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婧 喬娟 耿甜甜 王靖雯 張世麗 董文平



摘要:文章選取了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鄉下灘村辣椒種植業的發展這一實例,主要圍繞2017年該村辣椒種植業成本與效益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發現當地被調查農戶存在辣椒種植結構不合理,市場信息不暢通,農業保險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并給出了相關建議,以期促進種植戶的收入增長。
關鍵詞:糜灘鄉下灘村農戶;辣椒種植業;發展
一、研究意義及現狀分析
農業發展關系到億萬人的溫飽,所以農業結構的調整越來越受到重視,辣椒等蔬菜的生產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產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對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鄉下灘村辣椒種植業成本與效益研究具有以下意義。第一、通過對當地辣椒種植業成本與效益的分析,找出使得被調查農戶辣椒種植業效益較低的因素,給出相關建議,使被調查農戶種植辣椒的效益得到提高。第二、找出被調查農戶在辣椒供產銷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優化供銷模式,增加農戶和經銷商共同利益。第三、對當地政府制定辣椒種植業發展的惠農政策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鄉下灘村位于靖遠縣城西北郊,東南接黃河,水源充足,適宜蔬菜的種植,有“隴上江南辣椒之鄉”之稱,據地方統計年鑒可知當地共有5741人,耕地面積25400畝,辣椒種植歷史已達二十余年,農業產值占全鄉總產值50%左右。辣椒種植業在糜灘鄉已成規模,對于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的“三農問題”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一)被調查農戶基本信息
此次調查了100戶農民,共有572人,被調查農戶的年齡集中分布于35~55歲,其中35~45歲的比例為35.29%,45~55歲的比例為52.94%;被調查農戶文化程度占比最高的是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為50.59%,初中與高中文化程度次之,分別為30.59%與18.82%;在被調查農戶中不同類型人口占比情況如下,勞動人口占比為56.82%,在勞動人口中務農人口占比為43.08%,高于外出務工人數占比。
(二)辣椒種植基本情況
據統計數據顯示,被調查農戶共有耕地面積624畝,其中辣椒種植面積497畝,辣椒種植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為79.65%;當地主要種植隴椒、亨椒、線椒、燈籠椒,各品種所占比例分別為83.53%、98.82%、45.88%、24.71%。 被調查農戶種植辣椒的技術主要來自于自身實踐和身邊的其他農戶,占比分別為98.82%,83.53%,從農業服務中心咨詢獲得經驗的農戶占比為5.88%,通過媒體等其他方式獲取辣椒種植技術的農戶占比為7.06%。
三、辣椒種植成本分析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為大棚,大棚主要由棚架和塑料膜構成,造價為5000元/畝,塑料膜每兩年更換一次,每畝大棚需要塑料膜70kg,單價為15元/kg,塑料膜總投入為1050元,用滿兩年后的預計凈殘值為108元,扣去凈殘值分兩年攤銷,每年攤銷471元。棚架造價為3950元,攤銷期為5年,平均每年攤銷790元。
(二)原材料和輔助生產費用的投入
根據辣椒的生命周期特點,將辣椒種植投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辣椒育苗期間(11月至次年2月)的相關投入;二是辣椒植株管理的投入;三是辣椒采摘(5~10月中旬)的人工投入。根據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可得到以下數據:
1. 辣椒育苗期間主要投入
當地育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農戶自己育苗,另一種是在育苗合作社育苗。問卷統計結果顯示有92.94%的被調查農戶選擇在育苗合作社育苗,即農戶自己買好種子在育苗基地育苗。
(1)種子的投入情況見表1。
(2)其他農資投入:其他農資投入主要包括苗盤90元/畝、育苗區租金250元/畝、營養土投入90元/畝,共計430元每畝。
2. 辣椒植株管理的投入
(1)人工管理:主要是打農藥、施肥和除草,均為自投勞動力,故不計入成本。
(2)農資投入:除水費外還有化肥、農藥、土壤改良肥(改善土壤鹽堿化問題)、地膜(給植株保濕)等農資投入,化肥主要包括二胺、磷肥和復合肥,投入分別為800元/畝,200元/畝,375元/畝,農藥、改良肥、地膜、水費的投入分別為為400元/畝、60元/畝、60元/畝、80元/畝。
3. 辣椒收獲期間的投入
5月份進入辣椒收獲期,平均每月采摘兩次。這期間主要成本為人工采摘成本,當地人工成本為12元/時,每人的勞動時間為8時/天,根據辣椒的產出情況可以將采摘期分為4個階段,5月為辣椒初上市階段,不雇傭工人;6~7月為辣椒產出高峰期,每次需采摘3天,需雇傭兩人,該階段人工投入為2304元;8月次之,需持續采摘2天,仍需雇傭兩人該階段人工投入為384元; 9~10月份為采摘淡季,無需雇傭工人,綜上辣椒采摘期間人工投入共為2688元。
(三)各品種辣椒總投入
各品種辣椒每畝總投入,包括各品種種子投入(見表1)和農資投入(見表2)。隴椒2017年的總投入為6479元/畝,亨椒2017年的總投入為6562.3元/畝,線椒2017年的總投入為6462.3元/畝,燈籠椒2017年的總投入為6666.5元/畝。
四、辣椒種植效益分析
雖然種植辣椒的收入是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據問卷統計分析可得56.47%的被調查農戶認為種植辣椒對于收入的提高起到的作用一般,同時有43.53%的被調查農戶認為種植辣椒可以顯著的提高收入,這說明對于大部分被調查農戶來說他們對于種植辣椒所帶來的收益并不是很滿意,所以被調查農戶種植辣椒的收益仍有待提高。
根據辣椒的價格變動情況,將辣椒的銷售期分為4個階段。5月為前期,辣椒剛上市,產量較小,市場需求量較大,價格較高;6~7月為中期,8月為中后期,這兩個階段辣椒產量較高,市場趨于飽和,價格開始逐步降低;9~10月為后期,辣椒產量下降,所以辣椒的價格有所回彈。線椒種植規模較小,所以價格基本穩定不變,燈隴椒生長周期較長,所以價格總體較高。
產量是影響種植辣椒收入的重要因素, 76.47%的被調查農戶認為近三年的辣椒產量穩定,23.53%的被調查農戶認為近三年的辣椒產量不穩定。影響產量的因素主要有農資投入(化肥、農藥等)、自然條件、種子質量等,其中主要影響因素是自然條件和農資投入。隴椒產量一般在6000~8000斤/畝,亨椒的產量一般在8000~10000斤/畝,燈籠量一般在4000~6000斤/畝,線椒的產量一般在6000~7000斤/畝。
五、辣椒種植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被調查農戶文化水平偏低,辣椒種植專業技術人才短缺
根據調查問卷分析可知,被調查農戶中有50.59%的農戶文化水平是小學及以下,30.59%的農戶是初中文化水平,剩余的18.82%的農戶是高中文化水平,被調查農戶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由于當地農業科技人才短缺,農戶種植辣椒的技術大多來源于自己摸索和其他農戶,而來源于農業服務中心、政府指導和網絡等其他方式所占比例很小,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在被調查農戶中甚至存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用藥偏差導致辣椒絕收的現象。
(二)辣椒市場供求信息不暢通,銷售渠道單一,缺乏辣椒保鮮設施和技術
在當地,辣椒市場供求信息不暢通,銷售渠道單一,而且當地并沒有儲存蔬菜水果的冷庫,所以生產的辣椒無法長期存放,容易腐爛,需要及時銷售。根據調查問卷數據統計可知被調查農戶認為影響辣椒價格的因素主要是辣椒產量和市場需求,當地辣椒產量較大,且市場趨于飽和,市場上的小商販對辣椒的需求量很少,加之農戶很少選擇將辣椒拉到市場上去銷售,而是坐等中間商來收購。同時農戶缺乏積極主動調查市場信息和尋找銷售渠道的意識,從而出現市場信息不對稱,不暢通的現象。由于沒有直接面向市場,農戶對整個市場的供求情況及價格波動并不了解,以致于農戶無法根據市場的變化快速做出反應,農戶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導致農戶種植辣椒的利益更多的流向中間商。
(三)農業保險體系欠缺,農戶風險轉嫁意識薄弱
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地缺乏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而由保險公司承保的保險并不能使農戶獲得安全感。被調查農戶中購買保險的人極少,而辣椒種植業是一個具有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弱質產業。種植辣椒從育苗到采摘結束的時間是11月至次年10月,辣椒生產周期較長,容易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購買保險可以極大的降低農戶的損失,而農戶卻不愿意購買保險,反映出被調查農戶的的風險轉嫁意識較為薄弱。
(四)產業化水平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辣椒加工產品的質量無法保證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當地僅有一個專門育苗的合作社與一個辣椒加工廠。辣椒加工廠由于規模較小,對辣椒的需求量并不大,且以低價回收質量不太好的辣椒,加工成辣椒醬,無法對當地辣椒種植業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
六、政策及建議
(一)加強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和引進辣椒種植的專門技術人才
政府應該加強指導,可以邀請辣椒種植方面的專家到下灘村來進行宣講和技術指導,以提高農戶辣椒種植的技術,減少農戶因技術不精導致的減產、絕收現象,同時,政府應加大人才培養的投入,針對性地去培養辣椒種植方面的人才,并且提供較好的待遇來吸引專業化人才。
(二)提升信息流通度
利用各類媒體向農戶提供辣椒市場的供求和價格信息,并且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當地辣椒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拓寬當地辣椒的銷售市場,農戶也應積極主動的通過各種渠道去調查以獲取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
(三)建立辣椒種植保險體系
政府需要在當地建立健全以政府為承保人的農業保險體系,因為相比保險公司來說農戶更信任政府,同時相關部門應組織宣講,提高農戶的風險轉嫁意識,促使農戶去購買保險,使農戶的損失達到最小,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戶的利益。
(四)政府應著手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對當地辣椒種植業起到了帶動作用,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是解決市場銷售難,辣椒積壓問題的主要途徑,也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政府應該把單一生產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形成規模較大的生產基地,進行辣椒的深加工,增加辣椒的附加值,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對深加工的產品進行嚴格質量檢查,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努力提高農戶的收益。
參考文獻:
[1]封超年,王少鋒,彭永欣.江蘇省小麥生產的成本差異與結構調整[J].農業技術經濟,2003(03).
[2]楊金深.無公害蔬菜生產投入的成本結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11).
[3]馬曉河.中國農業收益與生產成本變動的結構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05).
[4]王家農.我國大豆生產成本收益分析[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
[5]韓喜秋.江蘇省油菜籽生產成本與收益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8.
[6]蔣遠勝,等.四川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收益分析[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7(09).
[7]曽廣偉.河南小麥種植成本略降,收益顯增[N].糧油市場報,2010-08-14.
[8]趙大偉,陳建梅.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波動對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實證分析[J].學理論,2010(24).
(作者單位: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喬娟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