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學斌 齊曉明
摘 要:隨著我國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加快,國內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都在逐漸減少。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府提出了“共享”的發展理念。論述了共享發展理念下農村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和實現精準脫貧的路徑。
關鍵詞:共享;農村;扶貧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029-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D422.6? ? ? ? 文獻標志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非常明顯的提高。但是,許多偏遠地區并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一部分地區實現了脫貧,但仍有部分較偏遠地區處在非常貧困的階段,導致矛盾更加突出。農村相對貧窮、偏遠地區難以發展經濟、貧困地區溫飽問題難以解決等,都是需要馬上解決的問題。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農村現階段的精準扶貧工作形勢不容樂觀。
1? 共享發展理念下農村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1.1? 貧窮地區的精準扶貧政策不完善
我國的扶貧工作一直在進行,但農村扶貧機制的缺陷卻非常明顯。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需要精準識別貧困戶,但精準識別貧困戶的難度較大。難以準確識別貧困對象就大大降低了精準扶貧工作的效率。我國目前主要通過政府主導的方法從上到下識別困難戶,但在實踐中卻發現,這樣的方式存在許多困難。
(1)我國制定了貧困標準,在識別貧困戶的過程中需要先將貧困戶的貧困情況與貧困標準對比,但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契合的,再加上多級之間的傳遞導致部分情況失真,就使很多貧困戶被排除在外。
(2)生活在同一個農村里的人都非常熟悉,許多農村干部把扶貧對象作為與自己相熟的人,而沒有這樣人際關系的卻又在貧困范圍里的人就會存在得不到扶貧支持的風險。這降低了扶貧的精準性,導致一些社會問題。
(3)一些扶貧的領導仍然保留著“扶貧就是一味給錢”的想法,這也阻礙了識別貧困戶的工作,降低了識別的準確性,導致后續扶貧工作難以進行,是沒有實現精準識別的表現。
1.2? 現行經濟模式下貧困農村面臨著多種挑戰
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大大提高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也讓經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快速增長。經濟的快速增長,順利推進了一些地區的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現階段,我國扶貧對象主要是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給精準扶貧工作帶來了挑戰。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一些地區的扶貧工作開展順利,但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我國扶貧工作的問題逐漸凸顯。在現階段的扶貧工作中,精準扶貧主要是強調幫助真正貧窮的人脫貧。但是,精準脫貧政策落實的速度較慢,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信息失真現象,使現階段的扶貧工作難以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這樣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貧困地區的扶貧力度被削弱。
市場經濟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優勝劣汰,參與市場競爭需要在產品等多方面都能占據相對的優勢,但是農村處于偏遠地區,因此產品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創新周期長、產品質量不高等,使農村產品在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農村經濟落后,很多人不愿意留在農村,人才流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阻礙了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
2? 共享發展理念下實現農村精準扶貧的路徑
隨著扶貧工作的開展,黨和國家對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將開展一些更加有效的實踐,這些實踐必將有利于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們和全國人民共同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2.1? 推廣扶貧經驗,共享發展成果
從我國提出精準扶貧以來,各個貧困地區都廣泛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在這些地區,精準扶貧政策也已經有了明顯的成效。總結扶貧成功地區的經驗,并將之應用到偏遠的貧困地區,會對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有非常多精準扶貧成效顯著的地區,這些顯著成效離不開共享發展的理念,這進一步說明了共享發展理念必將成為偏遠貧困地區脫貧的指導思想。扶貧經驗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在南方的貧困地區,政府實施落實到村到戶的精準幫扶政策。在這些地區,政府組織干部深入到每一個貧困村、每個貧困戶,并直接將溫暖送給貧困戶,讓貧困戶感受到政府的關愛。
(2)政府組織人員將致富理念教給貧困戶,幫助他們提高致富意識,為他們提供幫助,鼓勵他們學習技術,這些舉措都落實了精準扶貧工作。在這些地區,服務業和旅游業非常發達,因此當地政府在部分具有條件的貧困村發展農家樂,提高了貧困村的收入。同時,為了能夠讓貧困村持續發展,政府還定期維護農村周邊的環境,幫助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實現脫貧的同時,保護了農村的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2.2?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擴大扶貧范圍
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推進及對扶貧重視程度的提高,扶貧范圍日益擴大,許多貧困地區都實現了脫貧,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有利于制定更適應現階段扶貧工作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策略。在傳統的扶貧工作中,政府一直作為單一的主體而存在。在現階段的扶貧工作中,政府是政策執行的主體。在扶貧工作中,必須要改變傳統的觀念,增加更多的主體,讓更多人參與到扶貧工作中,讓所有人享受到國家發展的碩果,使精準扶貧工作有效開展。
在偏遠地區,精準扶貧效果不明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實現人人參與扶貧,主體比較單一。精準扶貧的主體,主要分為政府、社會和貧困人口。實現扶貧主體多元化就是實現政府和貧困人口之間的互動,這樣的互動可以實現資源和經驗共享,讓貧困人口獲得更多的扶貧經驗和扶貧資源,這些都是共享發展理念的體現。因此,在現階段的扶貧工作中,偏遠地區要實現主體多元化,讓多元主體通力合作,以共享發展的理念作為指導,真正實現精準扶貧。
2.3? 完善扶貧體制
現階段扶貧形勢不樂觀是因為偏遠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難以開展。要想在這些地區開展扶貧工作,政府就必須做到統籌發展、協調資源、宏觀調控。我國實施扶貧工作以來,大部分地區都是通過發展生產實現脫貧的,并且能夠持續發展。但是,在現階段的脫貧工作中,脫貧對象主要是自然條件惡劣并且偏遠的山區,這些地區大規模發展農業和林業難度較大,但是這些地區具有氣候優勢,能夠發展綠色產業,帶動當地的發展。
要想通過特殊產業脫貧,就要了解該地區適合發展什么產業、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當地的人們應該掌握什么技能。因此,政府要創新扶貧道路,完善扶貧機制,幫助特殊地區脫貧。特色產業扶貧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完善扶貧機制能夠幫助貧困地區實現脫貧。
(編輯:郭?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