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航 徐颯 張黃

摘要: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和深入,供應鏈企業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必須根據當前的經濟形勢、環境保護政策、社會效益進行整體調整,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應用到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去,文章主要從理論分析的角度入手,討論了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構成及其影響因素,綜合內容構成和影響因素建立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
關鍵詞: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
經濟全球化推動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球化,倡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經濟領域的體現。21世紀,工業化和城市化在給人們帶來經濟快速發展和便捷生活的同時,也給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負面壓力。企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也被賦予了多重意義。
一、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內容體系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可持續供應鏈包括股東、員工、消費者和政府等主要利益相關者以及社區、非政府組織、媒體等次要利益相關者。這兩個層次的利益相關者構成了可持續供應鏈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對象,其內容組成如圖1所示。
(一)對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責任
政府是市場的監管者,企業的行為應該符合監管者所指定的一系列通關標準,這就是企業對政府的責任。股東是指通過向公司出資或其他合法途徑獲得公司股權從而對公司享有權利并同時需要承擔相應義務的人,是企業的第一利益相關者,企業需要對股東的利益負責。顧客是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購買者,他們對于商品消費的偏好引導著企業的經營行為和創新方向,企業對顧客的責任很直觀,一是質量,二是消費者權益。員工是保證企業正常經營運轉的執行者,企業要保證員工的切身利益。
(二)對次要利益相關者的責任
企業對企業所在地的社區具有社會責任,可以通過與當地勞動局和人力資源局展開就業培訓、優先錄用社區群眾為企業員工、支持社區開展的各項文體活動等方式履行。媒體是群眾監督的媒介,對媒體的責任實質上是對社會公眾的責任,從這個角度看,供應鏈企業應該定期向媒體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介紹近期履行社會責任的動態,報告其行為對社會、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非政府組織從事的是社會公益事業,提供的是公共物品,涉及眾多領域如教育、醫療、環境保護。企業符合非政府組織制定的關于環境保護和公益事業的規定,有利于更好的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樹立一個良好的企業形象。
二、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
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不是某一方的單打獨斗,而是一場集體的持久戰,會受到資源因素、協同因素、制度因素的影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企業如果要履行社會責任就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源,典型的有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沒有資源就無法推進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一)協同因素
可持續供應鏈的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是一種協同合作,涉及不同地域、不同產品或服務、不同企業功能。還要符合所以節點企業的發展戰略、利益要求。在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過程中,可持續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應當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如果供應鏈上任何一個企業發生社會責任缺失的情況,那么整個供應鏈企業都將面臨由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而引發的風險。因此協同問題關乎整個供應鏈的安危。
(二)制度因素
根據制度理論的觀點,外部的制度性因素會對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積極作用。制度因素對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規范性制度因素,例如行業規范、行業標準、企業社會責任評估體系等;二是管制性制度因素,體現在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強制執行上以及監管部門執法力度等。
三、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的構建
(一)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的內涵
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是一種以優化資源配置為基本出發點,以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為目的來構建企業、政府、社會三維一體的協同推進模式,其內涵是:企業、政府和社會組織作為主要推動力,以最大程度地實現三方的利益為目標,結合供應鏈企業的特點,構建三方互惠互利的企業社會責任推進機制。從字面上可以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有兩個關鍵的點,一個是協同,一個是機制。
(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模型的構建
為構建一個有效的推進機制,應從政府、社會、企業三個不同主體出發,在自律和他律兩個方面,構建一個結合供應鏈自律治理、政府和社會他律監督推進的三維一體的多約束機制。其相互影響、相互約束的關系具體表現為:政府為供應鏈企業提供引導,并監督供應鏈企業的履行社會責任,為社會提供服務;社會配合政府的相關政策,并對供應鏈企業進行檢驗與監督;在被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的同時,供應鏈內部也要對自己進行自律治理。
1. 可持續供應鏈治理機制
可持續供應鏈治理機制具分兩部分,一是供應鏈層面的治理;二是節點企業的內部治理。供應鏈層面的治理主要依靠以下五種機制的運行:一是信息共享機制,供應鏈內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經營運轉效率;二是實現供應鏈成員利益合理分配的利益分配機制,有利于穩定供應鏈成員間的合作關系;三是風險控制機制,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要時刻監督,及時發現由于履責不到位或由于過失忽視了而產生的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四是產品追蹤機制,從供應商采購環節開始對產品的生產制造、流轉、銷售全方位監控,做到每一個環節都能追蹤,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保證了產品的質量;五是產品召回機制,在商品售出后也要注意售后工作的執行,確保消費者的正常退換貨權益,對問題產品要實行批量召回,保證每一位顧客的知情權和賠償權并承擔可能產生的成本費用。
2. 政府引導監管機制
政府引導監管機制顧名思義,既有監督的職能又有管理的職能,體現了政府這一角色在市場的特殊作用。政府的引導和監管行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引導企業的履責行為;二是通過激勵與問責兩種不同的態度給予企業履責壓力;三是組織召開企業社會責任座談會、宣講會,加強企業管理層和普通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四是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強監管合作,避免出現監管盲點和地方貿易保護主義,執行公平、公正、公開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3. 社會監督機制
推進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同時也需要行業協會、新聞媒體、消費者等不同主體一起出力,實現全方位的監督。
(1)行業協會應發揮其在行業內的領導地位和功能,制定行業規范來引領整個行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責行為并督促企業實施。
(2)強化輿論監督,發揮主流媒體在社會的宣傳作用和思想引領作用,緊密關注企業的履責行為及產生的影響,特別是要重點關注一些大型的供應鏈企業的履責行為,積極宣傳企業開展的各項社會責任實踐活動,樹立示范企業,曝光違反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并予以嚴厲譴責。
(3)讓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消費者的心中,讓消費者從認識到理解再到運用企業社會責任來捍衛自己的權益,培養消費者的主人翁意識,讓消費者也參與到推動企業履責的行業中來。
四、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的實施
將協同推進機制落實到企業、政府、社會內外兩個層面的推進主體的實際執行上是構建協同推進機制的目的。
(一)內部推進
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在推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不能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作為面子工程、營銷手段,要真正考慮環境的長遠發展、社會的綜合利益以及消費者的權益,只有辦實事辦好事,才會真正贏得消費者的喜愛和信賴,實現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發展。
(二)外部推進
經濟上,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市場自發調節經濟的能力比較差,市場監管體制也不完善,企業履責缺乏主動性,因此,政府和社會要發揮相應的補充調節作用,對企業進行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政府對企業進行監管督促、公眾的監督都需要有法可依,所以制定并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法律法規,有著十分迫切的現實需要
(三)共同推進
良好的溝通是可持續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實現正常經營運轉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長久合作的必要條件。可持續供應鏈企業協同推進機制就是要建立起連接政府、企業、社會三方的有效的溝通合作機制。
(四)構建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推進的支撐體系
實現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的關鍵是實現企業、政府和社會的溝通協作,通過有效的溝通協作實現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這一整體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供應鏈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首先是承擔了它對社會、環境、政府的責任,其次是履行了對企業生存發展的責任,一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持久生命力的供應鏈企業也一定能承擔更多更大的企業社會責任,所以說研究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就是在為供應鏈企業自身謀利益、實現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海燕,方長春,代應.面向供應鏈的社會責任協同治理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09).
[2]周鮮成,賀彩虹.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4(02).
[3]龔志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及路徑選擇[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2(08).
[4]陳文軍,樂爍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J].財會通訊,2010(03).
[5]陳曉雯.基于企業、政府、社會的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研究——以義烏市為例[D].浙江師范大學,2011.
[6]胡安利.基于供應鏈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企業環境投資決策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12.
[7]戴君.中國企業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基于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視角[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
(作者單位:湖南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