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國家之間的政治、文化、軍事和貿易等的聯系也變得日益緊密,而一個國家的形象如何,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本國的發展。中國國家形象在印度的塑造對于中印關系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印度民眾了解中國的主要渠道便是本國的主流媒體,媒體報道往往會帶有導向性,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印度民眾的對華認知,所以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國家形象 印度
一、前言
在改善中印雙邊關系上,一方面需要政府當局的努力,兩國政府應共同維護良好的周邊環境,同時媒體也應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以增進兩國的之間的了解。而印度民眾了解中國的主要渠道便是本國的主要媒體,媒體報道又往往會帶有導向性,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印度民眾的對華認知。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往往會充當“標題黨”,可能最終導致印度媒體的報道失真。作為印度民眾了解中國的最重要的渠道,印度主流英文媒體在塑造中國形象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的報道也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印度官方對中國的態度,甚至有時充當印度政府的喉舌。
對于印度的兩大主流英文媒體《印度時報》和《印度教徒報》來說,他們如何開展對華報道,他們所呈現的是一個怎樣的中國形象,以及我們應該怎樣客觀解讀他們所報道的內容,是值得探究的。本文選取2017.1.1-2017.12.31期間,兩家印度英文主流媒體的官方網站上的涉華報道作為研究樣本。
二、主流媒體對華認知及其對中印關系的影響
兩家媒體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趨同性,都在7月份的涉華報道中達到了頂峰,主要因為在2017年6月26日這天,中方在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時,遭到印軍越線阻攔。印度媒體26日報道稱,印中邊界緊張局勢再現,中國軍隊越界進入印度領土,并毀壞了兩座地堡,引發中國軍人與印度軍人之間的推擠。這是繼2013年和2015年兩國在邊界對峙之后的又一次中印邊界對峙沖突事件。在兩家媒體有關這次的邊界對峙的報道中多次引用中國外交部的話,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中國在自己領土修路的領土主權,同時將印度這次的邊界對峙形容為一種對我國領土的“入侵”,從印度媒體的報道上來看,大體上也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對于此次洞朗邊界對峙的反應和態度,而且從時間上看,2017年此次的中印洞朗對峙時間長達兩個多月,遠遠超過了發生在2013年持續21天的“帳篷對峙”事件。所以,如此長時間的對峙,再加上印度媒體對此次事件的跟蹤報道,導致中印雙邊關系陷入低谷,給本就復雜多變的中印關系造成更壞的影響。
印度媒體方面還不時發表具有挑釁性的新聞報道,《印度教徒報》其中一篇新聞報道的標題就這樣寫道“印度準備好應對一切挑戰”,這樣煽動性的標題只會鼓吹印度的民粹主義,并且進一步將中國視為“假想敵”極易挑起雙邊沖突事端,給人一種戰爭迫在眉睫的感覺。媒體的新聞報道還寫道“中國在直接違反規則,進行道路建設”,給人一種中國是在我行我素地辦事,把中國塑造為規則的破壞者。而一則來自《印度時報》網站新聞標題這樣寫到“中國引用62年的那場戰爭來告誡印度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這樣的表述只會讓印度民眾更為憤怒,認為中國這是在盛氣凌人,展現的是一種家長式的教育姿態,這樣的一些標題不僅會激怒印度的民粹情緒,而且對于勢態的好轉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其塑造的也是一個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中國形象。
《印度時報》的另一個報道數量的高峰出現在2017年的10月,這個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這個月里,主要的涉華新聞都集中報道了這一事件,相比于《印度時報》對十九大的大肆報道,《印度教徒報》對十九大的報道就顯得比較少了。在涉及到十九大的報道中,印度媒體主要就“習近平連任”、“復興中華”、“習近平的3個小時的講話”“習近平思想寫入黨章”等內容進行了報道,當然還談論到一些負面的新聞比如“習近平挫敗政變人士”以及“中國的異見人士對于十九大的看法”等等,可以說是褒貶不一吧,有關十九大這部分的新聞內容主要還是在集中展現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地位,以及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和中共的領導地位,大部分的報道內容也是客觀地陳述了事實,并沒有蓄意的抹黑中共的十九次代表大會。同時也看到,印度媒體對中國的十九大有如此高的關注度,更從側面反映了印度媒體對于中國政治局面的關心。從塑造中國形象方面來看,中國的政治體系不同于西方其他國家的政治體系,中國屬于共產黨一黨執政,全國忠于黨的絕對領導,印度媒體對中國的十九大進行詳盡的報道,有利于印度民眾了解中國的政治體系,了解中國的政治模式,對于中國形象的完善認知是有利的。
三、結語
通過對《印度時報》和《印度教徒報》兩家主流媒體新聞網站有關涉華報道的分析來看,印度媒體所塑造的是一個在自己核心利益方面表現強硬,但在國際雙邊關系的問題上又具有一定合作精神的中國形象,總體而言,中國形象在印度人民心中并不是特別好,當然這和媒體的傾向性新聞報道是分不開的。
國家形象的積極構建不僅可以讓國家在國際環境下獲得更多的贊譽,獲得他國人民對該國價值觀念的認同,同時也會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產生很多其他的溢出效應。就民心相通這一點來說,中印兩國之間能做的還有很多,雙邊的合作也有很大的潛力。要完善整個合作交流的機制,要做到這一點,僅僅經濟貿易上的交流是不夠的,中印兩國的新聞媒體的宣傳勢必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良好的新聞媒體互動才能夠讓更多的印度普通人民了解中國,喜歡中國,真正做到中印人民心靈相通。
【參考文獻】
[1] 徐小鴿.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問題[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02):35-45.
[2] 明安香.關于國家形象傳播的思考[J].對外大傳播,2007(09):38-41.
作者簡介:譚力川(出生年份—1995),性別:男,籍貫:四川綿陽,
民族:漢族;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云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印度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