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玲



基金項目:西京學院科研基金項目“現代物流業效率與商貿流通一體化水平的測算”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現代物流產業發展中,由于流通產業數據可得性問題,對物流產業效率及商貿流通業一體化水平的測度具備較高理論難度,同時這一命題也深刻關乎生產實踐應用。本文從這一命題出發,依據相關研究文獻并針對我國區域內物流業發展現狀,構建有效表征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區的物流業效率和商貿流通一體化水平指標體系。以2008-201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為研究樣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著力構建現代物流業效率得分和流通市場一體化得分模型。研究結果表明:研究樣本期內選取的模型指標具備較大共性,物流業效率變動與商貿流通市場一體化水平變動基本一致,兩者在趨勢上呈現明顯一致性。
關鍵詞:物流業效率? ?商貿流通一體化? ?主成分分析法? ?實證模型
引言
隨著近年來物流產業地位在國際層面的確立,物流產業的發展關乎我國市場化發展的成敗,也是商貿流通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物流產業不僅是電子商務市場得以存在的基礎產業,更是商貿流通產業運轉能力的直接表征。張廣勝(2015)認為在現代市場消費中,商品的物流成本、物流速度及物流方式都直接決定制造企業和終端企業的發展,在不同區域間降低空間阻隔、溝通生產消費、提升經濟效益方面具備重要意義。區域內部物流水平直接象征并決定該區域商貿流通水平,這一點在商貿流通業多渠道一體化過程中尤為關鍵,如何有效把握區域內物流產業發展現狀并衡量商貿流通業一體化進程,是本文關注的核心問題。
研究意義
潘婭媚(2016)認為,區域物流效率及市場水平評價是一個多目標決策問題,如何從盡可能少的指標中提煉出物流效率估計值,是供給效率評價模型的重要目的。單一經濟效益指標僅能夠反映物流產業的一個側面,而不能夠綜合反饋物流業發展前景。因此,為了能夠客觀反映物流業效率,需要結合多個角度進行考慮,采用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交叉的指標即指標體系,來進行更為全面、更加準確的衡量與評價。與之類似的是,我國商貿流通業市場一體化水平也需要通過多個變量進行擬合。而我國現代物流發展過程中最關鍵的兩個問題就是“物流業效率”和“市場一體化”的評估,如圖1所示。
針對“物流業效率”和“市場一體化”的評估、促進及實踐已經產生了大量研究。于曉勝(2016)認為,通過測算物流產業效率,能夠發掘區域物流系統和國民經濟增長間的動態關系;玄欣田(2016)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分析了物流業的競爭能力,認為經濟基礎與物流業競爭能力間具備密不可分的關聯;李旭東等(2107)的研究側重于商貿流通市場一體化水平,從物流角度出發歸納了我國31個省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物流資源、市場一體化水平及經濟增長的聯系。但是上述模型僅關注物流發展的側面,對區域物流業效率及一體化水平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則深入發掘上述理論盲點,以期為相關生產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物流業效率與商貿流通一體化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能夠有效評價各地區物流效率與商貿流通市場一體化水平,本文借鑒王占海(2018)的研究,根據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構建能夠全面反映評價目的和內容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一)現代物流業效率
物流業效率(E)是基于物流業發展現狀反映區域范圍內產業產出效率及流通效率的指標,由物流發展水平、物流基礎建設、物流運轉能力所體現,因此在指標維度分為三個層次:
物流發展水平。該指標側重于衡量物流業效率的水平及成果,主要由物流產業當期數據的綜合指標構成,決定物流業的需求水平及發展水平。在指標層面,本文納入具備實物和價值兩個方向的基礎指標,實物層面考慮到行業產出及職工福利等,包含物流產業增加值、物流從業人員、物流產業職工工資總額三個指標,價值層面則更關注物流業當期運轉水平,這是根據市場需求直接產生的指標,包含貨物運輸量、旅客運輸量、郵電業務量三個指標。
物流基礎建設。物流基礎設施水平是物流效率的潛力指標,能夠有效反映該區域內物流水平可能達到的最大運力,同時也是區域物流效率資源角度的體現,基礎設施水平還體現了當期流通信息能力和流通服務能力。本文直接選取區域內鐵路、公路、水路里程衡量其基礎設施水平,并加入郵政營業點表征基礎設施中的信息運轉水平,總共四個指標。
物流運轉能力。物流運轉能力衡量區域內部周轉水平,這一指標建立在固定資產投資之上。區域內對貨物及旅客的周轉速度越快,該區域物流水平越高,同時也表示物流業所產生的直接收益較高,這些收益隨時可以轉換為物流產業升級的后備資源,能夠有效促進物流效率的進一步增加。
(二)商貿流通市場一體化水平
商貿流通市場一體化水平(G)是由多種因素綜合構成的評價指標。在評價區域內流通市場水平時,首先需要考慮商貿流通業的定義范圍。商貿流通業對流通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市場規模的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環境的改善及市場潛力的發掘四個方面,由于商貿流通業概念范疇較為寬泛,在一體化的考慮上十分復雜。為此,本文構建四個主要的市場條件指標反饋該指標:
市場規模。流通是經濟發展的派生需求,流通市場一體化首先離不開市場規模的擴大,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增長,那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能夠較好表現總體市場規模變動。由于市場規模還與商品進出口息息相關,經濟系統之間的交流間接推動了國內市場一體化水平的攀升,據此采用進出口商品總額衡量市場規模一體化維度。
產業結構。流通市場的一體化發展,其內在是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吻合,從供給端考慮這一問題,需要產業結構優化,達成與需求一致的供應體系,那么產業結構一體化就是促進流通結構一體化的重中之重。為此,本文選取物流業占第三產業比重表征商貿流通業內部產業結構一體化特征,選取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表征商貿流通業外部結構一體化特征,兩者綜合表現了物流業與商貿流通業共同發展的產業結構優化效應。
經濟環境。經濟環境決定了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意愿,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流通市場離不開消費者的持續助力,產品產出需要被消費者吸納,就依賴于消費者本身的經濟實力,本文采用居民消費水平和人均GDP刻畫經濟環境。
市場潛力。市場的本質是商品流通場所,物流能力的提升直接關乎商貿流通能力建設。在商貿流通業層面,經濟發展速度越快,市場對于流通能力的需求越高,對貨物運輸、包裝、倉儲、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務的需求越大,本文選取GDP增長率表征市場潛力。
物流業效率與商貿流通一體化水平測度
由于物流業效率和商貿流通業一體化水平兩個指標在屬性上并不一致,所以要統一兩者的量綱,使得本文的得分評價體系可以用于生產實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合成,作為典型的綜合評價方法,主成分分析能夠從高維度數據所包含的多種變量里抓取主要信息,利用降維思想剔除重疊信息,從而將多個相互關聯的指標轉換為少量互不關聯的獨立指標。假設某一系統涉及n個指標,采用X1,X2,…,Xn表示,經過線性變換:
即可得出綜合多個元素信息值,且相互間并不構成干擾的核心變量。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從多種復雜因素中提取關聯性質的核心成分,從而使用已有的統計數據定量分析本文的研究問題,提升分析效率。為了保證表1的科學性,本文借鑒張雪青(2016)的做法,在統計全國水平的物流業水平外,分解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典型經濟區計算物流業效率與商貿流通一體化水平的指標統計特征,以分析第一主成分的關聯水平。本文的計算時間為2008-2016年,并賦予假設“累積貢獻度達到85%以上”為關聯兩個指標的主成分綜合指標,利用SPSS 18.0得到如表2所示的指標統計特征。
第一主成分是綜合程度最高、損失最小的綜合變量,且對應兩個向量列的關聯方向。表2中各個指標結構的第一主成分接近80%,對于各個區域而言,均在第二主成分時達到85%以上的累積貢獻率,本文將第一貢獻率作為該指標的權重,并通過85%累積貢獻率以上的指標計算本文所需的區域流通效率及商貿流通一體化水平,如表3所示。表3給出了利用主成分分析的線性變換所計算的兩個變量的得分水平。無論是整體樣本(全國層面),還是分樣本(區域層面),兩個變量在觀測期均表示出顯著增長態勢,如圖2所示。
由圖2可以清晰觀察到,我國物流產業發展與商貿流通市場一體化之間存在顯著共線性特征,兩者具備一致發展趨勢,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三個發展期:
2008-2012年的快速發展期。由圖2可以看到,全國水平的物流業效率在這一期間平穩發展,除東部在2009年小幅躍起外,整體沒有出現波動,總體水平的上升趨勢非常明顯。與之對應的是,這5年發展期內我國商貿流通市場一體化水平穩步攀升,并在2012年達到1.072,東部、中部、西部的得分點基本重合,區域間差異水平降至最低。
2012-2014年的波動發展期。在2013年,我國物流業效率出現了明顯下滑,由于國際經濟形勢及內部需求增長乏力的影響,物流產業發展短暫陷入瓶頸,在基礎設施持續推進的情況下,需求變動情況較小,造成效率水平下降,東部區域效率較全國水平出現較大差距,區域間波動情況明顯,但在2014年這一情況迅速得到改善,整體回歸增長。與此同時,2013年我國商貿流通市場一體化陷入平緩期,除中部的一體化得分持續增長外,全國的一體化水平出現小幅下降,西部的一體化水平大幅下降,隨著物流業效率的回升,一體化水平增長態勢在2014年得到改善。
2014-2015年的快速攀升期。隨著我國物流產業突破2013年的第一個瓶頸期,物流產業整體效率上升速度明顯加快,“互聯網+”戰略引導大量外部資源進入網絡零售市場,也導致這一波物流效率升級趨勢。同時,物流業的快速攀升推動我國商貿流通市場發展進入高位,全國流通市場一體化水平于2015年達到0.642,首次突破0.6,表示我國商貿流通市場建設開始對標國際水平。總的來看,物流業效率提升與市場一體化之間關系緊密,發展趨勢一致,兩者互為因果,助推國民經濟發展。
綜上,本文所構建的評價模型具備良好的性質,選取數據可得性較高,缺失較小,在物流業效率評價模型中具備較好的實踐意義。在本文的基礎之上,可以進一步研究物流業效率與商貿流通業一體化水平之間的耦合程度、刺激效應等,得出能夠幫助物流產業發展,提升我國商貿流通業競爭力的更多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廣勝.物流競爭力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機制研究—基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5(8)
2.潘婭媚.第四方物流運作模式及發展前景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12)
3.于曉勝.煤炭企業實施綠色物流的動力機制及途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6(8)
4.玄欣田.互聯網思維下物流企業營銷模式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6(15)
5.李旭東,曾艷英,王耀球.基于4PL的跨境電商物流聯盟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0)
6.王占海,梁工謙.物流業專業化投資效率影響因素的Tobit分解[J].統計與決策,2018
7.張雪青.“一帶一路”區域物流協同發展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6(8)