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雷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要根據市場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經濟增速和各類產業結構。為了推動現代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應不斷更新農業的發展方式。論述了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并為其發展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新常態;農業;經濟效益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010-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 ? ? ? ? 文獻標志碼:A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受經濟新常態的影響,應深入了解農村經濟的實際情況,積極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滿足我國經濟形勢的發展需求。
1?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供給需求的變化
1.1? 改變需求結構
從我國農產品質量整體提升情況可以看出,現階段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不僅限于數量,更重視質量。優化各類產品的品種結構,擴大城鄉居民對大米、小麥等各類糧食產品的實際需求,提高人們對水果、水產品和肉類的實際需求[1-2]。
1.2? 轉變供給模式
農產品的消費者發生了變化。在以前,我國各種農產品的消費者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農產品消費主要依靠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基本供給模式也發生了變化,需要提高進口農產品的數量[3]。
現階段,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糧食問題,需要擴大農產品的規模和推進農業發展進度,加速農業走出去的步伐。努力調整農產品供給,進而滿足農產品消費的實際需求。
1.3? 改變資源功能
農業收入主要是投入各類資源后得到的產出,農業承擔農產品的供給任務,直接影響我國各類資源和整體生態環境。中國土地資源緊缺,人均土地占有面積很少,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但土地面積只占世界總面積的10%。近幾年,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生產各類農產品時,應堅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拓展生態文化環境,開發休閑旅游、傳承文化等功能。
1.4? 轉變經營方法
在經營方法上,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共同構成的傳統農業經營方法,直接反映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小規模散戶經營是傳統農業生產的代表。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實施對象是承包散戶和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4]。
在農產品的流通情況上,傳統的流通方法以田間到餐桌為主。從加工到運輸的整個過程,能準確反映產品的流通方法。近幾年,為了推動冷鏈物流的發展,實行了各種產銷對接的方法,提高了活躍度。
1.5? 改變調控方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向新常態階段邁進,需要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為了簡化各種限制,應使用各種有利方法,使市場獲取更多的經濟利潤。從某個角度來說,需要不斷提高農業的門檻,強化事中和事后監督,保證整個市場的穩定公平,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各種作用[5-6]。
2?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方法
2.1? 加快農村改革,提高農村經濟效益
2.1.1? 改革農村供銷合作機構
當前,為了推動農村基層的發展,振興農村經濟,就要改革供銷機構,不斷完善村、鎮、縣“三者一體”的供銷服務體系。發展現代新農村網絡機構,建立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平臺。使用經營性服務和公益性服務相結合的方法,推動我國綜合服務和專業服務相結合,建立社區服務綜合平臺。
2.1.2? 改革水利管理體制和林權制度
我國一直執行林地管理制度,努力完善各種林木生產管理制度,及時培養商品活動林、天然林、公益林等,調動社會力量,促進林農行業的發展。加快國有林場制度改革,努力完善各種森林資源,實施國家林材儲備制度。努力實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系改革,明確每個人的職責,引導工作人員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在深化水利資源改革時,積極吸納民間資本,推動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引導農民參與農民合作機構改革,并積極參與水利改革[7-9]。
2.1.3?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我國農村一直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制度,維持農戶承包制,保證土地所有權不外流,方便農民使用集體建設用地,有利于開展農村建筑項目完成后登記頒布等工作。應及時建立集體建設使用權信息數據庫、經營權信息數據庫和土地使用數據庫。
加快推進我國土地改革,使用各類集體數據信息,征收國家土地建設的住宅,共同推進國有土地和農村集體經營土地建設,促進國有土地和農村集體經營土地共同發展,達到同權同價的效果[10]。
2.1.4? 改革農村金融制度
我國應該努力發揮各項財政資金的作用,通過獎勵、貼息、補償風險、減免會費等方法,將各種資金引入農村經濟。農村要合理使用這部分資金,整合農村經濟結構,建立各種農業發展基金。根據相關制度,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抵押貸款工作和農村土地承包工作。不斷完善和創新各種貸款制度,拓寬“三農”融資渠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推廣惠農創業貸款、活動資金抵押貸款、振興經濟創業貸、集合貸和助保貸等多種產品,開展“合作社和金融”試點工作,努力宣傳貸款業務[11]。
積極建立“三農”融資擔保組織,完善銀行擔保模式,遵循封閉性和社員制等基本原則,不支付額外的錢財,不吸收各種儲備貸款。以農民合作社為依托,積極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試點工作,堅持“信用合作”和“生產經營合作”相結合的方法,創新農村地方金融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市場風險補償制度,完善應對金融風險的制度。不斷推動農村信用體制建設,建立新型農業經營授信和主體的信用風險制度,強化各類農業保險制度。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立各種農業互助保險制度,提高農業保險覆蓋率。
2.2? 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提高農村經濟效益
2.2.1? 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規范水資源管理制度可以加快農業結構升級。應修建各類節水工程,推動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域建設,引導人們科學用水、合理用水,強化節水意識,減少浪費水資源的現象。我國水資源有限,很多湖泊和河流的污染現象嚴重,有必要開展小流域生態修復工作。這樣既能改善生態環境,也可以為人們提供合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2.2.2? 提高畜牧飼養標準
農村地區發展畜牧業基本以散戶飼養為主,喂養方式落后,經濟產值也較低。大部分居民以滿足日常食用為主,只有產量較多的時候才會售賣。應合理利用農村的地理條件,實行科學化、規模化經營,采用綠色無公害的飼養方法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做好防疫工作,不斷提高實際產量。
2.2.3? 促進現代漁業的發展
從某種角度來說,漁業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農業經濟資源。目前,農村很多魚塘自由發展,經常存在魚塘干涸和污染嚴重的現象,對魚類養殖產生了不利影響。應改造池塘和漁塘,提高水質在線監測和自動投餌機的使用率。充分利用各類漁業資源,加強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提高現代化水平,將種植作物和魚塘養魚結合起來,提高養殖效率。
2.2.4? 推動我國農業機械發展進程
我國的農作物主要包括玉米、棉花、馬鈴薯、花生、水稻、油菜、大豆等。應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保證農作物的產量,提高收割效率,促進我國農機裝備的更新換代。
2.2.5? 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主要依靠自然條件,缺乏對科學技術的運用。以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和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為首的科研機構應建立國家級和省級的農民培訓基地,嚴格實施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認證培訓計劃,提高農民素質,努力培養各種人才,加大對農業的科研投入。
2.2.6? 防治各種污染
雖然農村位置偏僻,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應及時減輕或消除各種重金屬污染,實行輪耕,種植各種綠色植物。提高農村廢棄物的回收處置率,科學處理各種廢棄物品。提高農作物的質量,科學施肥、科學打藥,發展綠色農業[12]。
3? 結束語
農業經濟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需要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嚴格規范、整合和清理各種項目資源,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提高農民素質,真正實現農業增效。
參考文獻:
[1]馮曉明.經濟新常態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6(2):57-58.
[2]祝坤艷.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及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4):209-213.
[3]張云磊.論經濟新常態下的農村經濟發展路徑[J].財經問題研究,2016(S1):82-84.
[4]王壽辰.經濟新常態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思考[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7,29(3):47-50.
[5]劉長江,李紅聯,李少斌.經濟新常態視角下“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困境與破解[J].青海社會科學,2017(1):93-97.
[6]郭思齊.經濟新常態時期農業經濟風險問題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8):152-154.
[7]趙寧寧.論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J].辦公自動化,2019,24(14):24-26.
[8]李保芹.經濟新常態下加快發展農業經濟的思考[J].中國農業會計,2018(3):10-11.
[9]杜睿.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J].農業與技術,2017,37(12):50,154.
[10]趙俊亞.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7(3):25-26.
[11]吳信科.經濟新常態下農村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與戰略紓解[J].農業經濟,2016(11):106-107.
[12]趙俊亞.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7(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