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亮 李因果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農村金融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而農戶大數據庫的建立則可以快速匹配農戶的實際經濟狀況,從而發展針對農戶的小額信貸業務,小額信貸的快速衍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的收入增長。為了研究我國小額信貸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聯性,文章以我國31個省市及自治區為研究對象,將我國地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利用面板數據對其進行實證分析,從而得出東部和西部地區小額信貸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均為顯著的正效應。而中部地區小額信貸對農民收入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并結合我國農村金融大數據的背景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小額信貸;農民收入;農村金融大數據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萬分注重我國“三農”問題,然而農民作為“三農”的主體卻依然面臨著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銀行、金融機構由于農戶征信體系的不完善向農村發放貸款的意愿不高,而農村金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既可以在確保農戶償貸能力的同時讓有信貸需求的農民快速用貸,也可以完善農戶征信系統,促進關于農戶的小額信貸業務的發展。因此小額信貸自2008年發展而來,對我國農村經濟產生了減貧增收的效應,并且正在不斷地壯大,而農戶作為我國小額信貸的主體,農民收入也必將受到小額信貸供給量的影響。
一、文獻綜述
這些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我國小額信貸與農民收入關聯性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這為全面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支持我國“三農”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由于數據指標和樣本時間的選取以及模型建立方法不一樣,因此所得到的這些研究結論略有差異。當前國內關于小額信貸對農民增長收入之間關聯性的文章大致分為以下兩派:
一是認為小額信貸與農民增收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王德釗(2018)通過對海南省進行分析得出農村小額信貸能夠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李旭鵬(2017)以環縣農村小額信貸的現狀及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為研究對象,通過回歸模型得出小額貸款額度每增加1個單位,農村收入增加2.845個單位。馮海紅(2016)基于山東省5年17個地市小額貸款公司的面板數據,通過農民的中介效應指標視角,運用面板數據等多種分析方法,得出了農村小額信貸對農民增收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的結論。
另一點則是認為農村小額信貸效率低,并未能推動我國農民收入的增長,即小額信貸對于農民增收并無顯著的正效應。孫玉奎(2014)調查我國關于農業的相關指標,闡述了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差距的關系,最終得出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與農村收入分配間的關系顯著性不強。張方群(2011)采用數據分析與統計等實證方法,得出當前金融機構的小額貸款投入與農民增收之間存在一定的顯著性,但是沒有有效地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
二、構建模型
從理論上來說,小額信貸投入的增加可以擴大農村發展的資金供給,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因此,可以推斷小額信貸投入的區域差異會對區域農民收入增長產生不同的影響。 為了實證檢驗這一影響, 本文基于 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被解釋變量,農村人均小額信貸為解釋變量,與此同時引進可能會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其他重要因素,包括農村人均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產值、農村人均耕地面積三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并將所有變量通過取對數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因此,反映小額信貸水平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的面板數據模型具體表達如下:
Lny=C+αLncredit+βLnAi+κLnGdp+ФLnLand
(其中α、β、κ、Ф分別代表農民收入的農村人均小額信貸、農村人均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產值、農村人均耕地面積彈性)。
三、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一)樣本選取與變量解釋
本文所研究的被解釋變量是農民收入(Y),這里用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表示。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按農村人口平均的純收入水平,能夠更為準確地反映一個國家農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解釋變量用小額信貸(Credit)表示,為了更好的反映小額信貸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本文將小額信貸按鄉村人口人均化。為能更好的研究小額信貸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本文結合所閱讀的大量文獻,引入了對農民收入有重要影響的其他因素作為控制變量,包括農村人均固定資產投資(Ai)、農業人均產值(Gdp)、農村人均耕地面積(Land)3個變量。
(二)平穩性檢驗
為了減少異方差的影響,現對所有的原始數據通過excel進行取對數處理,對所有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通過對三個地區的農村小額信貸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等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分別對五個變量進行原序列檢驗、一階差分檢驗、二階差分檢驗,我們可以分析得到:通過4種檢驗方法(LLC檢驗、IPS檢驗、Fish-ADF檢驗、Fish-PP檢驗)表明農村人民純收入(lny)、農村人均小額信貸(lncredit)、農村人均固定資產投資(lnai)、農業產值(lngdp)、農村人均耕地面積(lnland)五個變量在水平值下是非平穩的,而在二階差分的情況下除了中部地區lngdp、lnland和東部地區lncredit,其余均是平穩的。
(三)模型形式的選擇
1.F檢驗
混合模型或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通過F統計量檢驗。由以上檢驗結果可見,因為通過計算得出F值均大于Fa(T+k-2,NT-T-k),a=0.05,結論是推翻原假設,東中西三個地都應該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2.Hausman檢驗
個體固定效應模型或是個體隨機效應模型通過H統計量檢驗。我們可以看到,因為相應的P值小于0.05,結論是推翻原假設,所以都應該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綜合以上F檢驗和Hausman檢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應該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通過對2010~2017年我國東、中、西三個區域進行回歸分析,被解釋變量為農村人均純收入,解釋變量為小額信貸水平,控制變量為農村人均固定資產投資、農村人均產值、農村人均耕地面積。得出的東部和西部地區小額信貸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均為顯著的正效應。而中部地區小額信貸對農民收入的促進作用并不具備顯著性。三個地區的R2均為0.95以上,說明擬合優度很好。我國東部地區小額信貸對農民收入的P值為0,我國中部地區小額信貸對農民收入的P值為0.3491,我國西部地區小額信貸對農民收入的P值為0。
模型估計結果分析:
1. 東、西部地區小額貸款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中部地區小額信貸并不能顯著地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當東、西部地區小額貸款每增加1%,農民收入分別增長0.1573%和0.0608%,這說明加大東部和西部農村小額信貸投入量對于農民收入具有促進作用。這反映了我國小額信貸的支農效率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性。對于中部地區而言,由于農村信貸資金缺乏,不能有效滿足地區發展,生產水平較差,從而使得資金利用效率較低,因此其對信貸資金的消化能力相對于東部地區要弱。
2.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對西部地區農民收入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說明加大對農民固定資產的投資能夠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西部地區農民收入增加0.1346%,這是因為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支出可以進一步改善農村經營環境,提高農民生產條件,使得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因此農業產出會有所上升,農民收入自然會增加。
3.東中西地區的農業產值對農民收入的增加均具有顯著的正效應,其中,農業產值每增加1%,東、中、西部地區農民收入分別增加0.548%、0.3828%,0.4088%。農業產值越高,代表著農村經濟發展得越好,而農村經濟發展加速,對于農民來說將會極大地提升其自身的收入水平。
四、對策建議
如今互聯網金融發展十分迅速,需要大力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去構建并完善農村金融大數據以此來發展我國農村金融。由于東中西地區農民收入差距較大,可以根據東中西部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以區域為分界線建立符合其區域特征的農村金融底層信用數據平臺,完善農村誠信檔案,逐步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對當地農民放貸手續、條件、時間等事宜盡可能適度放寬,完善與補充相關信貸制度,提高信貸服務質量,盡可能降低農民貸款門檻同時放寬融資條件,并且可以適時推出有益于農民發展的信貸產品,努力為我國農村金融提供信貸支持,全力構建新常態下區域化農村金融體系。同時由當地政府機構利用國家現行政策,加大信貸資金的投入,帶動資金存量,提供更好的環境服務于當地農民,提供與農戶真實情況相符合的貸款,利用農村金融大數據來真正提高農民融資效率。
參考文獻:
[1]馮海紅.小額信貸、農民創業與收入增長——基于中介效應的實證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05).
[2]李旭鵬. 甘肅省環縣農村小額貸款發展現狀及對農民收入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7.
[3]張方群.農村小額信貸與農民收入增長有效性研究[J].商業時代,2011(24).
[4]孫玉奎,馮乾.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差距關系研究——基于農村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整體的視角[J].農業技術經濟,2014(11).
[5]王德釗. 海南省農村小額信貸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的研究[D].海南大學,2018.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