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貴娥

摘 要:加快農業產業發展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主要手段和實現途徑,農業產業扶貧是我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重要方式。政府通過鼓勵、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活力。分析了黔東南貧困地區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情況和典型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實施特點,為提高產業扶貧的實施效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外部效應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05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 ? ? ? 文獻標志碼:A
產業扶貧是我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重要方式。貧困戶可以通過政府實施的各種產業扶貧項目獲得收益,不同性質產業扶貧項目的優勢與外部性及其影響因素作用也不同。因此,提高產業扶貧的實施效益,必須結合不同產業扶貧項目的性質、優劣來進行組織搭配,并從市場化水平、競爭程度以及準入門檻的設計等出發,針對貧困戶致貧因素,按能力及需求合理供給,同時加強對貧困戶的技術培訓及創業引導,提升貧困戶的發展能力,促進農民提高組織管理水平,提升產業扶貧項目效果。
考察了黔東南地區不同性質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的效果及外部性影響,據此提出了提高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效果的建議。
1? 黔東南貧困地區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情況
2018年,黔東南州全力推進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8.97億元,落實“八個到村到戶到人”,產業扶貧覆蓋40.1萬貧困人口;2017年,實施產業扶貧項目812個,覆蓋貧困人口53.2萬人,獲批扶貧產業子基金97.78億元。韓斌(2014)[1]指出,產業扶貧成為貧困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同時緩解了貧困地區脆弱生態環境面臨的危機,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應該統一規劃、擴大規模,增加群眾收入。
首先,農業產業扶貧是現階段脫貧攻堅中最為主要的措施之一,脫貧效益明顯,能有效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結構轉型,拓展農民組織化發展空間,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創業條件,增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發展能力,以及促進扶貧企業自身發展。其次,產業扶貧具有很強的“造血”功能。產業扶貧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群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使該部分人群具備增加經濟收入的可持續“造血”能力。再次,無論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成功與否,都為參與者提供了參與市場競爭、提升個人技術與能力、了解與學習知識的機會,激發了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2]。
目前,黔東南州實施農業產業扶貧項目也面臨一系列困難。一是黔東南的16個縣、市全部屬于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最多、貧困發生率最高的地區,貧困人口多,貧困集中度較高,致貧原因復雜,因病、因殘致貧、返貧現象突出,因災、因學致貧、返貧情況時有發生,扶貧成本越來越高、產業脫貧難度大。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資金缺口大,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水、電、交通、通信等整體提升難度大,嚴重制約了黔東南地區產業化水平的發展。三是由于自然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原因,產業扶貧實施主體發展能力差,產業扶貧內生動力不足,嚴重制約了黔東南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四是產業扶貧項目市場導向性不強,產業組織模式突破難[3-4]。
2? 黔東南幾類典型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實施特點分析
2.1? 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的類型
基于產權理論,根據產業扶貧項目產權清晰程度與項目的競爭性與排他性,將產業扶貧項目劃分為公共品、公共物品、人工稀缺品3類,產業扶貧實施的最終目的是把貧困戶引入市場經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商品化、市場化。產業扶貧項目分類見圖1。
2.2? 黔東南4類典型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實施的特點
(1)農戶獨立實施模式。項目實施特點:參與農戶范圍較廣,對農業依賴性大,產品同質性較高,市場銷售競爭大,受氣候影響明顯等,項目經濟效益與農戶實施能力關系密切[5]。
(2)能人、大戶帶動模式。項目實施特點:普通農戶對大戶、能人的依賴性高,對農戶的參與能力有一定要求,產品市場化水平較高,項目成功受大戶、能人的實力影響大。
(3)“合作社+農戶”模式。項目實施特點:合作社發揮的作用巨大,為農戶解決了技術、銷售等難題,項目選擇上主要為種養業,農戶增收渠道多。
(4)“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項目實施特點:建立了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企業負責技術、市場等問題,合作社作為委托代理組織,為企業節約了管理成本,解決了企業與農戶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合作社自身也得到了發展,項目的實施效益受企業、合作社實力高低的制約[6]。
通過調查了解到,產業扶貧是黔東南州扶貧最主要的措施,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成效比較明顯。但受市場、氣候、組織模式、產業選擇及實施主體等因素的影響,有的產業扶貧項目失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扶貧的效果與農戶的積極性。
3? 對策建議
提高產業扶貧的實施效益,必須完善產業培育與保障機制,從市場化水平、競爭性程度以及準入門檻的設計等出發,針對貧困戶致貧因素,按能力及需求合理供給,同時加強對貧困戶的技術培訓及創業引導,提高產業扶貧項目效果[7]。
(1)貧困程度較深的貧困地區。一是要加大公共品產業扶貧項目的投入,改善與提升產業發展環境,組織模式建議采取“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通過項目的外部效應,既能提高農戶的覆蓋面,又比較公平,還能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適當安排公共物品產業扶貧項目,搭建起農戶與市場的平臺,轉變觀念,通過項目實施逐步提升農戶的組織能力,增加他們的信心。建議采取“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提升保障水平,降低市場風險與交易成本。三是加強水、電、路等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提升教育、衛生、文化等軟實力建設水平,進一步規范村級專業合作社的運行與管理,整體提升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條件與實施主體的能力,促進增收,實現可持續發展[8]。
(2)相對貧困的地區。公共品、公共物品、人工稀缺品產業扶貧項目可同步實施,因地制宜,按需供給項目。公共品產業扶貧項目建議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公共物品可以由農戶自主參與,充分發揮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提高他們的市場能力;也可以選擇“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完善保險等保障機制,提高農戶的抗風險能力與學習能力;幫助企業提升產品開發能力與科技含量,拓展二級產業,為農戶解決市場的后顧之憂。公共物品的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一定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與市場需要,發展特色產品,根據市場信息,依托大戶、能人將產業發展起來,同時加大能力培訓力度,將優秀的農戶培育成“大戶”[9-10]。
(3)產業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降低公共品、公共物品產業扶貧項目的投入比例,重點發展人工稀缺品產業扶貧項目,組織模式建議以大戶、能人帶動與“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為主[11-12]。充分發揮大戶、能人的帶頭示范作用,引導大戶與能人利用自身的資源與能力,幫助其他農戶避免市場風險與成本,注重對大戶、能人帶動能力的培訓,為他們參與扶貧項目提供機會;同時將大戶、能人吸納到村“兩委”班子中,將他們的市場資源與能力轉化為村級優勢。鼓勵合作社與企業形成合作機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戶參與合作社,發揮農戶的能動性;支持合作社的發展,發揮好合作社的代理作用,保護好農戶的權利;支持村辦企業、加工廠、小微企業的發展,引導龍頭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為農戶解決好市場問題。
參考文獻:
[1]韓斌.我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模式總結和反思[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6):119-122.
[2]王發明.產業扶貧是好措施[J].湖南農業,2016(9):26.
[3]左停,楊雨鑫,鐘玲.精準扶貧:技術靶向、理論解析和現實挑戰[J].貴州社會科學,2015(8):156-162.
[4]白麗,趙邦宏.產業化扶貧模式選擇與利益聯結機制研究[J].河北學刊,2015(4):158-162.
[5]關信平.中國城市貧困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
[6]邢成舉.鄉村扶貧資源分配中的精英俘獲——制度、權力與社會結構的視角[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4.
[7]劉俊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貧困農戶收入及其穩定性的影響——以山東、貴州兩省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7(2):44-55.
[8]張忠.西部地區扶貧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政府行為的分析——以陜西省的農村扶貧實踐為例[D].西安:西北大學,2004.
[9]張偉賓,汪三貴.扶貧政策、收入分配與中國農村減貧[J].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13(2):66-75.
[10]張全紅.中國農村扶貧資金投入與貧困減少的經驗分析[J].經濟評論,2010(2):42-50.
[11]劉永和.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8(2):6-7.
[12]楊長河,陳正良.農業產業扶貧現狀問題與對策[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