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盛慧 羅靈
摘要: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的最后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國人民一個都不能落下,鄉村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必須要大力推動鄉村建設,鄉村良好發展要做到產業興旺、生態適宜、鄉風淳樸、治理良好、生活富足。鄉村的振興務必要做到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要做到全面的系統振興全面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任務,同時要積極探索農村農業發展新模式,積極培育農村發展新人才,積極增加農村農業投入,加強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隊伍的建設,
關鍵詞:人才;文化;經濟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尤為重視農村的建設,始終把農村視為國家建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特別迅猛,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的工作重中之重,鄉村振興出現了“草木蔓發,春山可望”的蓬勃生機,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的最后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國人民一個都不能落下,鄉村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所以必須要大力推動鄉村建設,鄉村良好發展要做到產業興旺,生態適宜,鄉風淳樸,治理良好,生活富足。在今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要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今年要推動全國三萬個村莊一千萬農戶實現改廁等。鄉村的振興務必要做到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要做到全面的系統振興。“振興”二字何來,中國歷來講求“重農抑商”,在清朝之前一直是世界范圍內各行各業的老大哥,而一直農業也是被歷代統治者視為重中之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領先全球的,后來因為清朝統治者閉關鎖國的原因造成了落后于他國,所以全世界范圍內只有中國有底氣提出鄉村振興,但是現在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要發展是全面的發展,五個振興一個都不能落下。
一、鄉村振興“植”入人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闡述了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與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基礎的是農業發展問題,最難的是農村建設,關鍵點還是要落實到農民兄弟身上。三農不穩,天下難安,老鄉不富裕,小康難辦全,只有把解決好“三農”問題做為全黨全國工作的重點,把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農民兄弟的利益,實現系統化發展,要把鄉村振興“植”入全黨全國人民的心中,從全黨全國人民切實從內心重視三農問題,讓大家廣泛關注農村農業發展,讓廣大知識份子切實投身于農村的建設。全黨和全國各地政府一定要做好鄉村發展的宣傳工作,去農民兄弟中宣傳黨的惠農政策(例如:良種補貼和綠化補貼,流轉和承包補貼,鼓勵和引領務工農民兄弟回鄉創業并提供資金和技術補貼等)讓廣大農民對農村和農業充滿信心;同時解決好投身農村建設的基層干部和科技工作者的配偶工作和孩子教育問題,只有解決好他們的困難,才能讓扎根在農村的基層工作者放心工作,黨和國家應該設置農業方面獎項,讓投身鄉村建設的突出貢獻者充滿強烈的自豪感,讓更多的人才愿意扎根鄉村,讓更多的發展新思路新方案在最廣袤的農村生根發芽,國家加強培育高級專業化農業型人才,帶動農村從根本上發展,從長遠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宣傳好鄉村振興宣傳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從根本了解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來說可以算的上是“功在當下,立在千秋”。
二、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經濟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色,氣候天氣不同,人文環境不同。推動當地農村發展的產業鏈也不同,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因地制宜,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我們國家推進農村結構性改革,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方案。為什么我們要在不同的地方搞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村經濟發展點,正如古語云“南橘北枳”,把南方的橘栽種到北方因為當地的土壤,濕度,溫度等等的環境因素不同,在相同的外界耕種條件下,種出來的橘子水份和口感等遠不如南方。其實農村特色經濟的發也正是如此,在這邊發展行的通的方案在另外一邊行不通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中國重慶市忠縣根據當地丘陵地形,搬遷重點縣的情況在當地農村打造一個集生產,加工,交橘海新貿易,觀光,度假于一體的中國柑橘城,旅游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解決當地居民就業問題,同時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減少污染等起了一個積極推動的作用,該項目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較好的社會效益。但是如果把該項目照搬到別的地方,將變得毫無特色,產生的社會效益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經濟,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國鄉村經濟,是實現中國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三、用好現有鄉村人才,培育鄉村發展新人才
鄉村的振興,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科學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在解決人的問題,要想盡一切辦法讓更多的人才能夠去農村扎根,讓他們的科學技術在鄉村生根發芽,國家大力投入資金和為愿意到鄉村發展的知識份子提供良好的環境,鼓勵當地企業家回鄉創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讓到了鄉村的人才愿意留下來,讓沒有到鄉村的人才想到鄉村去發展,讓更多年輕人大學生愿意到鄉村去,去推動農村農業的發展,同時要培育儲備農業型人才,現在全社會出現了“70后不愿意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但是老一輩的農民學不懂新技術,很難去科學的種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百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培養新型農民,已成為當代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定要解決好“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怎么種好地”來探索農村種地發展新模式,加強農民科學種地的免費教學,讓更多的農民懂得如何去種好地。用好的政策吸引人才到農村建設,用好的方式培育人才,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四、發展好鄉村文化,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今天,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追求更上一個臺階,大力發掘鄉村文化建設,已成為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必不可少的一個任務,現在在農村地區調研顯示,很多成年人沉迷賭博,青少年精神狀況不佳,奮斗力明顯不足,對未來缺乏信心,所以說鄉村文化出現了黑化。現在農村普遍存在只管溫飽不管心理的現象,出現了精神發展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大力挖掘鄉村文化,提升鄉村文化,讓我們的腦袋富起來,不能只富我們的錢袋子,提高鄉村教師的質量,大力挖掘鄉村的的文化,讓農民兄弟更加具有文化底蘊。
五、建設美麗新農村
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把鄉村生態的優勢轉變為經濟新的增長點,以實現鄉村經濟和環境的同步發展,堅持以綠色發展為主,不以犧牲鄉村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建設生態鄉村不是只保護環境,而是環境和經濟同時發展,有的地方通過栽種茶葉果樹等,不僅保護了環境還提高了空氣的質量,保護了環境,同時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設美麗鄉村,同時也解決了農民功能的就業問題的。習總書記2018年全國人大會見山東代表團時強調:“農業強不強,鄉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自十八大以來黨國家始終把環境建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第一個百年目標已經到了最為關鍵時期,所以說要擼起袖子加油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進入關鍵時期,“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應對各種挑戰,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要堅持優先發展,全面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任務,同時要積極探索農村農業發展新模式,積極培育農村發展新人才,積極增加農村農業投入,加強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隊伍的建設,讓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好積極主動的作用,讓農民兄弟在鄉村建設中成為中堅力量,讓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漸變為現實,讓農民兄弟在鄉村建設中具有主人翁意識,讓廣大農民兄弟具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凝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兩個百年目標必定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