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曄
摘 要:本文闡述TOGAF業務架構梳理方法,描述業務架構梳理過程和注意點,總結通過業務全景圖發現并優化業務流程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企業架構;業務架構;TOGAF;ARIS;業務全景圖;流程管理;流程優化
1 引言
在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背景下,某公司整車制造工程部與公司IT部門聯合,在部門內部的兩個科室(車身工藝和項目管理),開展了企業架構試點項目,并采用業界廣泛使用的方法論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作為理論指導。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我們發現,企業架構的業務架構階段,不但是TOGAF四大架構領域之首,是后續IT系統規劃和實施的基礎步驟;同時也為業務部門梳理、優化業務流程,進行流程再造提供了系統全面的方法論。
2 業務流程管理的痛點
業務流程是確保企業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各部門的順暢對接的基礎和依據。因此,流程的好壞是衡量公司管理水平的一個最佳的標準。
在實際工作開展中,經常會遇到3類流程問題,導致工作無法順利推進下去。
2.1 流程缺失
員工在執行某項工作時,找不到流程文件,員工就會按照各自的理解開展工作,無法保證最終交付物的質量。
2.2 流程內容重復,職責定義不一致
同一件事情,交付部門寫在流程A中,接收部門寫在流程B中,不同的流程中職責定義不同,就會造成問題扯皮推諉,影響解決效率。
2.3 流程不合理
有的流程看似洋洋灑灑寫了十幾頁,卻沒有寫清楚輸入、輸出、各部門職責和具體業務步驟,員工在實際執行時就會產生各種偏差。
在業務流程管理和優化上,不同崗位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作為高層管理者、業務流程架構師,通常希望從全局的角度橫向扁平化地了解每一個流程之間的關系。而基層管理者和具體業務執行人,又需要從單個或某幾個流程出發,縱向了解流程中各項任務的相關職責方、輸入輸出和操作方法。這就好比是盲人摸象,每個人摸到的部位都不一樣,沒有人能知道大象真正的樣子。
如果能有一個統一的流程管理平臺,既能從縱向展示單個流程的所有要素,又能從橫向展示所有流程之間的關系,就能避免“盲人摸象”的發生,快速發現并解決以上3類問題。
3 企業架構在業務流程管理上的幫助
隨著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開展,企業架構成為公司、部門系統性管理提升的常用方法論。借助企業架構,能夠構建業務與IT的橋梁,使IT與業務對齊,促進業務與IT的融合,助力數字化轉型。在利用TOGAF方法論,為企業規劃數字化系統的同時,我們發現,其業務架構的梳理和建模的過程,對業務流程本身也能夠起到非常好的管理和展示作用。利用業務架構全景圖,將業務需求結構化展示,部門管理層和業務架構師不但能輕易獲得全局視角,對每一個流程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還能深入下鉆到每一個流程中,管理單個流程的所有要素。利用ARIS(企業架構工作常用工具軟件),甚至可以將業務流程文件半結構化管理,使用數字化手段對組織、崗位、輸入輸出信息集等共用要素進行統一管理。
4 業務架構梳理和建模過程
按照TOGAF架構開發方法(圖1),圍繞需求管理,一共分八大步驟(不包括預備階段)。本案的目的是形成業務與IT相結合的數字化系統規劃藍圖,因此經過裁剪,選擇了業務架構、信息架構兩個階段作為項目范圍。本文將著重闡述業務架構部分的工作。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由于TOGAF對如何做業務架構沒有詳細的方法指南,我們通過本次試點項目,自己摸索總結了一套在ARIS軟件中業務架構建模的具體執行方法和注意點。
4.1 確定企業愿景和價值鏈
不管是以公司產品為中心的傳統價值鏈,還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新價值鏈,在業務架構梳理的范圍內,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價值鏈視圖,以便對具體業務進行統一的歸類,方便后續對標、合并。
以本案為例,由于是在整車制造工程部范圍內的試點,因此我們首先重點討論統一了整車制造工程部部門級的價值鏈視圖(圖2)。參考國際通用型流程架構,又將價值鏈分為核心業務、管理業務、支持業務三類。
在定義整車制造工程部價值鏈之前,我們曾試圖參考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APQC)針對汽車行業的框架模型。但由于試點項目范圍為整車制造工程內部,APQC定義的顆粒度就不夠細了。因此,我們又參考了公司內部的整車開發流程,最終形成了整車制造工程部的價值鏈。
其中,整車制造工程部的核心業務有多個主要價值鏈:產品項目開發、非產品項目開發、樣車試制、工廠運維支持等。以產品項目開發價值鏈為例,從頭到尾又分為多個領域:同步工程、工藝開發、工藝驗證、工裝及設備實施、車型啟動支持等。而項目管理、知識管理等都屬于管理業務。
4.2 確定業務清單/矩陣
有了統一劃分的價值鏈后,整車制造工程部內各個科室就能以此為依據,羅列出各自的業務,通常最終會形成一張業務清單。比如項目管理中包含哪些業務,工藝開發中的同步工程領域又包含哪些業務。
整車制造工程部的內部按照制造工藝的不同,劃分成了不同的科室,各個科室分別管理自己的業務。在同一個價值鏈、領域中,各個科室有其特有的業務,也有相似或完全相同的業務。因此,我們使用了矩陣圖法,將業務領域作為一個因素群(豎坐標),科室作為另一個因素群(橫坐標),形成了業務矩陣(圖3)。
這樣,就可以在前期快速梳理出各個科室的業務,而不是將大量時間浪費在討論不同科室業務的相似性上。將各科室的業務全部羅列出來后,后續可以再考慮優先在相同的領域中進行同類項的合并。比如,沖壓和車身在造型審核領域,都有流程,就可以考慮整合為整車制造工程部部門級的造型審核流程。
4.3 確定業務描述圖、業務流程圖、任務描述圖
羅列出各科室的所有業務后,還需要進一步梳理每個業務的各項要素進行梳理,比如流程中各組織/崗位的職責分工、輸入/輸出信息集、使用的系統等,并在ARIS軟件中建模,稱為業務描述圖(圖4)。此外,還需要通過業務流程圖(圖5),描繪每個業務中的任務,以及這些任務之間的關系。然后再對業務流程圖(圖5)進行細化,對每一個任務都進行詳細的描述,形成任務描述圖(圖6)
這部分工作的目的,是要將文字描述型的流程文件轉化為半結構化的模型,以便后期對更細顆粒度的流程要素進行同類項合并。同時,在上一步工作的業務矩陣中,不同科室間的業務究竟是否相似、能否合并,也必須在業務描述圖、業務流程圖、任務描述圖都完成后,再進行對比后決定。
理論上說,只要完成業務描述圖的梳理,就可以生成業務全景圖,并不需要繪制業務流程圖。然而,上文中已經提到,業務流程圖是不同科室間業務合并的重要參考。且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如果不繪制出業務流程圖和任務描述圖,業務描述圖中的要素(如參與人、輸入信息集等)很可能會與實際情況產生偏差(主要是遺漏)。因此,業務描述圖、業務流程圖、任務描述圖這三者應該不斷相互參考優化,確保與實際業務完全吻合。
4.4 生成業務全景圖
最后,我們在ARIS軟件中開發了腳本,通過識別業務描述圖中共有的輸入輸出信息集,軟件可以自動將業務前后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張網狀的業務全景圖(圖7)。然后將流程文件覆蓋到全景圖上,就可以發現各種流程管理上的問題。
5 業務架構梳理的注意點
5.1 業務架構的工作團隊
以車身工藝為例,光科室級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指導文件就有幾十個,部門級、公司級流程與之相關的還有幾十個。業務架構梳理涉及到科室所有的業務,很難能有一個人對這些業務流程都非常熟悉。發現流程問題后,還需要相關負責人進行流程文件的修改和更新。
因此我們建議,業務架構的梳理需要由熟悉科室整體業務的管理者(如體系專員、各科室技術管理崗)和編寫具體流程的專家共同參與,這樣才能同時確保業務梳理的完整性和業務流程的正確性。
5.2 針對相同的業務、組織、崗位、輸入輸出信息集等流程要素,使用相同的描述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由于歷史原因,本公司內部對于產品工程師有很多表達形式,DRE、PE、SMT都可能指代產品工程師。如果不事先統一名稱,在梳理的時候就可能“百花齊放“,導致系統無法識別這些相同的要素并自動整合。因此在開始梳理業務清單的過程中,通過團隊分析和理解,對這些要素不斷統一和優化。
5.3 清晰的價值鏈視圖
在業務架構梳理的范圍內,必須遵循從上至下的原則,首先要根據業務流分析歸納成確定一個清晰的價值鏈視圖,再由各個科室進行具體業務的梳理。否則相同的業務可能被放到不同的業務領域中,業務劃分的顆粒度和層級也容易產生比較大的差異,這些都不利于后期不同科室間業務的對標和整合。
5.4 業務清單的梳理以流程文件為基礎,但也要考慮其他因素
在羅列業務清單的時候,我們最初是以流程文件為基礎進行梳理。然而,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有一些業務是由外部門的拉動的,本部門并沒有流程文件;有一些業務僅依靠操作指導書、模板等形式進行工作的標準化;甚至可能有個別新業務,還沒有使用任何標準化文件進行規范。另外,現有的流程文件可能會存在重疊、顆粒度不一致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業務清單進行補充和調整。
5.5 業務流程圖、任務描述圖的梳理順序
業務流程圖和任務描述圖的關系,也必須遵循從上至下的原則,先確定好業務流程,再進行流程內各個任務的描述。如果從一開始就梳理出每一個任務的詳細信息,一旦業務流程需要更改、整合,后期的更改量就會很大。
5.6 信息集顆粒度盡量打散,剔除不必要的信息
在不同業務中,可能發生同一類信息集的顆粒度不一致的情況。如在圖8中,產品數模由零件數模、焊點數模和涂膠數模組成。在業務A中,輸入輸出信息集可能是整個“產品數模”;而在業務B中,可能僅需要“零件數模”,那么就沒有必要使用整個“產品數模”。通過事先對信息集的定義,軟件可以自動識別這些情況,并做必要的合并或打散。因此,建議根據對業務的理解,將信息集顆粒度盡量打散,只列出對本業務來說必要的信息。
6 利用業務架構全景圖發現流程問題
生成全景圖后,接下來就可以對業務流程文件進行復核。我們采用的方法是,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流程文件,根據對流程文件的分析,覆蓋在全景圖對應的業務上。由此可以發現以下3類問題:
(1)流程缺失:業務沒有被流程覆蓋。(2)流程冗余/越權:現有流程文件在全景圖中沒有可覆蓋的區域。(3)流程重復:同一業務被多個流程覆蓋。
另外,通過對輸入輸出信息集的追溯、業務流程圖的對比,可以發現流程的潛在優化點:
(1)建議流程整合:同一個信息集經過多個流程定義和指導。(2)建議流程合并:同一業務領域中,業務流程圖相似。
7 管理層的支持和堅持
考慮到涉及人員范圍較廣、工作量巨大,在開始梳理之前,必須先得到管理層的支持;在梳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項目計劃制定和跟蹤、階段性成果匯報,使管理層對整個梳理過程和收益有更清晰的了解,從而獲得管理層的持續支持。
8 結語
TOGAF是一個非常好的企業架構框架,其業務架構的梳理全面詮釋了業務的開展過程和需求,不但能為IT架構規劃提供良好的基礎,也為業務流程提供了一體化的展示、管理平臺。此外,我們也將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嘗試將業務架構作為部門知識管理、專業技術人員發展等方面的基礎架構,推動業務快速實現數字化、智能化。
參考文獻:
[1]TOGAF 9.1,The Open Group.
[2]Automotive Process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Version 7.0.4,AP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