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的旅游業發展雖遲,但發展較快,鄉村旅游更是越時空而越顯其獨特的魅力,城郊型鄉村旅游又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郊型鄉村旅游在迅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有關原住民利益的問題很突出。
【關鍵詞】 城郊型 鄉村旅游 問題
研究鄉村旅游的文章較熱,研究城郊型鄉村旅游的如何發展的文章較多,但是為誰發展,發展中原住民是否是受益主體,發展中原住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如何,這是本文研究的視角。
一、鄉村旅游、城郊型鄉村旅游的相關研究
鄉村旅游產生于19世紀中期的歐洲,1865 年意大利“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鄉村旅游的誕生。20 世紀中后期,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開始厭倦展現工業社會文明的大眾旅游,鄉村旅游得以大規模的發展。
我國的鄉村旅游萌芽于 20 世紀 50 年代,因外事接待,山東省石家莊村率先開展。 20 世紀 80 年代后期,深圳為了招商引資舉辦了荔枝節,取得了很好的綜合效益,鄉村旅游在全國各地展開。
鄉村旅游以鄉村自然和人文環境為依托,利用城鄉差異來設計規劃和組合產品,以滿足旅游者回歸自然、體驗鄉村生活等多種需求的一種旅游活動[1]。
城市郊區是城市環境向農村環境轉換、城市功能與農村功能相互滲透的過渡地帶。地理學界也存在環城休憩帶(ReBAM),城市邊緣帶(Urban ?fringe ?belts),城鄉結合部(rural-urban fringe)等提法。城郊型鄉村旅游是位于城市周邊的,一般以人文景點為依托以鄉村為載體,以城市居民為主要客源的一種鄉村旅游類型,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遍地開花,在鄉村旅游及整個旅游中占有重要的分量。
廖靜嫻的《我國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研究》(四川師范大學,2007)。分析了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探索我國城郊型鄉村旅游的深度可持續發展之路。王婧,高樂全的《城郊鄉村旅游發展探討》(中國商貿,2011,3)中指出城郊鄉村旅游開發,容易走入三個誤區,現代化誤區、模式化誤區和標準化誤區,提出了改善城郊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的對策。吳茜,孫潔的《城郊鄉村旅游社區發展中土地流轉模式研究》(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重點研究了土地流轉模式。
研究事涉城郊型鄉村旅游中有關原住民的問題。有張丹鳳的《基于城郊型鄉村旅游影響的居民感知研究--以武漢石榴紅村》(中國地質大學,2010)。冉燕的《我國城郊鄉村旅游運營模式研究——基于主體的視角》(改革與戰略,2017,9)。陳永勝的《基于主體視角的上海城郊鄉村旅游經營模式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陳曉波的《探索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之路》(經濟日報,2013-4-09)等。雖然能從不同視角研究我國城郊型鄉村旅游,但是涉及到原住民的研究還比較零散、單薄,還有待整理、深化。
二、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原住民相關的問題現狀
(一)相關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國家, 最開始主要用來解決公司的治理模式問題。1984年, 弗里曼在《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書, 明確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的管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要求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活動時, 綜合考慮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鄉村旅游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產業, 涉及眾多的利益相關者, 關于鄉村旅游的利益相關者, ?其主要利益相關者有當地社區居民、旅游者、當地政府以及非政府企業。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人民觀得到了新的發展,從“權為民賦”到“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做主、讓人民群眾受益、讓人民群眾滿意,真正使群眾成為利益的主體”。
(二)相關的現狀問題。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一些事涉原住民的問題,既有一般鄉村旅游問題的普遍性、代表性,又由于所處位置、所受的影響的原因,有些問題更加特殊,有的些矛盾更加突出。
在鄉村旅游開發中,在市場化的運作背景下,大部分農民都不具備資金、財產、智力等生產投入要素,土地是他們唯一資源和希望,但是很多地方以征用的名義低價買斷土地,農民失去了土地作為股本分紅的依據,農民在征地中的對抗事件時有發生;加之靠近城市的特殊,地價升值明顯,矛盾更加激化。
旅游景區的規劃建設需要根據當地實際,需要挖掘當地的文化,城郊型鄉村文化既富含鄉土農耕文化,又多擁有歷史文化底蘊(歷史事件發生地、歷史人物的生活地、工作地)。當地原住民是當地歷史的親歷者和繼承者,是當地文化傳承人和守護人,對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對故土的先賢軼事更有情感、更加熟悉,但規劃建設中往往過于倚重外地專家。
城郊型鄉村旅游地相比一般鄉村旅游地市場化要素更多、市場競爭更激烈,原住民可能在年齡、學歷、技能等等方面不占優勢。在旅游地光環的背后成為新的失業群體。這既與利益相關者原理相左,也不符合我們黨的人民觀。
城郊型鄉村旅游原住民由于靠近城市,易受城市生活影響,追求享受、自私拜金,反而喪失勤勞、寬厚、善良的傳統美德,這既是對自身資源的一種放棄,也與鄉村文明建設格格不入。
(三)案例地實證。江蘇省東臺市西溪旅游文化景區位于東臺市西郊,西環路邊,以西溪古鎮為核心,下轄兩個社區三個村,是典型的城郊型鄉村旅游地。
景區開發前期原住民的土地以兩萬多一畝的價格被征收了,輕易地失去了了土地,政府以兩百萬一畝賣給開發商,貌似較小的成本,成功地進行了商業運作,或作為一種重要的融資渠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景區發展所需的資金,有其積極的意義,但是方式還是過于簡單,考慮不太全面,原住民不僅失去的是土地,而且失去的是主人翁的地位、主人翁的心態,調查中有不少原住民有不滿和逆反情緒,景區的發展與自己無關和對自己生活的擔心。
景區的建設中,大規模的拆遷,對幾代人甚至上百年生活場所缺乏必要的保護、對其生存方式存在粗暴干涉,統一整齊宋代風格的古代建筑,全國各地到處可見,建成后毫無生氣,空空蕩蕩,沒有對地域文化的深沉挖掘,沒有從當地群眾中吸取養分,也是投資上巨大的浪費。
景區的運營中,建成了江蘇省影視基地,拍攝了一大批優秀的影視節目,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從影視的策劃、制作、拍攝等環節與當地原住民沒什么關系,原住民的生活境況沒有從景區的發展得到改善、提升。景區梨木街業態經營,原老子號店沒有得到傳承,西溪古鎮自漢代起延續二千多年,是兩淮文化海鹽文化的發源地,南宋建炎后,黃河奪淮入海,滄海桑田,此后一直是魚米之鄉,農耕文化發達,小街40幾戶人家從事梨木生意,家家門庭若市。兩千多年來,古鎮一直與繁華俱在,古鎮的三百六十行長家,一年輪流吃一天,可見歷史上的西溪多么富裕,放棄如此多的歷史文化資源、看不到原住民文化命脈的延續性很可惜,倘若招商引資,發展其他項目成功了,原住民也不應該是不相關的外人。
三、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原住民相關的問題思考
(一)土地流轉中保障原住民長期受益。整體上原住民的土地是流轉而不是一次性買斷,具體上要從流轉的分類選擇、流轉的規范、流轉的長期法律保障等方面著手。首先應根據不同的旅游開發模式選擇有針對性的土地流轉模式,目的都在于通過旅游開發中的合理土地流轉使當地經濟合理有序發展、原住民受益。其次是建立合理規范的流轉機制。構建土地流轉管理辦法,規范流轉,保證流轉過程中原住民權益不受侵犯。最后是明確用地產權關系,依法確立用地流轉行為的合法地位,確保原住民長期土地權益。[2]
(二)規劃建設中傾聽原住民心聲。注重原住民的心聲,注重本土人才,注重本地各部門意見。在全國大規模開發旅游的進程中,專家項目多,時間有限,不要過于迷信什么什么資質的設計院,要看具體規劃人員,遇上從項目經理到設計人員普遍水平不高的不在少數,花費大量資金是一方面,關鍵許多設計不符合實際,像西溪古鎮本處于堤西低洼地區,還要大力發展低下空間(19年8月匯報會恰逢作者實習在場),是照搬其它地方的設計,既沒吃透本地各部門專項規劃,也沒有深入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
(三)運營中讓原住民享受發展的紅利。發展要讓當地農民受益,影視基地可以大力用本地群眾充當演員,講述本地故事,演繹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古鎮梨木街不是清一色拆遷、安置、完事,另外招商、投資發財、與當地居民無關。該保留的建筑保留、該保存的生活方式保存,有意義的老店重建,讓古鎮更有文化,更有人氣,更具獨特魅力和持久生命力。
(四)思想上重視原住民的教育。城郊型鄉村旅游地原住民既有農民的淳樸、善良,又接近城鎮,受市場經濟沖擊,不免思想出現上出現拜金、享受等滑坡現象,加強思想教育、傳統文化熏陶勢在必行,鄉村文明建設要加大投入、加強力度。
結 語
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中有關原住民的問題要在習近平新人民觀的指導下深化、落地,要在政府主導下全社會通力協作下開展。城郊型鄉村旅游中涉及原住民問題的研究目前還很不足,由于筆者水平有限,針對一些突出問題,拋轉引玉,以期形成可行的認知、方法,探究解決問題之道,助力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以原住民問題為紐帶帶動生態、社會等問題的解決,促進鄉村振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劉楝子.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綜述[J].現代經濟信息,2017(20).
[2] 吳茜孫潔.城郊鄉村旅游社區發展中土地流轉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
作者簡介:李國云,男,漢,江蘇東臺,研究生,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區域文化與旅游
項目基金: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資助項目。項目編號: CX2019SP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