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內金融市場的競爭壓力在不斷增大,金融業務創新這項舉措可以有效且快速的提高銀行的競爭能力,但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在進行創新時都出現了影響正常經營的問題,這些問題無疑會提高運營中的風險等級,較高的運營風險等級會影響銀行的正常運營。本文就國內商業銀行進行創新的現狀、問題及風險控制進行探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問題;風險控制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商業銀行可辦理業務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同時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因此,對金融類業務的創新是唯一能夠快速提高當前商業銀行自身競爭能力的方式,但我國商業銀行所進行的金融服務創新效果并不明顯,而且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提升了銀行在實際經營當中的風險。我們從當前已有的金融類業務創新實例中可以發現,國內所進行的金融類業務創新有較高的風險,金融服務創新作為一個全新的發展理念,國內的諸多銀行還需要對此進一步的探索。為此,商業銀行必須要結合自身狀況進行金融服務創新,這樣能夠降低金融創新所帶來的風險,并提升對提前防范風險的能力,這樣才有利于國內銀行金融類業務的發展和運營。
一、國內目前金融創新現狀
(一)對中間業務類金融產品進行全面創新
最近一段時間,我國的商業銀行全面鞏固了傳統中間業務,并在這方面小有成就,許多銀行還結合當前市場的需求實現了對新型業務的開發和推廣。除此之外,部分商業銀行還進行了遠期利率、利率調期等多種可行業務的開發。通過創新業務的開發和辦理來掌握客戶信息,實現對客戶資源的充分利用,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同時我國的商業銀行還研發出三款適用于國內市場的新產品,這些舉措為我國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及結算種類提供了豐富的發展渠道。
(二)負債型業務進一步創新
我國在實施金融服務創新的過程中,實現了將金融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許多銀行還對這類相關業務拓展,比如加大科技方面的資金投入,依據當前的社會環境建立電子支付、清算以及網上轉賬系統,推出了諸多具有多功能的金融工具,從而實現了資本市場的資金回流,同時豐富了銀行發展的資金來源和資金渠道。同時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內部管理系統以及風險管理系統,大大的降低了商業銀行在遇到風險的經濟損失,提高了對這類風險的防范能力。
二、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所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產品創新問題
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在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時,常常是以產品為核心,而不是以客戶為核心,即通過產品去尋找相應的客戶,而不是根據客戶的要求來開發和設計金融產品。
除此以外,部分商業銀行在金融產品的創新當中也存在如下問題:
(1)銀行在進行產品創新時,只重視產品規模,忽視了產品本身能夠帶來的收益,只是一味想要產品提高自身在市場當中的名氣,擴大銀行在市場中的市場范圍,這就使得銀行所開發出來的產品不符合客戶的要求。
(2)商業銀行在開發金融產品時,并沒有進行到市場中進行調查和分析,只是按照銀行自身的利益來開發產品,這就使得開發出來的產品沒有前瞻性,導致市場上出現大量不符合客戶要求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產品失去了金融創新的意義,不利于銀行的發展。
(二)金融產品類型單一
我國在金融服務創新方面還處在發展階段,而西方國家的金融服務創新體系較為完善,通過對一部分歐美國家的研究可以發現,他們在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時,不管是以用戶需求為核心,還是以自身發展為核心,所開發的金融產品都具有一定的特色,這些金融產品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他們自身快速、穩定的發展。反觀我國,各家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種類雖然多,但本質上依然是屬于同一類型—結算類、代理類和集資類,只是按照自身的情況改了個名字罷了,產品結構和服務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這些產品很難吸引客戶前來投資,再加上產品的類型單一,銀行與銀行間的競爭程度也在不斷提升,降低了商業銀行的利潤率,不利于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
(三)產品結構不科學
在我國目前的金融產品創新中,依然有產品結構不科學的問題存在。在許多歐美國家當中,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都是從資產類、負債類等產品出發,實現對金融產品的全方位創新,以設計出更為科學的產品結構,繼而推動銀行發展。我國的商業銀行進行產品創新時,常常以存款工具為主,雖然中間產業創新已經達到標準,但與西方國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一些新型的金融產品,我國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異。通過統計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我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28%,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中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39%,最低的為興業銀行,占比只有16%。而國外的主要銀行中間收入占比最低也在20%以上,最高的甚至占80%以上,而平均占比40%以上。由此可見,我國的產品結構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
(四)金融業務與其他技術的融合度較低
我國近年來在計算機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許多行業都融合應用了大量的相關技術。而在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中,雖然也運用了一些科學技術,但并沒有大量運用,導致銀行內金融服務科技含量較低。這一問題的出現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1)資金投入力度不足
在金融創新時,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只有保證資金充足,才能有效提升銀行金融業務的質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我國許多商業銀行只是重視銀行的推廣,他們認為只要將銀行推廣給消費者就可以為自身創造收益,這就使得銀行在金融產品開發上的投入不高,遠遠低于銀行在推廣上的投入。
(2)工作人員專業素質不高
我國當前很多銀行內部員工綜合素質不達標,許多員工只是掌握部分金融知識,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除此之外,對科技類的知識了解也不深,這就使得銀行對科技技術方面不夠重視,造成科技技術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金融服務當中。
三、當前國內進行金融服務創新中所存在的風險
(一)信用風險
銀行想要長久的發展,信用的好壞往往會起到關鍵作用。商業銀行在進行金融創新或退出新的金融產品時,都會出現一定的信用風險,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銀行的信用等級,從而增加銀行的運營風險。除此之外,現在許多商業銀行所發行的新型產品,相比與傳統的儲蓄業務有更大的風險,特別是一些透明度不高的產品,在金融產品辦理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客戶獲取信息不及時的問題。再加上許多銀行的金融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對銀行工作人員的管理監督能力較弱,導致在辦理業務時可能會出現風險,影響銀行未來的發展。
(二)技術風險
近幾年我國的互聯網技術在飛速發展,金融在應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商業銀行服務信息化以及金融管理數字化,我國金融產品的創新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來實現的。計算機技術的大量應用就會出現安全隱患,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在廣泛應用后,這種安全隱患也可以出現在其他使用該技術的領域。計算機技術在不斷的發展,所以相關技術的更新也是非??斓模绕涫切屡f技術交替時,許多銀行的相關技術更新不及時,這樣的話銀行系統就會產生較大的安全風險,比如許多不法分子利用新老技術交替時的漏洞進行詐騙或盜取活動,這些違法活動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違法活動會對銀行的安全運營及發展帶來阻礙。
四、金融服務創新過程當中的風險控制
(一)優化服務加強風險抵御能力
在進行金融創新時銀行要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盡量降低出現影響銀行經營的風險。銀行在進行金融創新時,不能只顧眼下的利益,而忽視銀行的長期發展,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金融創新方案,從而降低風險。在進行金融創新前,要對市場進行調研,通過決策來規避金融創新可能遇到的風險。除此之外,在金融產品的營銷上也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來規避風險,積極分散所有可能遇到的風險問題。想要有效地規避金融服務創新中所遇到的風險,就要對風險實施精準控制。因此,商業銀行在制定金融創新政策時,要積極進行市場調研,結合自身的發展規劃,制定一套合理的金融創新計劃,同時提高對風險的防范意識,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
(二)強化技術實現風險評估
在金融創新時,銀行內部要結合現有的計算機技術,實現對相關信息的快速獲取,并在內部實行數字化管理,以保證所取得的信息的真實有效。以銀行內部的會計信息來說,應用計算機技術對其進行監管可以快速處理和監督風險。利用計算機技術還可以幫助銀行對風險進行科學的評估,幫助銀行制定金融創新計劃。除此以外,銀行還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一個健全的風險評估體系,這樣銀行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金融創新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使銀行在第一時間就能夠解決所出現的問題,降低由于風險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保證金融創新計劃能夠順利實施。商業銀行還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對員工進行培訓,定期對銀行內部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銀行內部人員的對風險的處理能力,為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計劃實施提供優秀穩定的人才保障。
五、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雖然在金融業務的創新中一定的進步,卻也面臨著大量問題,這些問題背后往往有著不小的風險,這些風險的存在不利于銀行的長期運營。因此,商業銀行需要結合自身和市場的狀況,深度我國在剖析金融創新中所遇到的問題,制定合理地金融創新計劃,同時采用各種規避風險的措施,提高銀行整體的風險意識,從而盡可能地降低風險,只有這樣,商業銀行才能順利發展,逐步實驗出一條適合國內商業銀行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王永海,章濤.金融創新、審計質量與銀行風險承受——來自我國商業銀行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4,(4):81-87.
[2] 中國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課題組,李曉虹.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及其風險防控的研究[J].浙江金融,2014,(9):4-10.
[3] 孫天一,左悅,陸筠庭.上海自貿區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現狀研究—— 基于區內銀行的實地調研[J].亞太經濟,2016,(3):24-29.[4] 蔣雨亭,史彥澤.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力與監管制度的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16,(11):51-58.
[5]彭秀.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商場現代 化.2016(11)
作者簡介:梅亞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