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藏傳佛教中出家女性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逐漸增多,對藏傳佛教的發展影響越來越大。而相對應的“革洛”者的比例也明顯提高,了解她們的日常生活、出家原因以及還俗原因,以此來分析當代社會體制下宗教女性們的修行所遇到的機遇和障礙。通過實地調查和訪問,了解她們的宗教地位和社會身份,通過分析女性的特殊心理,以及從宗教的角度來分析出現“革洛”現象及原因,讓世人對她們少一份偏見,多一份包容,希望全社會來關注這個特殊而又無奈的女性群體,通過對此話題的關注,希望能喚起“革洛”女性自我主體意識。
【關鍵詞】尼眾 革洛 社會地位 調查 社會態度 宗教地位
引 言
藏民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其中藏族女性對于修持佛法尤為虔誠,所以在藏族文化史上,出家女性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于對女性偏見的歷史烙印的影響,浩瀚的藏文史籍中,關于藏傳佛教出家女性事跡的事跡可以說微乎其微,往往只是只言片語,一筆帶過。而記載和研究尼眾中“革洛”這個群體的更是寥寥無幾,所以調查和研究“革洛”這個特殊的群體,很有必要,通過研究“革洛”來了解和尋找藏傳佛教出家女性修行遇到的障礙,從而為解決這些障礙提供經驗。
一、“革洛”的概念及類型
在藏語中,代表還俗的詞語很多,其中“革洛”是最普遍的稱呼。“革洛”[1]在藏語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其中???本意為命令,指示,在這里代表著佛法佛理, ???本意為倒塌,返回,在這里代表著違背,總的來說???????就是違背佛理。第二個解釋中藏文為???????,其中???意為俗眾,讀作“甲”,久而久之,人們把下加字?去掉,就讀成“革”,“洛”還是那個???字,本意為倒塌、返回,在這里意為返回,合起來“革洛”通俗解釋來說,就是返回到俗眾,簡稱還俗。但“革洛”只能針對受過沙彌戒的僧尼。
藏地的尼眾“革洛”有多方面的原因,經過調查發現,還俗最直接的原因有:一是與人私奔,她們有兩個特點,出家時年齡都很小和家里人安排出家;二是為了養家糊口,把尼僧當成一種養家糊口的職業,到后來由于當尼僧所賺的錢不夠支付當前的生活,必須另謀職業去賺更多的錢養家,所以最后還俗;三是害怕辛苦,還俗的原因一種是覺得寺院生活很辛苦,沒有毅力再繼續堅持下去。另一種是自己身體的原因,被迫還俗(她們大都都體弱多病,出家也是聽從卦師的意見治病,但由于寺院早起晚歸的生活太辛苦,所以只能還俗回去)。
二、“革洛”的現狀
1、“革洛”的心理狀況及影響
“革洛”的心理狀況值得我們去研究和關心。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革洛”者都有負罪心理,因為本來這個就破了戒,在佛教里來說是造下了惡業的,其次再加上女性特殊敏感的心理,所以負罪心理不可避免,只是有的程度很重,導致影響了之后的生活,給自己和家人都帶來了傷痛。由于還俗的壓力封閉自己,不愿與外界接觸的“革洛”就占比丘尼的70%。但也有一個有趣的調查結果顯示,90%的“革洛”在還俗后,對于修佛念經的熱情比以前更深了,而且會一直堅持著。她們知道還俗已經造下了很重的惡業,如果在往后的日子里不好好念經誦佛懺悔,害怕來生的報應。當然,還有10%的“革洛”,她們還俗后,也不懼世人的議論,也不會一直潛心念佛,她們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當然這樣的人占的比例很小,是少數。
2、“革洛”的地位問題和生活困境
對于“革洛”,家人的態度是堅決反對的,覺得給家族帶來了恥辱。在藏地,來自家庭的看法尤為重要。俗眾對于“革洛”是非常忌諱的,認為她們是邪惡的,是不潔凈的,違背了佛理。對于“革洛”,寺廟是不接受的,由于還俗情況不同,就有三種不同的態度,第一種是非常強硬的;第二種是不接受但比較溫和的;第三種是理解的但形式上不接受的。對于“革洛”來說,他們曾經是屬于這個團體的,所以不論在心理上或真正的現實中,她們心中總會對寺院有一份敬畏,有的還有一份愧疚,當然寺廟有權對她們作出處分,她們心里也是接受的。
三、對“革洛”的未來思考
不可否認,在將來,還會有“革洛”陸續出現,但這個比例應該會逐步減少,因為在將來,被家人安排剃度出家的概率會越來越少,而真心看破紅塵,要潛心修佛的自發出家的比例會提高,所以要想將來“革洛”少一點,那么父母們在安排女孩出家前,多問問她們的意見,或者等她們具備一定程度,比較深的思考能力時再來做決定。當然,困擾“革洛”的種種態度和現象也還是會有的。所以,在將來,可以成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小組,針對“革洛”有一套開導方案,讓她們能夠忘掉過去,減去心理壓力,真正開始新的生活。其次對于普通人的看法和行為,也可以定期組織宣傳,舉辦“走近革洛內心”這樣的活動,讓更多的世人了解“革洛”的無奈,看見“革洛”的不便,破除大家心里對于“革洛”過多的防范和誤解,對“革洛”多一份寬容,給“革洛”一次重生的機會,這樣相信“革洛”的種種心理問題也會不攻自破。此外,“革洛”自身也可以借助自身的一些優勢,破除心理壓力,走出困境。就如她們都學過藏文,懂得或多或少的佛教知識與習俗禮儀,所以在還俗回去后的村落里,她們也算一個知識分子群體了。只要她們破除心理壓力,重新面對自己,便可以有一些新的作為。她們可以開展藏文學習班,教村里的老人或孩子,也可以為那些不太懂佛教中的特別知識的俗人信眾做講解。這些都可以展現自己,讓她們融入社會,走上新的開始。
【參考文獻】
[1] 《藏傳佛教出家女性研究》德吉卓瑪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 《西藏王臣記》第五世達賴喇嘛洛桑嘉措著 ?民族出版社 ?1998
[3] 《仁增曲尼桑姆傳》赤列等著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7
[4] 《西藏佛教發展史略》 王森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
作者簡介:澤仁英措,女,藏族,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