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秀文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進步的影響,電子商務在商貿領域日益普及,被不同行業的企業采用。當前市場競爭已經由企業和企業的競爭逐步轉變為供應鏈和供應鏈的競爭,通過電子商務對供應鏈進行優化升級,穩固優勢地位,日益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必經之路。鑒于此,本文通過建立電子商務能力、供應鏈協同和供應鏈績效的關系模型,對電子商務對供應鏈協同以及供應鏈績效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同時深入研究供應鏈協同對電子商務能力和供應鏈績效影響的中介作用。
關鍵詞:電子商務能力? ?供應鏈協同? ?供應鏈績效? ?中介作用
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快速應用于社會各領域,逐漸成為企業成長和業績增長的核心推動力;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升級,供應鏈在企業競爭中的地位也日漸凸顯。基于此,不少企業紛紛將重心移至供應鏈建設中,希望通過打造協同性、高效性的供應鏈,增強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在此背景下,基于電子商務對供應鏈各環節進行整合、優化,不斷提升供應鏈整體效率和績效水平,成為企業發展的共同選擇。因此,本文旨在厘清電子商務能力、供應鏈協同以及供應鏈績效三者之間的關系,以期為企業供應鏈的建設和未來發展提供相關參考。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模型
本文涉及變量具體包括:
企業內部和外部電子商務能力。電子商務能力包括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內部電子商務能力指企業依托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對內部信息進行共享和開展部門協作的能力;外部電子商務能力指企業和包括供貨商及客戶在內的利益相關者構建良好合作關系的能力。因此,電子商務能力屬于企業對電子商務整個流程的相關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獲得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這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至關重要。
供應鏈協同。就本文來說,供應鏈協同主要指供應鏈中不同企業間的協同,主要包括三項內容: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需求預測信息實現共享,處于供應鏈下游的企業將需求信息傳遞給供應鏈上游的企業,上游企業基于獲取的信息制定生產計劃;生產信息在供應鏈各個環節實現共享,供應鏈中下游企業將其生產計劃傳遞給上游企業,能夠推動企業有效利用資源,科學安排生產;庫存信息在供應鏈各個環節實現共享,有助于供應商對貨物的流通進行科學規劃,防止出現庫存不足或者庫存滯銷從而引起供應鏈波動,降低經濟損失風險。
供應鏈績效。本文的供應鏈績效包括成本和服務兩個方面。部分學者認為供應鏈成本績效涵蓋內容較為狹窄,應當將供應鏈響應時間、顧客響應時間和顧客滿意度納入供應鏈績效范疇,以提高供應鏈績效衡量的全面性。供應鏈服務績效指供應鏈內部各主體配套服務的水平。
基于原有學者的分析,本文給出電子商務能力、供應鏈協同、供應鏈績效的概念框架,如圖1所示。
此外,本文將企業規模作為控制變量引入模型,結合本文實際,選取員工數量和年營業額來表示。
(二)研究假設
內部電子商務能力與供應鏈協同的作用關系。理論界在分析電子商務時,不再局限于企業核心競爭優勢,而是專注于依托電子商務的供應鏈協同。對企業內部信息進行有效處理能夠提高企業和外部相關業務活動的處理效率,基于電子商務技術構建有效的信息系統,能夠實現企業內部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并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將信息用于科學預測。
基于此,本文給出假設H1:內部電子商務能力供應鏈協同的影響方向為正。
內部電子商務能力與供應鏈績效的作用關系。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取還依賴于企業內部信息技術水平以及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依托電子商務,不僅能夠簡化企業內部運作流程,提高效率,還能夠構建有效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高效處理信息,既減少了產品設計、生產和流通的時間耗費,又提高了市場響應能力,從而更好滿足客戶多元化和個性化需要。
本文認為企業通過有效整合包括信息技術、人力資源在內的資源,能夠提高顧客關系管理的能力,提高電子商務體系的有效性,這對企業績效的提高具有積極影響。基于此,本文給出如下假設:
H2a: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成本績效的影響方向為正。
H2b: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服務績效的影響方向為負。
外部電子商務能力與供應鏈協同的作用關系。就企業外部電子商務而言,其內部信息系統和合作對象的信息系統進行對接有助于彼此共享信息,減少了因為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問題,提高了合作效率和針對性。因此,對于供應鏈而言,電子商務提供了較好機會,當然也帶來了一定挑戰。基于此,本文給出如下假設:
H3:外部電子商務能力供應鏈協同的影響方向為正。
外部電子商務能力與供應鏈績效的作用關系。隨著電子商務影響程度的加深,企業經營合作由內部拓展到供應鏈中各個企業,價值創造也不再局限于企業本身。因此,企業外部電子商務能力有助于提高供應鏈績效。基于此,本文給出如下假設:
H4a: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成本績效的影響方向為正。
H4b: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服務績效的影響方向為負。
供應鏈協同的中介作用。借助電子商務技術,供應鏈中的企業信息共享程度得到顯著提高,幫助企業降低庫存率。學術界研究發現,電子商務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具有中介性。周駟華、萬國華(2017)選取了382家生產企業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信息整合對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績效起到中介作用,企業在采用電子商務時,信息整合有助于電子商務作用的發揮,顯著改善了供應鏈績效。基于此,本文給出如下假設:
H5a:供應鏈協同在內部電子商務能力與供應鏈成本績效中發揮中介作用。
H5b:供應鏈協同在內部電子商務能力與供應鏈服務績效中發揮中介作用。
H5c:供應鏈協同在外部電子商務能力與供應鏈成本績效中發揮中介作用。
H5d:供應鏈協同在外部電子商務能力與供應鏈服務績效中發揮中介作用。
研究設計
(一)變量測量
借鑒前人研究,本文從企業內外部對電子商務能力、供應鏈協同、供應鏈成本以及供應鏈服務等方面開展問卷調查。
電子商務能力的度量。就本文而言,對電子商務能力的度量應當建立在電子商務概念的基礎之上,妥善處理電子商務能力和供應鏈協同的關系,這樣才能夠真正改善供應鏈績效。本文借鑒Soto-acosta、Devaraj的思路,從內部和外部兩個維度對電子商務能力進行度量。
供應鏈協同的度量。對于供應鏈協同來說,其最為關鍵的地方在于信息共享。部分學者也認為,供應鏈協同是依托信息共享實現的。本文認為信息共享具有及時性、精確性、完善性以及客觀性。對于信息共享,借鑒Lietal(2005)的研究設立5個題項;對于同步決策,借鑒Ssimpatuang和Sriharan(2005)的研究設立5個題項;對于激勵聯盟,借鑒曾文杰和馬士華(2010)的研究設立5個題項。
供應鏈績效的度量。借鑒Llai(2008)的研究,本文認為供應鏈績效包含服務和成本兩個方面。供應鏈成本績效包括訂單管理、產品存儲、運輸等方面;供應鏈服務績效包含顧客滿意度、服務效率以及響應時間等方面。
本文使用Likert5級量表,當問題和企業實際情況相符時,分值越高;反之,分值越低。
(二)數據來源
鑒于本文分析的是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的系統性,因此選取制造業企業進行分析。本文的調研對象大多位于浙江杭州,原因在于杭州電子商務位于全國前列,此外,制造業所占比重較高。本文的問卷調查借助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發放調查問卷共360份,問卷回收率83.06%,有效率為84.62%。
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本文調研對象為年營業額在億元之上的企業,一共72家。之所以選取這些企業進行分析,原因在于其電子商務的應用具有堅實基礎。此外,企業合作伙伴也集中在供應鏈中,并且大多屬于核心企業,其采購流程實現電子化。因此,本文的數據來源是可靠的。
(二)信效度分析
第一步要做的是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KMO=0.851,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建立的電子商務量表能夠進行因子分析。
第二步要做的是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開展因子分析,結果見表2。前兩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為58.996%,表明問卷所得數據具有良好效度;信度系數為0.851,表明問卷所得數據具有良好信度,滿足因子分析要求。
本文繼而采用AMOS法檢驗電子商務能力表的結構效度,結果如表3所示。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低于2,RMSEA為0.053,表明模型具有較高擬合度,此外,NFI、RFI、IFI、CFI和gfi的值均超過0.9,符合統計分析要求。
按照上述過程,對供應鏈協同、供應鏈績效進行信效度分析,所得結果也顯示數據符合信效度的要求,在此不詳細闡述。
(三)相關性分析
本文使用SPSS軟件開展相關性分析,結果得出,電子商務能力和供應鏈協同、供應鏈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且在1%水平上顯著;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和供應鏈協同、供應鏈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且在1%水平上顯著。信息共享、同步決策以及激勵聯盟和供應鏈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且均在1%水平上顯著。
(四)假設檢驗
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協同的影響作用分析。對于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和供應鏈協同關系的分析,本文首先選取供應鏈協同的影響因素,并將電子商務能力引入模型進行Fenix回歸,結果見表4。
其次,把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引入供應鏈協同方程,模型解釋度由0.007增至0.322,表明模型解釋能力顯著增強。
最后,把員工人數、年營業額等控制變量以及自變量引入方程,結果如表5所示。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協同的影響方向為正,由此證實了假設H1。
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分析。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和供應鏈成本績效的關系分析。將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引入回歸方程,模型解釋度由0.016增至0.203,解釋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接著,把包括員工人數和年營業額在內的控制變量以及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引入模型,所得結果顯示: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成本績效影響顯著,且影響方向為正,由此證實了假設H2a,模型無嚴重多重共線性。
就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服務績效的影響來說,當模型引入內部電子商務能力時,其對供應鏈服務績效的影響增加,將包括員工人數、年營業額在內的指標引入模型后,其對供應鏈服務績效影響顯著,且影響方向為正,由此證實了假設H2b,模型無嚴重多重共線性。
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協同的影響分析。第一步要做的是將對供應鏈有影響的變量引入模型,并將外部電子商務能力作為自變量引入,此時模型擬合優度由0.007增長至0.322,表明模型解釋度得到顯著提升。第二步,將包括員工人數和年營業額在內的控制變量引入模型,所得結果如表5所示。由此可得,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影響顯著,且影響方向為正,模型無嚴重多重共線性。
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分析。就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成本績效的影響來說,將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引入模型,方程擬合優度提高,模型解釋能力增強。接著,將包括員工人數和年營業額在內的控制變量引入模型,結果顯示,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成本績效具有顯著影響,且影響方向為正,由此證實了假設H4a,模型無嚴重多重共線性。
就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服務績效的影響來說,將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引入模型,模型擬合優度增加,解釋能力提高。接著,將包括員工人數和年營業額在內的控制變量引入模型,所得結果顯示,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服務績效影響顯著,且影響方向為負,模型無嚴重多重共線性。
供應鏈協同的中介效應分析。由表6可知,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協同的回歸系數為0.560,在1%水平上顯著;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成本績效的回歸系數為0.432,在1%水平上顯著;供應鏈協同對供應鏈成本績效的回歸系數為0.730,在1%水平上顯著。
接著,把包括員工人數、年營業額在內的控制變量以及供應鏈協同變量引入模型,結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當引入控制變量與自變量時,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成本績效的系數為0.432,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成本績效影響顯著,且影響方向為正。當引入供應鏈協同變量之后,回歸系數降低,影響不顯著。供應鏈協同對供應鏈成本影響顯著,且影響方向為正,表明對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和供應鏈績效的關系來說,供應鏈協同發揮了中介效應,由此證實了假設H5a。
就供應鏈協同在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和供應鏈服務績效的中介效應而言,實證分析得出,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協同的系數為0.560,在1%水平上顯著;對供應鏈服務績效的系數為0.428,在1%水平上顯著;供應鏈協同對供應鏈服務績效的系數為0.835,在1%水平上顯著。接著,將包括員工人數、年營業額在內的控制變量引入模型,結果顯示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服務績效影響顯著,且影響方向為正,當引入供應鏈協同時,回歸系數降低,顯著性下降,供應鏈協同對供應鏈服務績效的回歸系數為0.867,在1%水平上顯著。由此可知,對于內部電子商務和供應鏈服務績效的影響中,供應鏈協同發揮了中介作用,由此證實了假設H5b。
對于供應鏈協同在外部電子商務和供應鏈成本績效的影響方面,把包括員工人數和年營業額在內的控制變量引入模型,并將供應鏈協同變量也引入模型,結果顯示,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績效影響顯著,且影響方向為正。加入供應鏈協同變量后,回歸系數降低,但顯著性依然存在,即供應鏈協同對供應鏈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由此證實了假設H5c。
對于供應鏈協同在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和供應鏈服務績效的影響方面,把包括控制變量以及供應鏈協同變量引入模型,結果顯示,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服務績效的影響顯著,且影響方向為正,供應鏈協同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顯著,影響方向同樣為正。
結論
本文采用實證方法分析電子商務對于供應鏈協同以及供應鏈績效的影響,結果顯示:內部電子商務能力和外部電子商務能力對供應鏈協同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供應鏈績效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電子商務能力和供應鏈績效而言,供應鏈協同具有中介效應。因此,對于企業而言,既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不斷增強內部信息共享和部門協作的內部能力,也要提升與供應鏈各成員之間良好合作關系構建的外部能力。通過電子商務能力的提升,增強供應鏈上下游各環節在信息傳遞、共享等方面的準確性和高效性,達到供應鏈協同,并最終實現供應鏈服務水平的提升和供應鏈成本的降低。
參考文獻:
1.張媛媛,姜海虹,張漪等.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協同利益分配問題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6)
2.蔡禮輝,饒光明.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評價[J].財會月刊,2016(27)
3.周駟華,萬國華.電子商務對制造企業供應鏈績效的影響:基于信息整合視角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17,29(1)
4.馮芳,朱春蘭.紡織服裝企業供應鏈柔性能力對合作伙伴關系與績效的影響[J].絲綢,2017,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