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
摘要: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改變傳統應試教育中僅僅關注教育性的教材編制模式,以大幅提高教育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其次研究了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之間的關系,最后,秉著兼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觀點,探討了將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教育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有效措施,力爭為教育者進行教材編著時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性;趣味性
與過去的小學生相比,當前小學生的思想已發生了質的變化——思想更活躍、思維更發散,興趣更廣泛。以往的應試教育中過度重視“教育性”的小學生語文教材已然過時。因此,為了適應21世紀小學生的思維特征,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教育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趣味性”,兼顧“教育性”與“趣味性”已成了大勢所趨。
一小學生的思維特征
小學階段對于廣大莘莘學子而言是特別重要的階段。小學生的思維既不同于幼兒園寶貝的稚嫩也有別于中學生的成熟,有著獨有的思維特征,本文通過實踐觀察和文獻查閱,總結出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有如下三種特征:
(1)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他們對外界的事物充滿了新鮮感,由于好奇心驅使,他們更愿意去嘗試和接受新的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比較強。如今的小學生經歷了幼兒園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基礎后,進入小學后能憑借自主能動性去接觸新奇的知識與事物,既激發了自己的模仿能力,又使自己具有較強的可塑性。
(3)小學生紀律性和耐心比較差。步入校園后,他們離開母親溫暖的懷抱,暫未形成井井有條的紀律性,耐心也相對比較差。
二小學語文教材中“教育性”與“趣味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教育性”是不可替代的。無論是小學階段、初中階段或者高中階段,語文一直是我們接受的教育中的重要課程之一,同時,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的傳承中,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教育性使我們能夠開闊眼界、增強文化底蘊、提高自身文學素養。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教育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趣味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摒棄以往古板式的語文教材編制模式,添加了“趣味性”,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更加輕松愉悅,開發腦筋,不但不會降低學習效率,反而能夠有效提供學習效率,達到教學目的。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材中“教育性”和“趣味性”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結合能夠使得教學更加順利。
三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通過前文所述,小學語文教材應該兼顧“教育性”與“趣味性”。關于如何將“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結合,本文通過訪談和實踐,提出了如下幾點措施,拋磚引玉,供廣大學者參考。
(一)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添設實踐互動環節。在小學語文教材的教學中,學完理論知識后,可以添加實踐環節,讓學生們設身處地去辯證地思考問題,能夠在探索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快樂地汲取知識。整個教學過程中,不但使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更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將“趣味性”與“教育性”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小學生對外界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也更容易和愿意接受新奇的事物。在授課時候,老師們可以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這樣能夠給予學生色彩、聲音等感官的刺激,吸引和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在幻燈片的切換中將理論知識進行傳遞。
(三)合理有效地布置課后實踐作業。傳統的應試教育授課和作業模式比較單一,枯燥,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隨著教學和課程的改革,實踐作業逐漸被廣大學者關注和接受,課后實踐作業也要根據課程的進行,逐步改變和深入,由單人完成作業逐漸向雙人和多人共同完成作業改變。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加強學生的合作協同能力,使學生充分體驗分享的快樂,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應在充分了解小學生的思維特征的基礎上,在重視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性”的同時,通過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添設實踐互動環節、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和合理有效地布置課后實踐作業等有效途徑,添加學習的“趣味性”。這不但是現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從小學生學習角度出發,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張琦. 論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D]. 中國海洋大學,2013.
[2] 趙云英. 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J]. 學術研究.2015(2).
[3] 查雅麗. 淺論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J]. 漢字文化.2018(3).
[4] 于海昕,周春玲. 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性與趣味性結合的原因與實施途徑[J]. 中外企業家.2018(14).
[5] 劉賢法.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解析[J].語文知識.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