮化的關鍵[J].國土資源,2013(6):52-53.
[3]陳娟.“失范”與“規范”:社會轉型期中國“兩棲人”現象及對策分析[J].云南社會科學,2008(6):50-54.
[4]李麗平,崔中華,王勇.合理解決“城鄉兩棲人”是推進城鎮化的關鍵[J].國土資源,2013(6):52-53.
[5]陳建志.“城鄉兩棲人”新聞報道的走向與開掘[J].青年記者,2007(Z1):44-45.
[6]何伊凡.“新農民工”之一[河北省滄州市]城鄉兩棲人[J].中國企業家,2010(5):112.
[7]李麗平,崔中華,王勇.合理解決“城鄉兩棲人”是推進城鎮化的關鍵[J].國土資源,2013(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