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娟
摘 要:鄉村治理必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鄉村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3者相輔相成、相互聯系。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關鍵在于聯動融合、開放共治,注重民主法治,提高鄉村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水平。
關鍵詞:鄉村治理;格局;聯動融合;開放共治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023-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630? ? ? ? 文獻標志碼:A
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良好的治理都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因此,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求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必須要以有效的鄉村治理為前提。要想將“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治理愿景變為現實,就必須依托調整治理結構、完善治理體制、創新治理模式、建設治理體系、構建治理格局。這5個環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會影響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整體推進。其中,合理的治理結構是有效治理鄉村的前提,科學的治理體制是有效治理鄉村的基石,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是有效治理鄉村的途徑,健全的治理體系是有效治理鄉村的根本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鄉村治理格局不僅是有效治理鄉村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1]。
1?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格局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農村土地制度進一步完善,鄉村權力結構配置和國家治理理念也發生了變化。此外,由于基層社會治理自主性的提高和民眾參政意愿的加強,未來鄉村治理必須更加科學、合理、有效,并富有人性化和現代化等時代特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家園的建設,需要發揮村委會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保障鄉鎮一級政府在鄉村治理活動中有效行使職能,使村民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扮演主人翁角色,有效緩解村民的利益訴求與民主行為之間的沖突,分配、使用鄉村公共服務產品,都將成為未來鄉村治理著重要破解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鄉村治理指點了迷津。鄉村治理作為社會治理的關鍵和基層治理的重心,必須依托“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鄉村治理格局[2]。
2? “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格局的內涵
一方面,“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是我國新時代鄉村治理的一種新模式,這種治理格局強調“鄉村社會和城市社會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共同體構成的”,因此鄉村治理也必須關注不同的共同體。作為鄉村社會構成要素的共同體,需要體現以下特征。
(1)共同體成員共同參與共同體建設和共同體治理。無論是鄉鎮還是村莊,都必須遵循“大家的事,大家辦、大家管”的基本原則。
(2)每一個鄉村共同體“公共物品”的具體管理機構、管理人員均由共同體全體成員通過民主協商方式產生,一切管理行為遵循共同體全體成員的共同意志。
(3)共同體“公共物品”運作產生的所有利益,均由共同體全體成員共同享用。
另一方面,通過對“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格局的內涵進行深層次剖析可以發現,“共建”“共治”“共享”3者相輔相成、相互聯系。“共建”是打造鄉村治理新格局的基礎。其要義是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由政府負責,各相關治理主體協商合作,共同參與鄉村建設和治理。重點解決村民的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保等問題,加快完善關系每一位村民切身利益的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政策體系,為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拓展空間。“共治”是打造鄉村治理格局的關鍵。其核心在于改變政府“單兵作戰”的治理模式,讓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預防和化解鄉村社會矛盾機制,構建“村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體系”,推進協同治理。建立參與協同機制,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充分發揮NGO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村,不斷提高鄉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牢固樹立依法治理的理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協調關系、化解矛盾。培育村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識,教育引導村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3]。
3?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格局的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關鍵在于注重聯動融合、開放共治,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創新,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一要求同樣可以看成是新時代構建“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格局的指導。因此,未來應著重提高鄉村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1)提高鄉村治理社會化水平,要求鄉村治理活動有廣泛覆蓋性,包括村民參與建設、治理和共享。這就需要完善黨的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鄉村治理體制,讓鄉村治理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著力的事情。同時,應充分調動全體社會成員建設美麗鄉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各級政府部門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鄉村青壯年勞動力“走出去”,到沿海開放城市開拓眼界,增長見識,學習一技之長,返鄉后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家鄉創業,努力建設家鄉。引導和帶動身邊的村民樹立“主人翁”意識,了解村史、熟悉村情,共同研究和管理村務,共享發展成果,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鄉村治理格局。
(2)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的直接目標是規范鄉村治理主體的行為,使政府、相關部門和村民自治組織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內工作。治理主體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各類治理問題,完善鄉規民約、宗法族規等具有“軟法”性質的治理規范,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有效調整鄉村治理中的各種社會關系。
(3)提高鄉村治理智能化水平意味著人工智能技術、現代管理理念已經在鄉村治理中得到發展。這就要求未來必須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化設施的各種硬件和軟件技術,提高鄉村治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滿足村民的公共服務需求。
(4)提高鄉村治理專業化水平要求鄉村治理應具有專業的人才隊伍、專業的治理理念和專業的技術。這就要求必須建設一大批合格的社會工作者,深入農村指導工作。同時還應加強各種NGO社會組織的建設,對組織成員進行專業化訓練,鼓勵專業人才積極投身到鄉村治理的具體實踐中,提高鄉村治理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賀培育.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N].湖南日報,2017-11-09(8).
[2]王玉霞,李靈異.中國鄉村治理結構變遷與現實觀照[J].河南社會科學,2018,26(6):7-12.
[3]朱余斌.建國以來鄉村治理體制的演變與發展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