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蓮
摘 要:在宏觀上,商業倫理關系國家和政府的制度建構;在微觀上,商業倫理涉及企業等經濟組織章程的制定、制度的實施和社會責任的履行等。因此,構建一種新型的、具有新時代特征的中國商業倫理精神體系,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傳統道德;企業家;行為規范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146-01?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72.91? ? ? ? 文獻標志碼:A
朱德貴教授在新著的《新時代中國商業倫理精神》一書中寫到:最能體現中國商業倫理文化的就是中國商業倫理精神,它集中表現在“以仁為本”“以義制利”“禮以行義”“智者樂水”和“誠實守信”5個方面。
1? 以仁為本
《禮記·大學》中記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上述文字的大意是:別人有才能,應加以借鑒和褒獎;別人賢良,應由衷得喜歡愛護人家。但有些嫉妒之人則不同,別人有能力、技術,則心生嫉妒、怨恨,厭惡人家;別人聰明睿智,則千方百計阻撓,使其智慧不能上達上級領導層。所以《大學》中記載的“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就是這個道理。按照以上“以仁為本”精神的哲學意義,該書作者認為應從企業家對自身“仁”觀念升華的需要、對消費者和員工的需要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以及義務的需要3個方面出發,重新審視新時代提倡“以仁為本”精神的必要性。
2? 以義制利
在這些道德準則的指導下,采取“義”的行動才是“宜”的。那么,何謂“宜”?《說文》中記載:“宜,所安也。”在中國古籍中,與這種解釋相同的還有《詩經》和《呂氏春秋》等。
當今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尤其是AI技術)促使各企業不斷調整對未來市場的決策與規劃,導致企業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如何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踐行新時代的“以義制利”精神,該書作者認為,企業家應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反對商業欺詐,反對商業賄賂,禁止侵犯商業秘密。同時,企業家還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類型的商業歧視。
3? 禮以行義
“禮”是中國文化“明分”精神的體現,但是“禮”也蘊含著“和”之意。如《禮記》中記載:“禮之用,和為貴。”因此,“禮”的這種“和”的精神也具有治理風俗和順應民心的含義。在社會主義新時代,企業家如何踐行“禮以行義”精神?作者認為,企業家必須關注3個方面的問題,即遵守市場競爭規則、弘揚契約精神和樹立正確商務禮儀觀。
4? 智者樂水
孔子曾說過:“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篇》)”在這里,“智”顯然指的是明辨是非。企業家如何做到“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又如何做一位具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智者”型企業家,該書作者從提高企業家“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正確選拔和使用“智者”型人才3個方面提供了答案。
5? 誠實守信
孔子曾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缺少誠信,社會秩序必將一片混亂,難以維持。如果人人守信,則可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建立起相互信賴的和諧社會關系。凡事必須實事求是,這就是“信”。根據“誠實守信”精神的哲學意義,該書作者認為,企業家必須加強“誠心”修養、提高企業信譽和建立完善的企業誠信文化體系。
6? 結束語
朱德貴教授從儒家最高道德規范“仁義禮智信”出發,構建了一個嶄新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既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商業文化,也能為企業家提供道德行為指南,為政府改善營商環境提供政策決策依據,值得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