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郡如 張寧珊
摘要:文章通過查找歷史資料,進行歷史比較的方法對本輪中美間貿易摩擦對兩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做出分析。文章介紹了本輪中美間貿易摩擦的概況,其次梳理了近年來歷史上較為典型的兩輪貿易摩擦,分別為日美在1980年發生的汽車行業貿易摩擦以及中美在2009年發生的輪胎行業的貿易摩擦。通過分析這兩輪貿易摩擦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據以對本次中美間貿易摩擦對兩國的金融市場走向做出預判,并且給出一定的金融應對策略。
關鍵詞:貿易摩擦;中美貿易;關稅;金融市場
2018年是全球經濟動蕩的一年,美國不僅對內擴大供給,改善分配,對外也開始崇尚貿易保護主義、反對全球化,向各國挑起貿易爭端,從3月開征鋼鐵稅,引起盟友國不滿,反復進行談判無果,影響范圍逐步擴張,全球貿易摩擦持續升溫,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沖突逐步升級,從加征500億美元關稅到計劃進一步加征2000億美元,直至12月1日,中美達成共識,宣布暫時停止加征新關稅,反復的貿易摩擦對中美雙方的金融市場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一、本輪中美貿易摩擦過程
1. 2018年年初,美國依據301條款對國際貿易進行調查,3月22日在官網上傳了總統備忘錄詳細介紹了調查結果以及根據該結果特朗普總統下達的應對改進措施。根據備忘錄顯示,美國認為中國的貿易發展已經損害了美國國內貿易自身的發展,影響了其進出口貿易,尤其是鋼鐵等重要的制作業,而且“竊取”了知識產權,因而宣布將會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從而牽制中國進口貿易,并且呼吁其他國家共同抵制中國企業,同時限制其對美國的資金投入。
2. 次日,中國外交部及時作出回應,在第一時間準備對美國部分進口商品采取反制措施,加征關稅,展現了中國對于美國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采取不合理措施打壓中國貿易行為的不滿以及強硬態度。
3. 2018年4月2日,中國正式采取反制措施,宣布開始實施之前的計劃措施,停止對原來多項美國進口商品的減稅行為,并加征關稅。
4. 4月4日,美國也開始強烈反擊,正式公布了所涉及的商品名單,共計1333項我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中國在此情況下,緊接著也宣布了新一輪的加征關稅商品名單,涉及了制造、化工等多行業的106項商品。
5. 6月15日晚,美國宣布針對之前發布的價值500億美元的商品清單,采取分兩步措施加征關稅。第一步先對價值大約340億美元的商品采取措施,宣布將從2018年的7月6日起開始加征。而剩余的清單內的商品,在公開征求民眾意見后再決定何時加征。我國國務院也在當天宣布,預計擴大加征關稅的范圍,采取等額反制措施,準備同樣加征大約5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并且也將分兩步實施,第一步預計在7月6日與美國方面同步實施。此次再次加征已經不僅僅涉及制造、化工等行業,而開始涉及了農漁業等共計545項商品。
6. 8月1日,美國在已宣布的加征500億美元商品關稅的基礎上,計劃對額外的價值約2000億美元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中國也是始終保持強硬的態度,沒有做出讓步,計劃對更多美國出口中國的商品加征關稅,價值約為600億美元,加征的稅率在5%~25%之間。
7. 2018年11月份,中美貿易狀態顯示出緩和事態,美國邀請中國進行電話會議,中方也同意了此請求,雙方進行了電話會議。
8. 2018年12月1日晚,中美雙方在阿根廷舉行重要會晤。兩國就2018年發生的經貿問題進行了深刻而重要的磋商,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決定取消2018年以來宣布加征的關稅,推動雙邊經貿關系走向合作共贏的局面,避免兩敗俱傷。
二、近些年貿易摩擦對金融市場影響分析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間發生過大大小小的多次摩擦,較為重要的大多為美國與其他國家間的貿易摩擦。經過對歷史案例的分析發現,貿易摩擦往往針對部分行業,且短期會使市場產生一定的恐慌情緒,導致相關標的行情波動較大,但是這種交易情緒會很快平緩,長期來看,相關標的的走勢仍與宏觀市場環境和行業預期相一致。在此列舉日美、中美間的兩次摩擦。
1. 1980年日美汽車行業貿易摩擦
20世紀70年代,日本制造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汽車制造業的貢獻尤為突出。由于國內的需求已經滿足不了汽車業的供給,同時也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產業發展,日本開始擴大對其他國家的汽車出口量。據1978年數據顯示,日本對美國的進口汽車量超過了150萬輛,大比例占據了美國的總進口量,嚴重沖擊了美國國內汽車制造業的發展,美國政府不得不采取補助措施來激勵國內汽車制造業的發展。同時,美國也開始對日本采取牽制措施。一方面要求日本降低對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稅率,另一方面限制日本汽車出口美國的出口量。1980年日本減少了對美國征收的關稅,并在后期降低了對美國的出口量。
本次貿易摩擦持續時間約為3年左右,對美日間的貿易逆差有短期作用,但貿易逆差規模長期由國內外產業優勢和經濟結構決定,因而未造成太多長期影響。對于日本而言,在短期內,汽車出口額下降,對日本的經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關于匯率市場造成了日元的升值。對于美國而言,進口汽車的物價上漲給國內企業帶來了獲利的機會,短期內就業率也有所提高。
2. 2009年中美輪胎特保案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各主要經濟體經濟衰退,激發了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在此背景下,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增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中美輪胎特保案”。2009年4月,美國鋼鐵業萎靡不振,認為中國產輪胎的大量出口影響了當地的輪胎產業,因而申請對中國產乘用車輪胎發起特保調查。9月26日美國海關開始對中國輸美輪胎加征關稅,對中國輪胎企業出口造成了巨大沖擊,從9月的出口量720.9萬條猛跌至10月384.7萬條的歷史低點,同比下降46.6%。
從企業基本面的盈利數據來看,美國對中國進口輪胎征收懲罰性關稅,的確嚴重影響到了相關企業的盈利數據,造成了短期不小的沖擊,利潤不斷下跌,直至2010年年末才逐漸平穩。但是對股票市場的沖擊十分有限,9月宣布加征關稅后,A股相關輪胎企業股票價格全部下跌。商品市場方面,當日亞洲市場橡膠合約全線出現暴跌。但是進入10月后就已經恢復了前期跌幅,迅速反彈。
三、本輪貿易摩擦對中美金融市場影響的預判
本輪中美貿易摩擦有兩方面特征,一方面是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始終保持強硬立場從最初的 500 億美元,到 2000億,再到威脅對全部商品征關稅,無不體現其堅決的態度;另一方面是涉及行業眾多,區域間博弈仍在持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難以在短期消除。通過對本輪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分析,對未來兩國金融市場的走向做出預判。
1. 對中美股市的影響分析
美股: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美國經濟增長狀態較為良好,承受住了大部分的打擊,經濟恢復速度比預期要快,因而也帶動了全球經濟復蘇的速度。在此大環境下,雖然美國制造業的出口訂單減少,先導指標顯示惡化,但美國制造業受中國加征關稅的影響表現微弱,在短期內制造業PMI業上升的幾率較大。當然,如果未來中美仍舊選擇加征關稅,美國的凈出口額很大概率上會走下坡路,拖累美國經濟,導致股市的下滑。從整體狀況來看,美國的經濟處于晚周期,美股在現階段持續上漲的可能性較高,但是未來中美貿易如果持續摩擦,勢必會在一定程度調整美股結構。
A股:由于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涉及的行業在短期內會縮小出口規模,因而這些行業的凈出口額會在短期內下降。所涉及的行業包括食品飲料、輕工制造、有色金屬、紡織服裝、化工、電器設備、機械設備以及車輛,多數都為制造業版塊,因而制造業版塊的股市在中短期會受挫。相對制造業來說,其他版塊的股市目前并未受到太多波及,進出口額沒有過多的的變化。如果中美雙方和談失敗,可能會涉及到更多版塊。如果雙方和談成功,則八大行業的出口規模會逐步恢復,股市也將逐步回轉。
2. 對債市影響分析
美債:根據費雪方程,長期國債收益率等于短期實際利率加通脹預期。短期實際利率受到全球股市債市趨勢、全球經濟大環境、美國國內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由于全球經濟狀態回轉,美國國內經濟狀況恢復也超過預期,給美債收益率注入了向上的動力。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率處于不穩定狀態,上下波動,會給債市的收益帶來一定阻力,但相較于全球經濟狀況恢復所帶來的動力,綜合兩大方面的影響,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上行的幾率較大,大于下行概率,但是上行的空間有限。
國內債市:就目前加征500億美元25%關稅的情況下,我國債市并未受到太多影響。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經濟狀況比較穩定,具備一定的抵抗能力。我國自美國挑起貿易爭端后,就一直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不僅立即回擊反對美國加征關稅,而且據情況努力調整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注重疏通傳導機制,保證國際國內貿易正常流通,保持我國貨幣穩定,預計我國債市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保持著寬財政+寬貨幣+寬信用”的組合。另一方面加征的關稅涉及行業較少,對總體債市沖擊不大。但是如果征稅規模繼續上升,實施所宣布2000億美元的加征關稅甚至更多的話,勢必會拖累我國經濟發展,降低我國GDP。
3. 對匯率市場的影響分析
美元指數:迫于進口關稅的壓力,國內的生產規模會有所擴張,擴大出口規模,造成出口額大于進口額的貿易順差加大,使貨幣增值。雖然美國國內的通脹預期不穩定,但依舊抵擋不了美元指數持續走強的趨勢。但如果貿易繼續摩擦,從周期的角度來分析,美元指數在中期勢必會走弱。
人民幣匯率: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逐步完善,市場對于人民幣匯率預期相對穩定。從上半年來看,盡管人民幣仍舊處于貶值狀態,國內經濟增速仍舊相對穩定,匯率也未有大幅度波動。因此,預計本次中美間的貿易摩擦只會階段性的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市場情緒,但貶值壓力相對可控。
四、應對貿易摩擦的金融政策與方法
1. 加快產業升級轉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將美國針對高端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關稅政策轉化為倒逼機制,加快國內資本市場發展、知識產權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實施高端人才引進戰略,堅定不移地推進國內產業升級轉型。同時通過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降低金融風險,為后續改革騰出資源和空間。
2. 擴大對外開放程度,爭取實現合作共贏局面
第一、合理調整與美國貿易往來的開放程度,積極磋商解決摩擦與矛盾。在盡量不損害雙方利益的情況下,歡迎外商來我國投資合作,也鼓勵我國對外出口,適當提供優惠條件,實現雙方共贏。第二、在與美國保持好貿易伙伴關系的同時,也要促進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自由化程度應該越來越高。以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為抓手,強化與周邊國家之間的自貿區建設。發展與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國的多邊貿易關系。第三、加快推進國內自由貿易區與自由港的建設,提高國內貿易往來的便利程度。
參考文獻:
[1]張延群.全球向量自回歸模型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04).
[2]董德志.投資交易筆記(續)[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3]謝亞軒,劉亞欣.從貿易結構視角看中美貿易戰[J].China Bond,2018(04).
[4]劉語臻.貿易摩擦升溫對中美金融市場的影響[J].國際金融,2018(11).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