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提高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是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近年來,我市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銳意進取,主動作為,在發展中促進優化,在優化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市積極作為,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95年的33.0:30.8:36.2,調整到2015年的15.9:42.9:41.2。隨著全市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到2006年已經下降到20%,到2015年已經繼續下降到15.9%;我市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工業經濟蓬勃發展。在工業經濟的帶動下,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提高了1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在加快城區經濟發展和促進服務業升級戰略的帶動下,總量規模不斷擴大,所占比重提高了5.0個百分點。雖然我市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較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比重仍然偏高,第二、三產業內部傳統產業比重較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仍需進一步壯大。我們要從戰略和長遠的角度出發,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和國家各項產業政策為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良好機遇,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根據先進國家、城市的發展經驗和相關理論,結合我市產業結構現狀,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在于努力構筑農業產業化、工業新型化、服務業現代化相互支撐,共同促進的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實現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互動融合、協同發展的產業結構優化格局。
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提升工業經濟對全市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一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向“高、精、深”的新型化發展。積極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嚴格控制初級資源類產品產能的擴張,著力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比重,拉長產業鏈,做精做深。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加快推進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結合我市的產業現狀,重點發展光伏、汽車零部件、精細化工、新醫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及產業集群;三是加快發展輕工業,促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要選擇資源豐富、具有一定優勢、行業基礎好、發展前景廣闊的行業作為發展重點,如農副食品加工、紡織、造紙、釀酒、飲料、日用金屬制品、日用玻璃制品等行業;四是加大農產品開發力度,進行精深加工。我市農產品品種繁多,產量豐富,我們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自己的特色農產品,提高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五是積極培育一批經濟效益好、帶動力強的大型工業企業。大型企業由于其自身具有規模優勢,資金、技術實力較強,在產業中居于主導地位,在帶動產業乃至整個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市必須要擁有一批經濟效益好、帶動力強的大型工業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培育和發展大型工業企業,一方面要加快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國內外的大企業、大項目落戶我市。另一方面要加快現有重點工業企業發展壯大。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重點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鼓勵重點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植一批具有競爭實力的名牌產品。加強組織領導,優化政府服務,及時解決重點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提升服務業的層次和水平。發展現代服務業,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認識新階段、新形勢下現代服務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要切合我市的實際,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的主體行業。一是加快港口建設,充分發揮港口的綜合物流系統樞紐作用,形成以港口為中心的現代物流體系;二要充分開發和利用我市的旅游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提升我市的城市形象,同時帶動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和商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三是加快發展信息、金融、保險以及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商務服務行業,促進服務業行業結構優化;四是積極發展文化、體育健身、教育培訓、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通過物流、旅游、教育、文化、醫療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興旺,不斷提升我市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影響力和凝聚力。
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支持和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一要進行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生產,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釋放農村勞動力;二要搞好農民外出打工工作,發展“打工經濟”,做好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工作,促進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三要創造就業崗位,提高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四要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吸引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五要加快城市經濟和公共設施建設,擴大城市容量,為農民工創造適合的就業崗位和生活空間。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農民的公共福利,使農民工能夠在城市安居樂業;六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
作者簡介:杜松(1982年生人),女,本科,錦州市審計與統計服務中心 121013 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