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梅 許佳益 劉夢菲 劉媛



摘 要:供給側改革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契機,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之一。以滄州市20余所農業合作社作為研究對象,通過SPSS因子實證分析,確定了影響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3個因子為主體素質、合作交流和制度保障。根據影響因素,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供給側改革;影響因子;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035-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 ? ? ? ? 文獻標志碼:A
自2005年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以來,我國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對農業問題進行了新探索,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已不足以推動農業進一步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成為了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1]。新經營模式伴隨著新問題,探索供給側改革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影響因素,促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本文以河北省滄州市為例,探索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新型農業的發展情況。
1.1? 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才匱乏
通過調查可知,在滄州市農業發展建設中,男性為主要勞動力,且大多數為中年人和老年人,學歷大多數在大專、高中及以下,可見農業人員學歷普遍不高,綜合素質有待加強。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城市生活,更多的青年和中年人選擇去城市打工,他們認為“在城市里生活才會有前途”,這種思想觀念導致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力轉移到了非農業領域的城鎮。
1.2? 農業規模化經營初步發展
供給側改革的進行,加快了傳統農業向新型農業發展的步伐。河北省滄州市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問題出臺了相關文件,通過調查可知,很多人已經熟知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大部分農民已經采用新的經營方式進行耕田勞作。這些新的經營方式正在滲透到每個農戶,促進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2? 滄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2.1? 數據來源
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體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學歷,以及對當前滄州市農業經營的滿意度和對新型農業方式的了解程度等基本內容;第二部分以李克特五級量表為主體對供給側改革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影響因子進行調查,包括主體素質、合作交流、制度保障3個方面。共發放問卷123份,通過回收整理,回收調查問卷109份,問卷有效率89%。
2.2? 實證分析
2.2.1? 樣本描述性分析
在109份有效問卷中,男性比例為73%,可見男性依然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核心勞動力。年齡在55歲以上的占61.3%,可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中老年人為主。學歷在大專及以下的占80%,可見農業主體綜合素質普遍較低。
2.2.2? 問卷信度與效度
為了進一步分析供給側改革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影響因子,調查問卷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調查,用1~5分表示被調查者對問題的不同認可程度,具體見表1。
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無效數據對結果的影響,利用spss23.0軟件進行因子分析。檢驗樣本數據的信度,KMO值為0.915,大于0.5,說明指標信度很高;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觀測值為1 081.075,自由度為120,顯著性為0.000,說明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2.3? 因子分析
2.3.1? 公因子的確定
確定提取的公因子數量,如表2所示,表中含有16個指標的特征根與方差貢獻率,第一個因子的特征值是8.200,第二個因子的特征值是1.453,第三個因子的特征值是1.145。SPSS默認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此,選取前主成分,其累計貢獻率已經達到67.487%,說明前3個因子已經累計反映了原總方差67%的主要信息。從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因子分析碎石圖(圖1)也可以看出,圖中前3個點的斜率較大,經過提取的公因子對農業供給側改革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原始變量解釋能力比較強。因此,本次提取的3個公因子是可取的,因子分析處理結果比較理想,將預先設定的16維指標降低到了3維。
2.3.2? 因子載荷分析
通過spss23.0軟件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了最大方差法旋轉之后得到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3,公因子F1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綜合素質(M1)、新型職業農民的存在(M2)、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的內部管理規范性(M3)、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M4)、應對市場變化能力(M5)、內部培訓傳導觀念(M6)等指標具有較大的載荷,這6個指標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自身素質有關,因此確定為主體素質因子。公因子F2在“互聯網+農業”的實施(M13)、一二三產業融合度(M14)、區域合作機制(M15)、區域合作觀念(M16)、信息平臺建設(M7)等指標具有較大的載荷,這5個指標是農業與其他領域的相互結合與交流,因此確定為合作交流因子。F3在土地流轉環境(M8)、土地流轉制度(M9)、農村土地產權(M10)、土地流轉規范性(M11)、金融支持機制(M12)等指標具有較大的載荷,這5個指標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的制度保障,因此確定為制度保障因子。
2.3.3?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分析
通過因子分析,計算出各因子或維度的權重系數,構建指標權重。研究提取出3個公因子,分別是主體素質、合作交流、制度保障。通過spss23.0軟件操作得到成分得分系數矩陣,成分得分系數矩陣生成的目的是公因子與題項之間的關系表達式。以因子1主體素質為例,公因子1的表達式如下。
F1=0.374X1+0.340X2+0.235X3+0.242X4+0.148X5+0.191X6+0.054X7-0.159X8-0.143X9-0.164X10+0.064X11+0.057X12+0.013X13-0.182X14-0.113X15-0.126X16(1)
從公因子1主體素質表達式中可以看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綜合素質(M1)、新型職業農民的存在(M2)、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的內部管理規范性(M3)、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M4)、應對市場變化能力(M5)、內部培訓傳導觀念(M6)的表達式系數值分別是0.374、0.340、0.235、0.242、0.148、0.191,因而與公因子主體素質的關系程度排序為M1>M2>M3>M4>M5>M6。
同理,在公因子2中,各指標與公因子合作交流的關系程度排序為M14>M16>M15>M13>M7。在公因子3中,各指標與公因子制度保障的關系程度排序為M9>M8>M10>M12>M11。
2.3.4? 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已有的文獻研究以及運用SPSS軟件進行了因子分析,歸納提取出主體素質、合作交流、制度保障3個評價指標。將主體素質、合作交流、制度保障設置為一級指標,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綜合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的存在、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的內部管理規范性、內部培訓傳導觀念、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應對市場變化能力、一二三產業融合度、區域合作觀念、區域合作機制、“互聯網+農業”的實施、信息平臺建設、土地流轉制度、土地流轉環境、農村土地產權、土地流轉規范性、金融支持機制這16個指標確立為二級指標,構造了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評價指標體系。
3.1? 加強內部管理,培育人才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前提是培養人才,各高等院校可以增設相關專業,教授學生農業方面的知識,增強他們對于農業發展的認識,為我國農業發展輸送人才。各有關部門應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機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技術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逐漸形成以青年人為主的新型農業主體,促
進我國農業發展[2]。
3.2? 加強農業與其他領域合作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進了各個領域的發展。結合互聯網,農業將更加具體形象,通過線上銷售,建立銷售平臺,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將農產品賣出去,產品流通過程更加透明化。基于互聯網的支持,可以采用高新技術成果,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農產品[3]。“互聯網+農業”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農民還可以從平臺及時獲取市場最新需求信息,合理調整生產結構,獲得更多利益。同時,還可以積極推進農業與其他領域融合發展,增加區域合作觀念,實現雙贏。
3.3? 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發展新型農業的前提是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土地流轉制度是農民放心經營的前提。國家和政府應該根據農民需求,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制度。要提高土地流轉標準,按照制度要求層層把關,確保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工作能夠落實到位。政府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確保資金流向,為土地流轉制度的實施提供優良條件[4]。
參考文獻:
[1]馬澤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重困境與突破路徑[J].大理大學學報,2016,1(11):18-23.
[2]郭峰.濰坊市農業轉型發展問題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5.
[3]龍騰,辛昀柏,鄭迦文,等.互聯網在農產品營銷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2):322.
[4]郭靜.沈陽市農村土地流轉情況調查分析[J].農業經濟,2012(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