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摘要:習慣是一種無意識的舉動,是人們在生活、學習過程中由于長期的重復而形成的。小學低年級時期若能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學生之后的學習與生活就會受到良好影響。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不但能使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不斷提升,還能使其口語交際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對之后的學習生活產生較大幫助。本文結合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實際情況,著重分析培養良好習慣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良好習慣;培養措施
一養成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書寫行為習慣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識字寫字,這也是語文乃至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培養小學生對漢字的學習產生興趣。筆畫、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等內容是漢字書寫的基礎,教師需要通過這方面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感受到漢字本身具有的形體美,使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漢字的韻味和內涵,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握筆及書寫姿勢,按照學生的年齡對其進行分層次訓練,使學生能正確完成正楷字的書寫,保證書寫規范、整潔、端正,并且保證書寫的速度。若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如何使用毛筆書寫漢字,使學生能進一步感受到漢字本身的優美與藝術感。教師應當重視學生書寫行為的規范性,保證學生在初步奠基階段能正確掌握書寫習慣。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總結自己在識字、寫字過程中找到的規律以及適合自己的方法,使小學低年級學生獨立識字能力不斷提升,并養成獨立識字、主動識字的習慣,使小學低年級學生在生活中也能開始學習自己見到的不認識的漢字[1]。
二養成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的閱讀行為習慣
閱讀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學生若想要不斷提升自身語文核心素養,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方式。學生閱讀主要分為兩部分: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課內閱讀是指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學習,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閱讀內容,使學生在預習時候便能夠了解課文內容。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安排多種閱讀方式,例如分角色朗讀、角色飾演等方式,均能有效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課文的內涵,很多預習中存在的問題便能利索地解決,這便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外閱讀主要是指學生對課外書籍的閱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習慣。需要注意的是,語文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單單依靠課堂教學中那些文章的閱讀與學習完全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興趣選擇閱讀繪本、小說等,使自己能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到更多漢語的語言組織、寫作技巧等知識。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動筆讀書的習慣,這個習慣是指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閱讀,學生可以在書籍空白處寫下自己閱讀某一段內容時的心理感受,使學生能實時記錄自己的閱讀心路歷程,待到重新閱讀的時候,便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除此之外,學生還需要及時將文中描寫優秀、引人入勝或優秀的詞句記錄下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文章的精讀,使學生能更好地完成閱讀[2]。
三養成小學低年級學生查看工具書的行為習慣
小學低年級學生本身語文知識積累較少,在遇到生字新詞時,往往沒有辦法憑借自己的語文知識儲備理解這些詞匯的意思,更無法聯系上下文解釋這些字詞的意思。因此,教師應當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查字典等工具書的習慣。部分詞語由于是新造詞或方言詞匯等,無法在字典、詞典里找到釋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查找與這個詞匯相關的詞素,之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匯的意思。部分詞匯本身為多義詞,字典、詞典上解釋的內容較多,因此,學生需要結合上下文內容與解釋的內容,之后才能確定這個詞匯用在文中這個地方具體代表什么意思。經過反復的學習與應用之后,小學低年級學生便能夠更好地理解詞匯的意思,即使在文中遇到生詞新字,也能猜測其含義,并利用工具書驗證自己的猜測。
四養成小學低年級學生敢于質疑、勤于思考行為習慣
小學低年級學生本身掌握的知識內容較少,在學習過程中,也常常會因此出現較多問題,除了教師提出的問題,便是學生自己學習中存在的疑惑。學生之間本身存在較大的個性差異,且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之間的思維方式本就存在區別,因此,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面對同一問題可能存在不同的見解,回答的結果也可能完全不一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應當按照所謂的“正確答案”要求學生,不要對學生產生責備,否則可能會直接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養成敢于質疑、勤于思考的習慣,使學生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提出自己出現的疑惑,并與其他同學在交流、討論與思考之后得出結論。對于整個過程,教師應當選擇正確的部分給予一定的鼓勵,使學生在教師的表揚中獲得學習自信心。對于其中存在問題的部分,教師可以適當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從而真正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只有始終保持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才能真正養成學生敢于質疑、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3]。
五養成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背誦行為習慣
朗讀背誦作為一種較為傳統的語文學習方式,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語感的培養、語言的積累等多方面有著重要影響,能有效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記憶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教材中的名篇古詩、優秀的范文以及學生閱讀中摘抄的好詞好句,都屬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應當熟讀并背誦的部分。童年時代背誦的東西往往會對人的一生產生影響,筆者至今仍然記得小學時曾經學過的課文內容。背誦行為不但能提升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還能使學生掌握更多寫作技巧,為之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人們所說的“死記硬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背誦,背誦的前提是熟讀,是需要學生在理解文章內涵與情感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的閱讀最終完成背誦的。學生的整個背誦內容不需要完全和課文一致,但重點字、詞、句、段則需要做到分毫不差。
六養成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的交流習慣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與人交流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所有人才需要具備的素質。小學生在入學之前本身便已經具備基本的交流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能正確糾正自己的語言使用習慣,規范自身的語言使用,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斷提升,同時學會傾聽他人的表達。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教學與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普通話,避免使用方言。
結語
根據文中內容可知,引導小學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能使其改變學習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并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文明習慣。這些文明習慣不止會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重要影響,還會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生活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小學生在家長與教師的雙重配合下完成學習習慣的培養,徹底消滅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出現的機會,為其之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任紀茂.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27):45+51.
[2] 于桂晶.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126-127.
[3] 楊彥軍.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J].成才之路,2014(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