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建筑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其工程規模及數量均大幅度提高,結合建筑業流動性大、覆蓋面廣、施工周期長的特點,在對其進行稅收管理時比較容易出現跨區域建設項目公司的管理權分配等稅收問題,又因為稅收時間和數額上的差異,導致“低稅率與高稅率”不同的結果,急需相關部門改善稅收政策,規范稅收管理。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實踐和研究,探討“營改增”后加強建筑業稅收管理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營改增;建筑業;稅收管理;對策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稅收體系在不斷應用中改革而優化,無論是建筑行業或是房地產行業都在逐漸完善的稅收體系建設下取得新突破。但因為建筑行業涉及較多方面,具有復雜性與特殊性,其建造組織形式與一般企業相比多而雜,結合其建設與稅收體系的密切聯系,關于稅收管理工作還需更多的努力。于是在營改增背景下,如何加強建筑業稅收管理的問題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一、“營改增”后建筑業稅收管理面臨的問題
(1)缺乏項目管理制度導致稅收風險管理受限
相關地稅部門要實施建筑業營業稅管理制度,以達到監控與規范管理的效果,而當前,國稅部門還沒有對這項管理制度進行有機平移,對納稅人應用的是增值稅統一原則,不同項目要求統一申報納稅、開具發票,這就使得很多建筑項目稅收信息冗雜,無法進行分區管理。實施金稅三期系統建筑業項目模塊以簡單項目信息方式進行登記,無法對完善和補充其他關鍵信息及整合納稅申報等信息,于是稅務機關也不能根據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和預警監控。在建筑行業中通用的增值稅控管手段無法適應,使得當前建筑行業稅收管理出現困境。
(2)跨地區提供建筑服務政策發生變化導致稅收管理困難
由于建筑業流動性較強,出現較多的跨地區建筑服務情況,原有的營業稅納稅地點改變,這就需要向當地地稅機關申請相關資料。實施營改增以后,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先在建筑服務發生地預繳,再到機構所在地申報納稅,能夠自行開具發票。在政策發生變化以后導致兩地國稅機關對應的信息出現不對等的問題,服務地點國稅機關不能及時掌握項目的實際情況,也沒有足夠征管手段,相對應的機構所在地情況則相反。
首先是建筑服務地國稅機關出現管理困難的情況。大多數建筑行業納稅者在建筑機構所在地開發票,而以票管稅的方式已經不適用。應用計算納稅額比已預繳稅額小時,預繳稅額抵減不完,這又出現了人為預繳稅款存在風險,出現延遲或少繳的情況。另外,納稅人少預繳稅款,需要去機構所在地進行足額納稅的申報,而當稅款發生轉移時,機構所在地國稅機關已經沒有政策執行動因的約束,通常不主動要求納稅人去建筑地點補交,退還多繳或下期抵減。此外,服務地國稅機關缺少執法權,導致稅收管理工作執行過程比較被動。其次是機構所在地國稅機關管理工作存在的困難。因為建筑項目地點較遠,機構所在地的相關部門很難獲得其他部門管理的信息,對于建筑工程規模、進度以及結算的實際情況還缺乏及時的掌握,所以難以有效監控跨區域項目,影響其執法權的運用,導致稅款延遲或是存在少繳稅款風險。最后是缺乏兩地國稅機關協調工作機制與信息交換平臺的應用,缺乏配套政策及工作協調機制的約束,金稅三期稅收管理系統也沒能實現跨省系統信息互通交換的目的,大多只能應用人工手段和其他紙質資料進行整合對比處理,這樣就導致信息完成度低、缺乏準確性,且總的工作量巨大。而信息不對稱又會使得管理失效,導致征管漏洞。
(3)缺乏建筑項目源頭的信息管理
首先是納稅機關不參與建筑項目招投標的前期管理工作,也缺乏與相關部門關于涉稅信息管理的溝通,不能第一時間掌握工程立項、規模等情況。其次是營業稅實施建筑業項目管理制度,納稅人需要主動登記項目信息,實施營改增以后制度沒能延續,稅務機關需要進行事后問詢或調查才能獲取工程的基礎信息,無法實現源頭管控。
(4)納稅人不適應新的稅制
實施營改增過程中發現,不少納稅人面對新稅收政策和計稅方式以及需要進行的一系列如報表填報等復雜操作中,容易出現執行錯誤的情況。此外一些納稅人還存在慣性的營業稅執行思維,無論是經營模式、組織機構以及財務管理的工作都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要求,導致進項稅額出現不合規、不合格的情況。最后是砂土石料等行業不規范,導致納稅人無法直接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再加上混凝土、砂石等優惠政策,導致建筑業有高征低扣情況,影響納稅人對新稅政策的適應,還會存在開虛抵增值稅發票或隱瞞收入的風險。
二、營改增后加強建筑業稅收管理的對策分析
(1)利用現有資源完善征管措施
當前增值稅發票電子底賬系統已經實現全國范圍內的信息共享,而跨區域的建筑服務中國稅機關能夠用增值稅發票電子底賬系統對施工方開具的發票進行查詢,為收入、義務提供時間等提供依據,進而將其與預繳稅款對比。還可以核實本地工程項目的情況,檢查施工方抵扣的專票是否涉嫌虛開,通過審核檢查系統與所在的國稅機關相聯系,優勢互補,完善異常發票的核查任務。報驗戶還能跨省進行納稅人狀態查詢,檢查其是否為一般納稅人或非正常戶,便于相關政策的查詢,提高管理效率。
(2)完善建筑業稅收項目管理機制
實施營改增以后,建筑業項目管理制度能夠發揮整合項目稅收信息的作用,從而解決建筑業管理對象和管理手段的關鍵問題,通過合同金額的達標確定重點的管理對象,并以建筑項目管理為支撐點,應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涉稅信息,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實施全方位的管理,最終達到精細化管理的目標。
(3)完善建筑業跨區域經營稅收管理措施
首先要加強兩地稅務機關工作協作機制的創建,如出臺異地提供建筑服務指導意見,將兩地稅務機關工作職責進行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實現無縫對接和風險管理。同時賦予服務發生地稅務機關具備一定執法權,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的要求強化管理手段。其次,要以建設單位作為義務人,做好跨區域建筑企業預繳稅款代扣代繳的工作。如建設方要以稅務義務發生時間進行代扣代繳預繳稅款的管理,推行以建設單位為主體的代扣代繳制度,達到減少稅務機關的稅務征管成本和強化源頭管控力度,減少稅款流失的目標。再者,要對跨區域提供建筑服務納稅人的代開發票,對跨區域提供服務報驗戶代開增值稅發票的服務,由納稅人提供預繳稅款憑證與相關工程的證明資料,向建筑服務發生地的主管國稅機關申請代開增值稅發票,通過發票電子底賬管理系統強化對施工方開具發票核實情況的管理,以便及時掌握發票信息,進行有效處理。
(4)完善多部門合作聯動機制
要進一步加強建筑業國地稅征管的合作力度,如開設培訓班或舉辦座談會,豐富交流學習的形式。還要健全多部門聯動建筑業綜合治稅機制,爭取得到當地政府支持,發展改革,創建信息溝通渠道與共享機制,形成部門間互相合作、信息高度共享和高效管控的局面。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營改增實施后建筑業稅收管理難的現狀,本文結合營改增后建筑業稅收管理存在的問題,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僅供相關人員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廷君.建筑業“營改增”后的稅收管理研究——以東營市為例[D].山東師范學,2017
[2]吳亞紅,韋善文.“營改增”后加強建筑業稅收管理的思考[J].廣西柳州市國家稅務局課題組,經濟研究參考,2017.3(21):16-20
[3]周炳.加強建筑業增值稅管理的探索——以周口市為例[J].稅收經濟研究,2017,8(25):114-115
[4]趙繼平.“營改增”背景下建筑業稅收管理策略研究[J].納稅,2019.4(15):66-67
[5]張陽.建筑業營改增后稅收政策適用中的問題及建議[J].稅收經濟研究,2017.4(19):179-180
[6]徐琳.關于我國營業稅改為增值稅的分析——以建筑業稅收管理難點及對策為例[J].中國商論,2018.1(12):142-144
作者簡介:孫國卿(1985—),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學歷:大學本科,現任職單位:河南五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職稱:中級會計師,任職職務:財稅科科長,研究方向:財務成本管理、稅務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